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UED:我们知道您在少年时期就十分擅长演奏手风琴。您也曾经说过最喜欢在五线谱上作画,甚至在您的某些平面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对音乐和建筑关系的探索。音乐对于您的建筑生涯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
对话刘珩     
正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话刘珩     
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 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城市环境设计》2016,(10):233-235
UED:您从事建筑业已经25年了,往西南地区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您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可谓家学渊源.请您谈一下,在刚从事这个职业的时候,您对建筑的认识是什么样子,和现在又有什么不同.郑勇:我从事建筑行业的这20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目前正慢慢趋于饱和,它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进程还不清晰.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很多变化:最开始大家接触的项目规模都很小,建筑面积为一万、两万平方米的就是不得了的大项目了;现在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建筑面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的项目人力投入还没有以前大.设计也有很多变化:最开始的小规模项目由我们自己来设计,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项目就会请外部建筑师参与.如今,中国建筑师已经逐渐开始独立完成一些大项目,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相似文献   

5.
正UED:您比较喜欢哪些建筑师的作品?郑建东:个人喜欢皮亚诺、福斯特、罗杰斯等高技派大师的作品,这与自己是结构工程师出身以及机械爱好者的兴趣有关。目前最欣赏的是西班牙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卡拉特拉瓦,他的作品将力学美、生态美以及建筑完美结合,这可能是每一位结构工程师的梦想。UED:您是如何平衡建筑设计公司管理者与设计师这两  相似文献   

6.
UED:作为一位参展建筑师,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建筑展?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李兴钢:从参展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我觉得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外的展览。参加的建筑师有代表性,作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对话隈研吾     
UED:您是一位全方位思考的建筑师。您曾经专文提及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并探究建筑师品牌对社会创造力造成的伤害。您认为建筑师对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影响?您是否用建筑来改善这种品牌化的设计与经济模式所产生的影响?隈研吾:像麦当劳连锁店在全世界兜售麦当劳汉堡一样,对于采用这种方式的建筑师,我一直都是持批判态度的。我认为建筑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个建筑所在的场所和使用该建筑的人,创造出一个个"新"建筑。与之相反,没有采取这种做法的建筑师只能在21世纪的新经济体系中逐渐被人遗忘。  相似文献   

8.
对话王明贤     
<正>王明贤(UED杂志社学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彭礼孝(UED杂志社主编)UED:您如何看待2012年中国建筑界的发展?王明贤:2012年中国建筑界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这代表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重大影响,也是中国实验建筑界的一个重要成绩,20年来中国的实验建筑师一直在探索,这次获奖也说明中国实验建筑界获得了国际的承认。  相似文献   

9.
对话李兴钢     
正UED:工作室创立于大院机制之中,您也代表了在这种特殊氛围下成长的很典型的一代建筑师,这给您的工作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李兴钢:对比于十年前,大院机制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有时反而成为束缚。但工作室的模式给我提供了较为独立的工作条件,无论对于建筑的思考还是实践,这都无疑是有利的和重要的,并且可以得到团队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荣誉是把双刃剑UED:去年,河北省命名了首批"河北省建筑大师"和首批"河北省工程设计大师"。作为五位首批"河北省建筑大师"中的一员,您如何看待这一荣誉?又是如何看待河北建筑师的发展之路?孔令涛:这个荣誉对于我来说像一把双刃剑,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约束。  相似文献   

11.
UED:您的建筑设计有没有因为参与城市规划而受到不利影响?在您看来,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区别在哪里?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没有,恰恰相反.城市与建筑两方面的思考需要相互滋养,不应将两者截然分开.城市规划的观念里,首先要着眼于大尺度,要看定型的“总平面”.与之相比,我是从社区、建筑、两个房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社区之间的界面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我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反思这个时代的城市形态问题.我同时是规划师也是建筑师.  相似文献   

12.
正UED:您从事建筑业已经25年了,在西南地区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您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可谓家学渊源。请您谈一下,在刚从事这个职业的时候,您对建筑的认识是什么样子,和现在又有什么不同。郑勇:我从事建筑行业的这20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目前正慢慢趋于饱和,它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进程还不清晰。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很多变化:最开始大家接触的项目规模都很小,建筑面积为一万、两万平方米的就是不得了的大项目了;现在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建筑面积几十万甚至上  相似文献   

13.
UED:当接到《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的参展邀请时,您是什么样的感受?康慨:中国的建筑师很少有在国外集体亮相的机会,建筑师不论从自身需求与社会认同两方面都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建筑思想,普及建筑文化。在与社会  相似文献   

14.
对话王兴田     
彭礼孝:2011年,UED杂志承办了"天津大学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邀请了3位院士、6位大师、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以及中国的70余位知名建筑师。请问您怎么评价本届论坛?王兴田:本届论坛是论坛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学者都参与其中,特别是来了不少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筑师。可以说本次论坛也是对中国建筑最近十年的一次回顾和审视,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UED:请问您选择华山游客中心和金沙遗址博物馆两个项目来参加这次展览,当时是出于什么初衷,您想为英国建筑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庄惟敏:中国建筑师所办的展览中较多的应该是威尼斯双年展。当然建筑师在每个展览里所表达的东西也有所差别。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第一次在英  相似文献   

16.
对话汤桦     
UED:在您的建筑生涯里,重庆扮演着什么角色? 汤桦: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整个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地方,是我学习建筑和成家生子的地方,太重要的地方.重庆的城市从自然到人文的魔幻现实主义画风始终是那样的令人迷惑和神往.那种尺度,那种混乱,那种全方位的感官刺激,都是城市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UED:在您众多的身份中,最热爱哪个?为什么? 汤桦:当然是建筑师.那是我的本能和最大的爱好,是我赖以存在的生计,也是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教师身份也很热爱,因此我们事务所的空间布局就像一间大教室,工作方式就像是在学校教书一样,大家面对一个项目就像是面对一个共同的课题,共同研究,共同建造.  相似文献   

17.
正UED:抛开从年龄维度上对"青年"的界定,您是如何定义"青年"建筑师这个群体的?孔宇航:我认为青年建筑师群体应该在30-45岁之间。该群体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他们在实践中有创意、有激情,对建筑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些特质在优秀建筑师身上均能找寻到。正是这一群体的存在使得建筑创新得以代代相传,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8.
对话朱育帆     
<正>UED:2012年的中国美术馆的竞标可以说是当年的一件大事,最终还是国际建筑师取得第一名,并且很多人认为该方案传达了中国艺术的精神,而中国的很多建筑师在艺术的基础性教育上可以说是比较缺乏的,您怎么看这件事?朱育帆:我们必须承认差距的存在。虽然建筑界最近的二十年都发展得非常顺利,但是与最高水准还是有区别的。艺术思想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虽然我们现在有建筑学专业,也有艺术专业,但之间还是有隔阂的,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国内的很多建筑也在努力做与艺术相关的实  相似文献   

19.
辩证地看建筑师与甲方 UED:在进入地产企业之前您曾是一位职业建筑师.请谈谈您所理解的建筑师与甲方的关系?田申申:在建筑历史发展里.建筑师与甲方的二元矛盾一直存在着——建筑师想设计成什么和甲方想要什么总是有着矛盾。其根源问题是建筑的本质是一种创造.建筑师总是想把自己对美学的品位和对世界的理解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中,而这作品的物权和使用权却属于甲方.建筑师是为甲方提供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正>UED:您的建筑设计有没有因为参与城市规划而受到不利影响?在您看来,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区别在哪里?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没有,恰恰相反。城市与建筑两方面的思考需要相互滋养,不应将两者截然分开。城市规划的观念里,首先要着眼于大尺度,要看定型的"总平面"。与之相比,我是从社区、建筑、两个房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社区之间的界面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我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反思这个时代的城市形态问题。我同时是规划师也是建筑师。街坊是一个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许许多多这样的分子构成了有生命的城市系统。但这并不代表我只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