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谭楷 《建材与装饰》2007,(3X):34-37
当我沉浸在成都文化史的阅读时,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说,成都是中国文化的“百慕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北京"东坝世界城"的规划设计是落实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从"世界城市"的总体发展趋势入手,分析特大型城市商务综合区的特点。结合北京的发展导向和东坝地区的实际情况,从规划目标的确立、产业功能的定位、规划策略的落实等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解析,期待对类似地区的规划起到拓展思路、开拓视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6月28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在扬州举办的2011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介绍了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构建与试评估结果。据介绍,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是中国城科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其成果首次收入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作为报告的第五篇提出并构建了城市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推出指数的目的是提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日前,中国城市论坛2007年北京峰会首次揭晓了国内29个"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大连、深圳、杭  相似文献   

5.
被评为世界生活品质最高城市的德国明斯特市,人均拥有两部自行车,素有德国的“自行车城”之称。为了保护环境,人们上班、购物、学习都是用自行车。城市建了很多自行车道,只允许自行车和人行,禁止汽车行驶。  相似文献   

6.
风景高处独好。中国的城市发展应向“上”看,求“高”度,而不要横向扩张,图“宽”度。  相似文献   

7.
《中州建设》2012,(5):F0003-F0003
5.成都:“王者”难以归来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相似,两个城市之间存在某种竞争和合作的博弈,演绎着一场场有声有色的“双城记”故事。重庆和成都的“打亲骂爱”,伴随了两个城市发展的岁岁月月。战与和并不相悖,两地合作的话题已跨过“谋断”阶段而进入实质启动阶段。不过,不断的“暗战”和纷争,依然会时不时地“跳”出来阻碍两地“握手”。最丰富的“双城记”的精彩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造城运动”。神州城镇,不论大小,无一例外。地球上任何城市的改变,原本都是一种线性的渐变。除非经历了战争的浩劫。但战争迫使城市变化的规模总还有限。决不像中国当今的“新造城运动”这样的普遍、坚决、彻底,铺天盖地。因而,这是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称奇迹的变革。中国城市人的生活因此全面的更新。 这场“新造城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将东城、崇文合并建立新的东城区,将西城、宣武合并建立新的西城区。在这个特殊城市的特殊区域的特殊行政区划调整,是北京市乃至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下面笔者谈谈对"北京城四区合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由于城市的管理者们至今还弄不清楚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新建的街区很难在地域的传统与文脉上保持延续性。尤其是大量的、高大的、无文化血型的建筑无序地涌入,城市形象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1.
张晓莹 《现代装饰》2011,(11):23-31
“小家巴适”是一个贬义词,指不够大气,或者不够“洋气”,而在这里我却把它当成一个褒义词用。因为成都这个城市本来的生活审美,就是小家,才巴适(好)。另一个口语抵拢倒拐,则是一个指路的口头禅。成都就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城市。首先得归功于没有多少太阳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古城,在21世纪上半叶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城市。从世界范围来看,与当今著名的世界城市(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相比,北京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北京历史文化之悠久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为对象,通过设计上海以世界城市为长期目标的整体发展,尝试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城市战略规划研究范本,这是本书有别于其他上海城市研究论著的特色所在。上海社科院屠启宇研究员长期关注上海城市发展战略这一前沿领域,本书可视为其阶段性的理论归纳。该书从世界城市的理解和认识着手,通过指标构建来辨识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14.
《建筑电气》2014,(7):66-66
2014年6月17日,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宣布“宜居四川-我的生态家园”畅想征集大赛正式启动。本次大赛由施耐德电气联合《四川日报》旗下的城市生活社区--“天府社区”共同推出,旨在邀请四川人民分享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想法与建议,从而打造真正服务于四川人民的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中州建设》2014,(11):60-61
当中国城市的规模达到45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约8000人/平方公里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影响不再显现,“城市中国计划”称之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拐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而与此相较,上述拐点并没有出现在国际案例的发展路径上。国际领先城市在利用高人口密度带来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仍能维持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及高效的资源分配利用。  相似文献   

16.
公园城市以传承与发扬地域历史文化为责任担当, 在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以孟 兆祯院士生前全程指导的作品——成都蜀园的建设实践为例, 深入研究巴蜀文化与川西园林文化,明旨立意,以“中国风景 园林设计理法序列”为指导展开设计。蜀园因势利导绘山水, 因境安景始问名,布局有秩成章法,穷理尽微显文脉,达到艺 海妙谛的愿景,余韵可期。以此探索在当代公园城市建设背景 下中国优秀传统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沁水长百里,灵气钟阳城”,楼庆西先生在他的建筑著作中是这样描述郭峪村的。被誉为“中国民居之瑰宝”的郭峪村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村中有城,已属罕见,何况这里自古便是文风鼎盛之乡,兼之巨商辈出。徜徉在这烙着传统文化印迹的千年古村,逡巡于乡间民居错落的老街,穿行在一个个古朴典雅的院落,仰望这穿越悠悠岁月结伴走到今天的乡村建筑,一种强烈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一个古朴而祥和的村庄,如湖水般安静澄澈,但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而每一个家庭单元,也都有着一段值得骄傲的家庭史。  相似文献   

18.
学术概念的政策化是城市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以成都的政策实践为例,聚焦“场景”这一学术概念进入城市政策的实践逻辑,揭示了中国城市情境中的学术概念政策化何以可能、何以可为的问题。研究表明,成都推进“场景”政策化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场景”进入决策者视野,这主要基于“场景”在阐释国家政策、讲好城市故事、社会影响力及概念的稳妥性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展现出政策亲和性。第二个阶段是“场景”进入政策文本,这是通过推动形成解决城市具体问题的政策框架而实现的。第三个阶段是“场景”进入政策实践,这主要是通过指南化、任务化、清单化等机制,让“场景”政策变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后是“场景”进一步彰显政策价值,这主要是通过打造以“场景营城”为中心的场景话语体系,推动场景知识再生产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庄子·天道》 色彩作为“第一视觉”,总是先声夺人地留下印象。但色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看”,而非“见”,并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岁月如歌。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一座座越江大桥、一条条高架道路横空出世,世界睁开惊奇的眼睛关注上海城市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候,上海城投(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经历了一段被社会各界从陌生到熟识到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