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机械搅拌和超声分散制备纳米ZnO填充PTFE复合材料,研究纳米ZnO填充量对复合材料力学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O质量分数小于3%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纯PTFE相比略有增高;复合材料的密度、硬度、摩擦因数随ZnO填充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ZnO填充质量分数为1%~3%时,复合材料的磨耗量大幅下降,但若继续增加ZnO填充量,复合材料的磨耗量却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混-冷压-烧结-整形的工艺制备有机物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考察相同含量的不同有机填料对PTF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入有机填料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但硬度和压缩强度均提高;有机填料有效地改善了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其中,质量分数15%聚苯酯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减摩效果最好,质量分数15%聚酰亚胺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损性能最优。相比之下,质量分数15%芳纶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及力学性能最好,其耐磨损性能较纯PTFE提高了近400倍,而摩擦因数仅为纯PTFE的84%。其原因在于芳纶的加入有效地改变了摩擦机制,能形成均匀连续的转移膜,进而降低了磨损。  相似文献   

3.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纳米SiO2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纳米粒子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并借助X射线能谱仪对试样磨损表面进行了微区分析。结果表明:纯UHMWPE磨损表面局部存在着大量的粘着变形和疲劳裂纹的特征,填充15%(质量分数)的纳米SiO2能较好地改善UHMWPE/nano-SiO2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其磨损表面只存在粘着撕裂现象,看不到疲劳裂纹特征。当填充纳米SiO2质量分数达到20%时,其磨损表面存在贫Si区和富Si区,同时磨损表面呈现出热裂纹迹象,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改善程度明显下降,并且摩擦因数出现了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科  向定汉  朱晓林  王美龙 《润滑与密封》2007,32(1):159-161,192
通过模压的方法制备了聚四氟乙烯(PTFE)和纳米高岭土填充的聚苯硫醚(PPS)复合材料。摩擦磨损实验在往复式滑动摩擦试验机上完成进行,对摩面为硬度值HRC 38、表面粗糙度Ra0.8μm的45#钢。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试样磨损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填料的加入降低了PPS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且PTFE和纳米高岭土共同填充的PPS复合材料比单一PTFE填充的PPS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其中试样PPS 15%PTFE 15%(质量分数)纳米高岭土具有最低的稳定摩擦因数0.20~0.23和最小的磨损率1.9×10-6mm3/(N.m)。PTFE和纳米高岭土的加入使PPS的主要磨损方式由粘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5.
碳纳米管增强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含量的CNTs(碳纳米管)为填料制备了PTFE基复合材料,测量其硬度,在M-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其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CNTs能提高PTFE的硬度,CNTs/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明显优于纯PT-FE,当CNTs的质量分数为3%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大幅度提高。其摩擦因数随着CNTs含量的增加而加大,当CNTs的质量分数为1%时,摩擦因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减少,CNTs的质量分数为3%和5%时,摩擦因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SEM观察发现:纯PTFE的断面上分布着大量的带状结构,而填充CNTs后,摩擦表面较平整光滑,表明CNTs作为填料可有效地抑制PTFE的犁削和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6.
采用M-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单一纳米氧化锌(ZnO)和石墨以及二者复合填充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下与GC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PI复合材料及其对偶件磨损表面形貌状况。结果表明,填充纳米ZnO后,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变差,填充石墨后,PI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显著改善;而复合填充纳米ZnO和石墨后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最佳,即二者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PI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同其在偶件磨损表面形成的转移膜的性质密切相关,纳米ZnO能显著增强转移膜与对偶件的结合强度,不同PI复合材料呈现不同的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机械共混、冷压成型和烧结工艺制备不同含量的磁性纳米Fe3O4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密封材料,采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在干摩擦下与45#钢对磨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磨损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并分析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磁性纳米Fe3O4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显著提高,摩擦因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耐磨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Fe3O4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密封材料的摩擦因数较小,体积磨损率与纯PTFE相比降低两个数量级;随着Fe3O4含量的增加,磨损机制由纯PTFE的黏着磨损转变为黏着磨损与磨粒磨损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PTFE填充量对高岭土基矿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XRD、SEM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填充PTFE对矿物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可以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当PTFE体积分数为30%时,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达到最低,分别为0.429和1.22×10-5mm3/N·m;当PTFE含量较高时,磨损机理除了磨粒磨损外还有对偶件的粘着转移。  相似文献   

9.
利用机械共混、冷压成型和烧结工艺制备不同含量的磁性纳米Fe3O4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密封材料,采用MM 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在干摩擦下与45#钢对磨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磨损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并分析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磁性纳米Fe3O4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显著提高,摩擦因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耐磨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Fe3O4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密封材料的摩擦因数较小,体积磨损率与纯PTFE相比降低两个数量级;随着Fe3O4含量的增加,磨损机制由纯PTFE的黏着磨损转变为黏着磨损与磨粒磨损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M-2000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纳米碳黑和石墨填充PTFE复合材料进行了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磨损表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种碳纳米能够提高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其中纳米碳黑填充效果最佳.纳米碳黑和纳米石墨2种碳纳米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7%和5%(质量分数).纳米石墨可以减小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而纳米碳黑使得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增大,且含量越高,复合材料摩擦因数增幅越大.结晶型纳米石墨与PTFE基体的相容性较差,而无定形纳米碳黑与PTFE基体的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微/纳机电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机电系统(NEMS)是微米/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MEMS已在产业化道路上发展,NEMS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分析了微/纳机电系统的发展特点,简要地介绍了典型的MEMS和NEMS器件及系统后,讨论了MEMS和NEMS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用离子束溅射沉积和高能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制备了具有择尤性的钛纳米薄膜,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俄歇电子谱仪研究了试样表面预处理、离子束流和温度等离子束工艺参数对钛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束溅射沉积的钛膜在[002]和[102]晶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择尤生长现象,并分别在该两个晶向上表现出纳米晶型和非纳米晶型结构;当用高能离子束辅助沉积时,[102]晶向择尤生长现象消失,且钛膜的结构对束流变化较为敏感,束流较低时,钛膜为纳米结构且择尤生长现象减弱,而束流增加时晶粒长大,择尤生长现象叉增强。另外钛膜容易受到氧的污染,并随辅助离子强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纳米SiO2粒子抛光液的制备及其抛光性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计算机磁头与磁盘间间隙的不断减小,硬盘表面要求超光滑,制备了一种纳米SiO2抛光液,并研究了镍磷敷镀的硬盘基片在其中的抛光性能,Chapman MP2000^ 表面形貌仪测得抛光后表面的平均粗糙度(Rα)和波纹度(Wα)分别为0.052nm及0.063nm,为迄今报道的硬盘抛光的的最低值。原子力显微镜(AFM)发现获得的基片表面非常光滑平整,表面无划痕,凹坑,点蚀等表面缺陷。  相似文献   

14.
利用离子印迹技术制备了镉(II)离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以镉(II)离子为模板,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在纳米TiO2/SiO2表面聚合形成镉(II)印迹聚合物。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的聚合物相比较,该印迹聚合物对镉(II)离子具有较好的识别性和选择性。镉(II)印迹聚合物与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分别是42.56mg·g^-1和13.95mg·g^-1。该法的检出限为0.11n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1.79%。将该印迹聚合物用于环境和生物样品中的镉(II)的分离富集和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纳米金属材料概述(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论述了纳米金属材料的特性、制备、性能、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Multi-protein complexes are ubiquitous and play essential roles in many biological mechanisms. Single molecule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electron microscopy (EM)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re powerful method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multi-protein and multi-protein-DNA complexes. However, a significant limitation to these techniques is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proteins from one another. Here, we combine high 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AFM (FIONA-AFM) to allow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proteins in such complexes. Using quantum dots as fiducial markers in addition to fluorescently labeled proteins, we are able to align fluorescence and AFM information to ≥8 nm accuracy. This accuracy is sufficient to identify individual fluorescently labeled proteins in most multi-protein complexes. We investigate the limitations of localization precision and accuracy in fluorescence and AFM images separately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overall registration accuracy of FIONA-AFM hybrid images. This combination of the two orthogonal techniques (FIONA and AFM) opens a wide spectrum of possible applications to the study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because AFM can yield high resolution (5-10 nm)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formational properties of multi-protein complexes and the fluorescence can indicate spatial relationships of the proteins in the complexes.  相似文献   

17.
纳米过滤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扬  席莹本  许莉 《流体机械》2003,31(5):25-28,46
分析了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纳滤过滤技术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纳滤过滤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纳米过滤技术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黄伟民  陶北平 《阀门》2002,(6):34-36
介绍了纳米材料和技术对传统阀门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分析了纳米材料和技术在阀门行业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运用两个独立的三维工作台分别控制针尖和碳纳米管的位置,将碳纳米管吸附在传统的原子力显微镜针尖上。首先将碳纳米管粘附在导电的胶带上,然后用涂胶的针尖与其接触将碳纳米管粘附到针尖上,最后运用电蚀的方法优化碳纳米管针尖的长度,以达到高分辨率的要求。运用制作的碳纳米管针尖对硅表面的深槽进行成像,获得了传统针尖无法得到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