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魔芋葡甘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凝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魔芋葡甘聚糖(KG)与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基材,系统研究两者间的复合凝胶作用保持SPI为2.0%,复合凝胶随KG浓度从0.8%增至2.5%,凝胶强度不断上升;凝胶失水率直线下降;凝胶松弛度也逐渐下降;而粘着性则在KG浓度为1.5%时达最大值。在SPI为0—3.0%范围内,随SPI的增加,复合凝胶粘着性和失水率皆逐渐上升;在6.0%范围内,凝胶松弛度变化较小,此后迅速上升;而凝胶强度则随SPI增加光增强,当SPI为2.0%时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KG的添加,对复合凝胶颜色无明显影响,凝胶保持浅黄色;而随SPI的添加,凝胶则逐渐由乳白色转为浅黄色、黄色,当SPI>3.0%后,凝胶褐色逐渐加深。根据氯化钠和脲对复合凝胶强度的影响,推断复合凝胶中以氢键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以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低脂质含量大豆分离蛋白(LRSP),并与魔芋葡甘聚糖(KGM)按照不同配比配制质量分数10%的KGM-LRSP共混溶胶,测定并分析KGM-LRSP共混溶胶的流变性质和凝胶质构特性。结果表明:KGM-LRSP共混溶胶呈假塑性流体,其黏度随KGM量的增大而增大;不同配比的KGM-LRSP共混溶胶储存模量G'≥损失模量G″,表明KGM与LRSP形成了三维交联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凝胶性能;同单一KGM、LRSP凝胶相比,KGM与LRSP具有协同增效作用,KGM-LRSP共混凝胶质构特性较为适中。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GM)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在水和碱性促凝剂存在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化学方法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KGM-SPI共混凝胶形成过程中氢键为主要的分子作用力,其次为较弱的静电作用。碱性凝固剂的加入可使凝胶的韧弹性更好,氢键作用更强。此外,交互作用的强弱还与KGM和SPI的含量及配比密切相关。魔芋葡甘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间可依靠多点氢键作用形成热不可逆性凝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和试剂对高浓度魔芋葡苷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混合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凝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KGM与SPI混合物在体系pH值为9、温度90℃下加热40min时,其形成的凝胶强度和弹性较好。凝胶微观结构的扫描图片分析表明,高浓度下KGM与SPI混合物在水溶液和碱性条件下均能形成较好的凝胶网络结构,而且不同配比和不同处理样品所形成的凝胶体的微观结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 KGM)和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 SPI)的复合凝胶为研究对象,探讨辣椒红色素的添加量对KGM-SPI复合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辣椒红色素添加量为0.20%(质量分数)时,复合凝胶的各指标达到稳定,此时KGM-SPI复合凝胶色度的L*值、a*值、b*值分别为对照组的78%、8倍、3倍;与对照组相比,凝胶的持水力、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分别降低了1.74%、20.30%、15.79%和16.50%(P<0.05)。微观表征结果表明,该色素会通过改变氢键作用力等非共价键结合破坏KGM-SPI凝胶的网络结构,降低其热稳定性,当色素添加量为0%~0.20%时,随着色素添加量的增加,破坏的程度增大,在添加量为0.20%~0.30%时,体系的微观结构不再发生变化。综上,辣椒红色素可以作为理想的着色剂应用于KGM-SPI凝胶体系,在生产中应根据产品实际性质控制用量。  相似文献   

6.
水相中溶致魔芋葡甘聚糖(KGM)流延干燥成膜,分析膜的力学特性。筛选并确定KGM 质量浓度、制备温度、制备时间、静置时间、干燥温度5 个因素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拉伸强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优化KGM 膜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5 个因素对膜的拉伸强度均有显著影响,依次为KGM 质量浓度>制备温度>静置时间>干燥温度>制备时间,且最优条件为2.19g/100mL KGM、60.0℃搅拌190min、静置156min、51.1℃干燥。制备的膜表面平整光滑,拉伸强度最佳,耐水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广西轻工业》2016,(12):16-19
以魔芋粉为实验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研究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对魔芋葡甘聚糖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显著(P<0.05),他们对提取率影响的程度为: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料液比。适当提高温度可以有效提高提取率。提取温度和超声波功率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明显(P<0.05),而提取温度和料液比、超声波功率和料液比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和低温相比,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超声波功率和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较大。通过预测模型得到最优工艺条件,即:提取温度70℃,超声波功率45 W,料液比1∶120,提取时间7 min。对该条件进行验证,实验真实值与模型预测接近,证明预测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8.
利用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的成膜性及相容性,研制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三元复合可食膜。研究了成膜材料配比、成膜液pH和甘油用量对该复合膜的透湿性、吸油性、机械性能和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该复合膜的适宜条件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的比例为1:1:1,成膜液的适宜pH值为3-4。甘油用量为6~8%。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魔芋葡甘聚糖对鸭肉盐溶蛋白的影响,将不同量的魔芋葡甘聚糖加入鸭肉盐溶蛋白制备成混合凝胶,其中魔芋葡甘聚糖的含量为0%、0.1%、0.5%和1.0%,对其进行凝胶强度、析水率、流变性质、DSC的测定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魔芋葡甘聚糖后,盐溶蛋白的凝胶强度增强,析水率明显降低,转变温度T1和T2分别增加了8.3℃和10.8℃,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魔芋葡甘聚糖与鸭肉盐溶蛋白混合凝胶比单一的盐溶蛋白凝胶形成了更为致密的网络结构,证实魔芋葡甘聚糖与盐溶蛋白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了Urea、NaSCN和2-MeSH对魔芋葡甘聚糖与鸭肉盐溶蛋白混合凝胶的影响,结果发现魔芋葡甘聚糖与盐溶蛋白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疏水作用和氢键是次要作用力,二硫键是最弱作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CMK)、魔芋葡甘聚糖(KGM)、甘油和明胶为原料制备可食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CMK、KGM、明胶和甘油用量作为自变量,分别以抗拉强度TS(Y1),断裂伸长率E(Y2),热封强度SS(Y3)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原料配比,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CMK用量为1.42%,KGM用量为0.25%,明胶用量为0.33%,甘油用量为0.23%时所得复合膜的性能最好,此条件下可食膜TS、E、SS的预测值分别为10.58 MPa、20.24%、4.36 N/15 mm,验证值为(10.37±0.61)MPa、19.98%±0.92%、(4.35±0.15)N/15 mm与之接近,优化结果可靠。优化后膜的热封性得以改善,有利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酸解法制备魔芋葡低甘聚糖工艺。方法:选定时间、水料比和温度作为影响因素,以魔芋葡甘低聚糖的特性黏度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3因素3水平Box-Behnken组合试验,建立魔芋葡甘低聚糖特性黏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经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条件。结果:最佳酸解条件为6mol/L HCl溶液与95%乙醇体积配比为3.8:96.2、反应时间50min、反应温度82℃。在此条件下特性黏度为55.613cm3/g,与理论最佳得率相近。结论:曲线回归方程与结果拟合性好,此模型合理可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魔芋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魔芋胶(KG)与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基材,研究KG对SPI乳化性的影响。比较KG、黄原胶(XG)、瓜尔豆胶(GG)三者对SPI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G对SPI乳化性的提高作用强于XG和GG。随KG的添加,复合体系乳化性明显增强。0.50%SPI-0.05%KG复合体系乳化性受pH的影响与单独SPI相比,较为稳定。NaCl的添加,对复合体系乳化性影响显著,温度对复合体系乳化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调控多糖和蛋白质稳定体系的手段,研究不同强度的超声(0、120、200、280 W)处理下对魔芋葡甘聚糖(KGM)-大豆分离蛋白(SPI)粒径大小、ζ-电位、和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超声处理使KGM-SPI体系颗粒变小,且大部分颗粒主要分布在50~60Sμm之间,ζ-电位为-11.78mV,而过度的超声处理反而使其颗粒粒径变大,ζ-电位的绝对值变小。流变学分析表明KGM-SPI体系为假塑性流体,适度超声处理会使KGM-SPI体系的k值增大、n值减小,储能模量(G′)及损耗模量(G″)增加,促使KGM-SPI凝胶的强度增强,形成弹性体系,而过度超声处理会使其体系K值减小、n值增大,降低其黏弹性。从温度扫描看,超声改变了体系的耐温性,且200SW超声处理优于120SW处理,而280SW处理最差。这表明适宜强度的超声处理有利于复合体系凝胶性能和耐温性得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加热制备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胸肉为原料,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加热改善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凝胶特性和结构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微波加热功率、微波时间和MP溶液pH值为影响因子,以MP凝胶硬度、弹性和保水性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各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MP凝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制备MP凝胶的最佳条件为微波功率400 W、微波时间15 s、MP溶液pH值6.0,该条件下MP凝胶的硬度为45.48 g,弹性为0.82,保水性为88.86%。优化结果表明,低功率、长时间的微波加热能够使MP凝胶获得更好的质构特性和较高的保水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结构及大豆分离蛋白形成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改性凝胶的影响,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前后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溶解性、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微观结构及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使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减小,溶解性增加,表面疏水性增强,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β-折叠和β-转角无显著变化;超声波处理可以促进大豆分离蛋白形成结构均匀、致密的TG改性凝胶,最佳处理时间为60 min,此时凝胶强度为146.57 g,提高幅度达62.12%,持水性为94.27%,提高幅度为3.66%。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以及其形成TG改性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与平均粒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更高含量大豆分离蛋白干基,采用物理沉降法,控制酸沉pH梯度变化,添加氯化钠调整溶液离子强度,逐级分离沉降11S大豆蛋白和7S大豆蛋白,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质干基含量。分别在料液比、温度、NaCl加入量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1.35、萃取温度48.63℃、NaCl加入量0.126mol/L,获得蛋白质干基含量96.04%,同比市售较好水平产品93.31%的蛋白质干基含量提高了2.67%。  相似文献   

17.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概述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和机理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蛋白质组成、温度、pH和离子强度、剪切力等因素对凝胶功能性质影响,并介绍在凝胶结构功能研究中采用方法,仪器及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选取麦芽糊精作为羰基供体,采用红外处理诱发血浆蛋白粉与麦芽糊精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提高血浆蛋白粉凝胶特性。首先以血浆蛋白粉的溶解性、凝胶性以及色差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红外处理时间、温度以及麦芽糊精的添加量对血浆蛋白粉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血浆蛋白粉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优化试验的最佳条件为红外温度92℃,红外时间17min,麦芽糊精添加量0.56%,测得其凝胶强度为175.52g/cm2,凝胶强度较对照组68.57g/cm2提高了1.5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