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分析测定麻竹笋苦涩味物质含量与感官评定方法确定竹笋苦涩味物质成分及与口感的关系。麻竹鲜笋在100℃纯净水中分别进行0、30、90、150 s和420 s 5个时间梯度水煮处理,并测定煮后笋汤、笋渣的可溶性单宁、草酸和游离苦味氨基酸(Phe、Val、Arg、Met和Leu)含量,感官评定小组对其涩味、苦味强度评定,并通过对食品级草酸、单宁标准样品配制的不同质量浓度溶液进行苦涩味感官评定,建立单宁、草酸、单宁和草酸混合液的质量浓度与滋味强度的特征曲线函数。结果表明,影响麻竹笋苦涩味的主要物质是可溶性单宁,竹笋苦味和涩味均与单宁含量呈极显著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896和0.867;竹笋涩味与草酸含量呈显著关系,相关系数为0.448,而竹笋苦味与草酸含量无显著关系;竹笋苦涩味与游离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关系。利用单宁特征曲线函数对竹笋苦涩味偏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9个笋渣、笋汤的分析结果表明,单宁特征曲线函数对竹笋涩味的解释程度达60.6%~136.4%,对竹笋苦味的解释程度达63.4%~132.0%,较高的可溶性单宁含量是引起麻竹笋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沙蟹汁的风味,提高沙蟹汁的市场价值,沙蟹汁经β-环糊精脱腥处理后,利用核苷酸钠和鱼露肽进行调配。以感官评价为指标,探究核苷酸钠和鱼露肽的最佳添加量,并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分析其风味变化。结果表明,添加2.0%鱼露肽和3.0%核苷酸钠的沙蟹汁感官评分较高;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甲基类化合物含量减少,芳香类化合物含量增加;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咸味、鲜味、苦味、丰富性均变化显著。通过脱腥处理后,添加鱼露肽和核苷酸钠调配的沙蟹汁风味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3.
在(37.0±0.5)℃贮藏条件下,研究不同组合抗氧化剂对薏仁露饮料贮藏过程中脂肪氧化和风味品质的影 响,确定其适宜的抗氧化条件,为含脂肪饮料的抗氧化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薏仁露饮料为原料,分别添加 不同质量分数VE、茶多酚、迷迭香3 种抗氧化剂以及复合抗氧化剂,通过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和采用感官评定及电 子舌技术测试薏仁露饮料在贮藏过程中风味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复合抗氧化剂处理(0.01% VC+0.01%迷迭香、 0.01% VC+0.01%茶多酚、0.01% VC+0.01% VE)可有效抑制薏仁露饮料脂氧化(P<0.05)和风味劣变,其最佳 抗氧化处理方案为同时添加质量分数0.01% VC和0.01%迷迭香,该方法处理的薏仁露饮料,硫代巴比妥酸值最小、 感官评定效果好,经电子舌检测在COO(苦味)传感器上的响应值最小。  相似文献   

4.
分析不同烘焙时间对黄秋葵籽滋味、气味的影响,采用电子舌法、电子鼻法结合感官评定比较分析黄秋葵籽风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舌与电子鼻对不同烘焙时间下的黄秋葵籽风味特征呈现不同的响应值,电子舌中涩味的特征向量值最高为0.88,电子鼻对硫化物响应最强;黄秋葵籽烘焙25 min的感官评定总体风味较佳。电子舌P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烘焙时间下的黄秋葵籽测试液,而电子鼻的PCA和LDA分析对测试液的区分均存在重叠区,区分性不好。感官评定与电子舌检测的结果对于烘焙时间引起黄秋葵籽的滋味的变化均得到了较好的区分。感官评定与电子鼻检测的结果对于烘焙时间引起黄秋葵籽的气味的变化区分效果均不好。不同烘焙时间下黄秋葵籽感官评定的结果具有差异性,电子舌和电子鼻分析结果与感官评定结果相比较风味品质的检测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5.
以刺梨汁和蜂胶提取液为主要原料,通过感官评定和正交试验等方法对刺梨蜂胶饮料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刺梨蜂胶饮料最佳配方为刺梨汁15%,蜂胶提取液6%,柠檬酸0.1%,蔗糖9%;复合稳定剂最佳组合为羧甲基纤维素(CMC)0.15%,黄原胶0.03%,果胶0.07%。该配方研制出的饮料产品具有较好的风味,颜色呈浅黄色,酸甜适口,组织状态较好,无分层及沉淀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全谷物高原青稞为原料,设计不同烘烤条件,制作9组饮料样品,采用感官评定与仪器(电子舌)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味觉指标进行分析.感官结果表明,温度150℃,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烘烤青稞制作的谷物饮料的香气、滋味和色泽是最佳的;电子舌试验表明,原料烘烤温度对各样品的酸味、苦味、涩味和咸味影响较大,同一温度下,不同烘烤时间对样品味觉指标影响较小.与未经烘烤处理的0#样品相比,120℃烘烤原料制作的样品味觉指标差异不大,180℃烘烤原料制作的样品的酸味、苦味和涩味较为强烈,而150℃烘烤原料制作的样品味觉指标较为适中,是多数人所能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以市售5种不同原料食用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电子舌技术结合模糊感官评价技术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建立食用盐模糊感官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食用盐各感官指标的权重A={A_(鲜味),A_(咸味),A_(涩味),A_(苦味),A_(丰富性)}={0.32,0.23,0.22,0.18,0.05};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天然海盐的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发酵刺梨汁、发酵火棘果汁和银耳为主要原料制作发酵刺梨-火棘果风味果冻。以感官评分和持水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值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结合响应面法对其配方进行优化,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发酵刺梨-火棘果风味果冻的最佳配方为发酵刺梨汁添加量9%,发酵火棘果汁添加量15%,银耳添加量14%,甜菊苷添加量0.02%,氯化钾添加量0.4%,复合胶(魔芋胶∶卡拉胶=6∶4)添加量1.0%。在此配方下,发酵刺梨-火棘果风味果冻软硬适中,质地均匀有弹性,酸甜可口,具有独特发酵果香风味,感官评分为94.04分,持水力为95.04%,模糊综合评判值为0.95,维生素C、总糖、总酸、总黄酮、总酚含量分别为22.93μg/m L、10.55 mg/m L、3.23 g/L、15.20 mg芦丁当量(RE)/m L、38.24μg没食子酸当量(GAE)/m L。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由杏汁、南瓜汁和胡萝卜汁复配的复合果蔬汁的配方,以及增稠剂的选择与用量.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结合感官评定,确定了果蔬复合汁的最佳配方为:杏汁体积分数50%、南瓜汁体积分数40%、胡萝卜汁体积分数10%、蔗糖质量分数3%.实验表明:添加1.5 g/L耐酸性CMC-Na,复合汁的色泽诱人,风味独特,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制一款刺梨汁含量低于10%的果汁型刺梨碳酸饮料,以刺梨汁、木糖醇、酸味剂(柠檬酸∶柠檬酸钠=1∶1,质量比)为主要原料,以产品的综合感官评分为主要指标,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探究果汁型刺梨碳酸饮料的最优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刺梨汁、木糖醇、酸味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8%、8%、0.14%。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刺梨汁添加量8%、木糖醇添加量8%、酸味剂添加量0.14%。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果汁型刺梨碳酸饮料呈均匀透亮的淡黄色,口感酸甜度适宜,具有特殊的刺梨香气和滋味,组织形态分布均匀,无沉淀和絮状物。产品贮藏稳定性试验研究表明:相比真空抽滤,采用离心过滤的方式更有利于抑制果汁型刺梨碳酸饮料中沉淀物和絮状物的形成;其次,低温避光冷藏有利于延缓褐变。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子舌的氯吡脲对草莓风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草莓“甜查理”盛花后一周,喷施清水及4个浓度(2.5、5.0、10、20 mg/L)的氯吡脲,检测由此产生的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游离氨基酸、单宁等风味营养品质含量,电子舌分析技术检测酸、甜、苦、鲜、咸、涩味、苦味回味、涩味回味等味觉指标,评价氯吡脲的使用及浓度水平对草莓风味营养品质和滋味的影响,并分析电子舌在检测氯吡脲对草莓滋味影响方面运用的优势。结果表明:氯吡脲能够提高草莓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降低总酸含量,提高固酸比值,降低游离氨基酸种类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低浓度(2.5、5.0 mg/L)的氯吡脲处理能降低草莓单宁含量,而高浓度(10、20 mg/L)处理会使单宁含量显著升高;电子舌味觉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氯吡脲处理可使草莓甜味增加,酸味降低,但是咸味和鲜味及与其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9)的苦味也相应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与鲜味值、单宁含量与涩味回味值、总酸含量与酸味值、固酸比与甜味值均呈正相关性。低浓度氯吡脲使用对草莓的甜味、酸味等滋味和风味组成具有正面影响,而无论氯吡脲浓度使用高低对咸味和鲜味等滋味和风味组成均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宁海白”枇杷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质量分数裂褶菌多糖粗提物、4 种常用褐变抑制剂(草酸、柠檬酸、VC、L-半胱氨酸)对抑制枇杷果汁褐变的影响。结果发现,5 种褐变抑制剂的作用效果强烈顺序为:L-半胱氨酸>草酸>VC>柠檬酸>裂褶菌多糖,其中裂褶菌多糖质量分数在0.8%时,褐变抑制率达到80%以上。基于果汁风味考虑,选择裂褶菌多糖、VC、L-半胱氨酸一起作为抑制剂组合,并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组合为:裂褶菌多糖质量分数1%、VC质量分数0.025%、L-半胱氨酸质量分数0.004%。经回归分析和验证实验,得到的果汁褐变抑制率为98.04%,与理论模型预测值99.22%接近,响应模型可靠。优化处理后的果汁可溶性固形物、VC和总酚含量都得以提高。可见,裂褶菌多糖可以与其他抑制剂复合使用,运用于枇杷果汁褐变防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温度养殖的雌体三疣梭子蟹性腺和蟹肉风味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常温养殖与加温养殖对雌体三疣梭子蟹性腺和蟹肉的风味影响,测定2 组蟹性腺和肉中的主要滋味物质,并进行电子舌、电子鼻和感官评价的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和电子鼻均可对不同水温养殖三疣梭子蟹的性腺以及蟹肉进行有效区分;加温养殖会提高鸟苷酸(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和腺苷酸(adenosinemonophosphate,AMP)对性腺滋味的贡献,使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减少,呈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百分比有所上升。对蟹肉而言,加温组GMP、肌苷酸、AMP相比常温组增加了0.40、0.66 倍和3.46 倍,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味精当量值与常温组相比增加0.59 倍。感官评价表明,加温养殖组性腺的肥满度和气味评分有一定的提高,蟹肉的整体感官品质明显高于常温组。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colleague and friend, Dr. Samson Agboola, who recently passed away. Abstract: The use of flavor‐modifying strategies are important to improving the sensory profile of some excessively bitter and astringent functional ingredients, such as (+)‐catechin (CAT). Two bitter blockers (ß‐cyclodextrin [CYCLO], homoeriodictyol sodium salt [HED]), two sweeteners (sucrose [SUC], rebaudioside A [REB]), and two odorants (vanillin [VAN], black tea aroma [TEA]) were assessed for their efficacy at modifying the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of CAT in model aqueous solutions. The intensity of oral sensations elicited by CAT was determined in duplicate in binary, ternary, and quaternary mixtures of these stimuli by a trained panel (n= 15) using a 15 cm visual analogue scale. Overall,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were most effectively reduced by ternary solutions containing CYCLO + REB or CYCLO + SUC (68%, 60%, and 45%, 43% for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respectively). Odorants were not effective at modifying the bitterness or astringency of CAT. We conclude that the use of select bitter blockers and sweeteners may be of value in optimizing the flavor and acceptance of functional food and beverages fortified with phenolic compounds.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techin is a bitter‐tasting plant‐derived health‐promoting phenolic compound of interest to functional food and beverage manufacturer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bitter blockers, plant‐based sweeteners, and odorants in decreasing the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elicited by (+)‐catechin. Some of these additives, both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reduced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and may therefore assist in optimizing the flavor and consumer acceptance of some phenolic‐based functional foods and beverages.  相似文献   

15.
低值虾发酵制备传统虾酱风味的综合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虾酱的工艺、营养及风味特色,探讨中国传统发酵调味料的产业化。以低值虾为原料,模拟传统虾酱工艺,在恒温40 ℃条件下自然发酵42 d。然后与市售产品(S1、S2)相对照,检测了产品发酵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变化,同时以感官品评结合电子鼻对风味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总量从发酵开始到结束由2 590 mg/100 mL增加到7 826 mg/100 mL;鉴定了3 种虾酱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自制虾酱53 种、S1 62 种、S2 62 种。发酵过程中醛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由0.62%、1.73%增加到了10.92%、8.48%,胺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则分别由77.4%、12.3%降低到了13.35%、6.75%,增加及下降均较显著(P<0.05);电子鼻检测发现自制虾酱与S2相似度最高,这与感官品评的结果一致。感官评价结合氨基酸分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技术,综合评价了传统水产发酵调味品虾酱的风味。  相似文献   

16.
罗伟  段振华  刘小兵 《食品科学》2014,35(24):40-44
为提高对贻贝副产物的利用,以木瓜蛋白酶水解贻贝煮汁得到的酶解液为原料,经联合脱腥后进行美拉德反应,以感官评价及褐变程度为指标,研究影响贻贝煮汁酶解液美拉德反应呈味效果的各因素,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以获得氨基酸态氮含量高且色泽风味好的产物。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的美拉德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还原糖添加量3.3%、氨基酸添加量3.1%、加热时间55 min、初始pH 8.0,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贻贝煮汁液和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均检测出17 种氨基酸,在最优条件下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与煮汁液相比,分别增加了315.91%和428.84%。可见,经美拉德反应后的产物在营养和风味上均优于贻贝煮汁液,是研制新型贻贝调味品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香菇鲜味低钠盐产品配方,并对其进行智能感官分析.方法 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香菇鲜味低钠盐的产品配方进行研究,并应用电子鼻与电子舌对最佳配方的气味和滋味特点与普通精制盐、普通低钠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香菇鲜味低钠盐最佳配方为:香菇提取物添加量为0.8‰、白砂糖添加量为1.0‰、L-苹...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电子舌技术分析接种不同发酵剂浅渍发酵豇豆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及滋味特征,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SD-7和植物乳杆菌FM-LP-9单独发酵豇豆中都检测出47种风味物质,菌株SD-7与FM-LP-9混菌(1∶1)发酵和自然发酵豇豆中分别检测出59种和44种风味物质,表明混菌发酵有利于增加发酵产品风味种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酸类、酯类等8类风味成分对豇豆风味品质的影响分为4种,且在该主成分评价模型下可区分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电子舌分析结果显示,自然发酵豇豆的酸味、苦味和涩味影响值高于接种发酵。综上,混合接种发酵可提高豇豆发酵产品的风味组分和改善产品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脱除刺梨果汁中的单宁和色素,提高刺梨果汁品质,选用4 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刺梨果汁进行脱色和脱单宁处理。结果表明:与其他3 种树脂相比,LX-60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效果最好,当树脂用量为4.0 g时,脱色率为88.18%,单宁脱除率为44.12%,且LX-60树脂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后刺梨果汁总糖和总酚含量分别显著下降至79.47%和70.18%,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VC的保留率分别为81.40%、84.62%和96.48%。在动态吸附实验中,刺梨果汁在大孔吸附树脂上样量为5 倍柱体积、流速为3.3 mL/min的条件下,LX-60大孔树脂对色素类物质和单宁的脱除率分别为71.56%和21.17%,脱除效果较好。因此,LX-60大孔吸附树脂能够有效脱除刺梨果汁中的单宁和色素类物质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