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及典型场次旱灾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10月—2010年4月,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秋冬春三季连旱,耕地受旱面积、受灾人口和农村饮水困难情况都达到了近10年来该地区的最高水平,受灾率和成灾率均为1943年以来的最大值。通过历史场次旱灾对比分析发现,西南干旱并非偶然发生的现象,1951—1990年该地区同时发生干旱的次数为12次,且有缓慢加重的趋势。以云南为例,本次灾害与1963年旱灾在时空分布、灾害成因和灾情方面较为相似。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清西南地区干旱特性与旱灾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加强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以及政策的制定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翟大明 《中国水利》2013,(16):16-18
旱灾是陕西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分析总结了陕西省的旱灾特点、旱灾发生成因,以及综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出了今后5年抗旱规划实施方案,通过抗旱应急水源建设试点、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管理、加快出台陕西省抗旱条例实施细则等措施,努力推进实施方案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3.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干旱灾害是该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干旱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但是,当前抗旱减灾工作仍存在着基础薄弱,城乡供水体系抵御旱灾能力较弱,抗旱减灾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抗旱工作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面对严峻的干旱情势,提高地区综合抗旱减灾能力,减轻干旱灾害的损失,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利》2010,(6):I0003-I0006
<正>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3月19-21  相似文献   

5.
旱灾是北京地区发生最频繁、波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了抵御旱灾.北京市政府与区县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抗旱工作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一个覆盖全市的早情监测及抗旱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抗旱条例是河南防旱抗旱的坚强后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从旱灾预防、抗旱减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等级旱灾发生时的抗旱措施,规范了水量调度,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存2009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较大旱灾.全国各地全力抗旱保苗之时,国务院出台抗旱条例,对依法防旱抗旱、  相似文献   

7.
贺骥 《人民长江》2005,36(1):34-35
旱灾是影响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抗旱斗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变化,我国干旱缺水的形势日益严峻,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大,同时,长期抗旱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体制、制度性障碍也显露出来,抗旱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依法抗旱,提高抗旱工作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抗旱工作的基本方略,尽快通过抗旱立法来加强抗旱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介绍金华市的干旱灾害概况入手,分析了金华市当前的抗旱能力和旱灾成因,提出了做好当前该市抗旱工作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浏阳市旱灾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浏、阳市旱灾发展及抗旱实际,初步总结了本区域旱灾发生发展的规律,探求抗旱减灾的有效途径,提升农业抗旱能力,为干旱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吉林省旱情旱灾发生发展趋势、水资源供需状况,结合现有抗旱能力,指出了抗旱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和抗旱减灾管理的抗旱减灾体系的构想,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科学抗旱,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干旱是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全国平均每年因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揭示全国干旱的变化规律,利用 1961—2015 年全国 2 360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选择空间适应性较强的自适应帕默尔干旱指数( SC - PDSI) ,计算得到了55 年来月尺度的 SC - PDSI 序列,并通过干旱发生次数、历时、强度、频率和受旱面积等指标分析了全国干旱的空间格局和趋势变化。结果显示: 在 1961—2015 年全国范围没有明显的变干旱趋势,但局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内蒙古、西北、青藏以及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变湿趋势,华南和西南有变干的趋势,华北、华中基本保持不变; 干旱变化呈年代际波动,即 1961—1980 年代为干旱时期, 1981—2000 年代属于正常代,21 世纪以来干旱程度加剧。研究表明: 在 1961—2015 年间干旱化空间特征表现为带状区域,即自西南地区—黄土高原—海河平原形成了一个干旱化带。通过分析各年代干旱频率重心的变化得出,我国的干旱重心由西北部逐步转移到了西南部地区; 通过计算受旱面积的变化趋势,发现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受旱面积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水文局旱限水位确定办法作为标准,对赣江上游一级支流章水中游(南康市城区段)旱限水位作出分析,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及来水量,最终确定该水位值,该水位设置合理,能满足日常用水需求,可作为今后干旱发生时启动干旱应急响应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虎星 《人民黄河》2012,34(6):66-67,70
选取河南省中东部开封、商丘、周口、郑州、许昌、漯河和平顶山等7市作为典型地市,对干旱及供水、水源工程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供需水量的平衡分析对区域缺水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现有供水工程抗旱能力不能满足一般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需水要求,建议加快现有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和供水工程的更新改造进程,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搞好现有水源的应急调度等,以提高应急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锦江水库的来水、灌溉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态需水的分析,确定了水库的旱警水位,并对旱警水位进行合理性分析,为启动抗旱应急响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西南岩溶区1900-2012年旱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00-2012年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旱涝灾害历史资料为研究依据,通过频次、年份的分析,直观呈现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分布图。对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旱涝灾害特点进行总结可知,该区旱灾发生频率非常高,洪涝灾害以暴雨洪水和岩溶洼地内涝的形式年年不断。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岩溶地形地貌比较发育。推测该区旱涝灾害的发生除了降水量的影响,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 1980-2016年 CGDPA(China gauge-based precipitation daily analysis dataset)和 PM-Ep(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calculated by Penman-Monteith)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相似文献   

18.
1961—2012年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黄土高原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干旱的变化规律,以该区为研究对象,获取研究区及其周边72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作为干旱指标,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近52年黄土高原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次数年内变化显著,轻度干旱发生次数在春、夏季相对较多;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发生次数年内变化趋势相似,均易发生在冬季;特大干旱发生次数多集中在春季。(2)近52年来不同类型区干旱变化亦显著,各分区干旱发生次数整体均呈上升趋势,2001—2012年各分区干旱发生次数最多。(3)黄土高原干旱发生总次数和春季干旱发生次数整体均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趋势,夏季干旱多发生在黄土高原北部边界处,秋季干旱发生次数较多的有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沟壑区、陕甘宁河流阶地及高原沟壑区的北部和汾河平原及晋陕丘陵沟壑区,冬季干旱整体呈面状分布。(4)轻度和中度干旱发生次数大体相似,均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趋势,严重干旱多发生在黄土高原北部边界处,特大干旱多发生在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沟壑区。研究成果对制定黄土高原防灾减灾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西南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际蒸散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两季蒸散量较大,占全年总量的62.3%;春季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实际蒸散量较大;夏季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由广西、贵州、重庆向云南和四川递减;秋季与冬季则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2)潜在蒸散也呈现增加趋势,季节上存在一致性,春、夏两季蒸散量占全年总量的60.6%,空间上相比实际蒸散而言,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潜在蒸散量春季、秋季以及冬季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具有纬向分异规律,而夏季则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经向分异规律。(3)年际间的EDI呈现波动趋势,且近20 a来明显下降,但各年EDI均值都大于0.5,说明整体干旱化程度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20.
辽西北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西北地区14个气象站与水文站1971年-2010年的基础数据,得到降水量距平值、连续无雨日数、河道来水量距平值和相对湿润度,并以这四项指标为基础,利用可变模糊评价法得到辽西北地区综合干旱级别特征值,再结合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反距离权重法对辽西北地区的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整体旱情呈显著加重趋势,1971年-198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旱情较严重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后,1981年-1990年干旱程度最为严重,1980年-2010年是重度干旱高发期,但特大干旱少有发生;辽西北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旱情较为严重,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加重趋势,而中部地区干旱较轻,因此抗旱减灾的重点应集中在该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