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游 《中华民居》2012,(2):63-69
竹马戏——戏曲的“活化石” “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以竹制马为道具,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唐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竹马戏享有“唐宋遗音”和戏曲“活化石”之美誉。  相似文献   

2.
李游 《中华民居》2012,(3):63-69
歌舞曲艺是文明的一缕曙光,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是感性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沉醉之所……它们沉淀着人们的根和魂,记录着乡土的形和影。千年来,台儿庄就是一个大大的舞台。在这里,传统的乡土文化得到了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竹马戏——戏曲的"活化石""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以竹制马为道具,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逐步发展起来的,自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戏曲音乐是这一综合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到明清时期形成发展高峰。所以,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音乐发展史上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即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我国戏曲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288-289
根据当前我国安徽戏曲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黄梅戏作为安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综合艺术,不断涌现的经典黄梅戏作品《天仙配》、《牛郎织女》等,使得黄梅戏这一戏曲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但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有关黄梅戏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本文主要以栏目《相约花戏楼》为例,分析研究了当前黄梅戏戏曲借助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黄梅戏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1)
<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源于民间的歌舞、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地方性"尤为突出,不同地方戏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中都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熏陶,凝结着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彰显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表演风格。然而,任何一种地方戏曲的表演都不可能脱离空间支撑,"戏台"不仅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道具,同时也是戏曲艺术形式的载体、符号,被深深地烙上地域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戏画,又称"戏曲画",是以戏曲舞台人物为表现题材的人物画。戏画在为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与传播媒介。戏画的创作,不能游离于剧情逻辑和人物的个性,画家要善于将戏曲人物的写实性与戏曲场景的虚拟性,真实性与夸张性相结合,要求戏与画之间维持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创作时要"意在笔先"和"心中有戏"。若求画中有韵味,必须使画中有戏、有趣。在当今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147-157
老司城联合村灯戏是当地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过去又叫"转转戏",是老司城及周边土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和传承的一种民间小戏。演出剧目只有13个,表演具有浓郁的草根特色和娱乐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灯戏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工业建筑》2015,(7):62-67
徽州古戏台是徽派古建筑的一个重要且特殊的类型,它见证了我国戏曲产生、发展和辉煌,同时也反映了徽州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明清时期是我国戏剧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看戏赏戏成为了徽州地区流行的娱乐生活方式,与之相应的古戏台建筑颇为兴盛,现今所留存者也颇具代表性。通过实地对徽州地区11处古戏台建筑的考察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徽州地区明清时期古戏台建筑的留存情况、规划选址、典型实例、建筑类型等,旨在丰富徽派古建筑的内容,同时为研究徽派古建筑类型、徽州文化以及中国戏剧史等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吕塘村古厝的研究为基础,对吕塘村存留的古厝进行类型化梳理;以戏曲表演所需的建筑空间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从祖厝戏巷这一"线"着手,针对当地戏种表演的空间特点进行设计、整合和改造;以祖厝戏巷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推广为落脚点,发掘其在新时代下的效应,带动整个村落"面"上的复兴。设计时将各类戏曲元素充分渗透到祖厝戏巷中,同时对构成戏巷的古厝进行修葺和恢复,在保存古厝可见的历史记忆价值的同时,将古厝和戏曲文化相互融合,互为依靠,相互促进,并以其戏曲文化为内核,区别于其他闽南古厝村落的复兴。  相似文献   

11.
闫嘉 《建筑与文化》2016,(9):132-133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它共生的演艺场所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戏曲与用餐品茗相结合在中国由来已久。尽管现代商业在空间文化、消费模式、功能需求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传统戏曲与现代餐饮业的结合仍然有广阔的空间。文章从饮食与观戏文化结合历史开始,探讨二者结合模式在现代出现的两种形式,并对传统演艺空间的商业化运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2)
戏曲音乐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无数前辈艺术家的心血结晶。国家高度重视戏曲文化发展,对我国的戏曲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寄予厚望。全国的戏曲文化工作者应该抢抓机遇,加快实施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应该从戏曲音乐的角度正确看待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为实现我国艺术繁荣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各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程部分。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它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1)
<正>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戏曲的剧本创作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戏曲舞台上人物的脸谱、化妆、服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2):53-62
清中叶以后花部戏曲的兴起是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在此之后,地方戏曲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有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研究其发展过程时可以发现,花部戏与民众有着鱼水般亲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戏曲演出的生活化、观戏行为的平民化、观演双方的戏曲接受三个层面对花部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而这正是花部戏的草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
<正>前言: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古典舞诞生以来,由简单模仿戏曲舞蹈动作,到摸索、探寻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直到慢慢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它在古代的民间歌舞已有相当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民间的歌舞素材,而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种歌、舞、剧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戏曲舞蹈中保存了中国舞蹈的丰富底蕴和优良传统。而后,由历代优秀艺人整理、加工和创造,提炼成了舞台舞蹈艺术。所以说,戏曲舞蹈和我国古代的现代的民间舞化了的。古典舞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整理研究。之所以去其糟粕是因为戏曲也有局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绚丽的民族文化中展现出了各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而各民族在宣扬民族特色时,大多数都以歌舞为载体,把历史及民族文化融合在歌舞中,来进行本民族文化的宣扬和发展。本文讨论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的困难,并提出了关于当代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些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6)
我国的古典舞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发展时期,这是在众多的舞蹈爱好者和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中国的古典舞和戏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典舞并不是戏曲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由于社会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人们对于古典舞的探索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古典舞应该在未来的发展中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呼应。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古典舞对于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以及发展,为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缺乏精神娱乐的时代,戏曲的产生填补了人们空虚的精神生活,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国粹,戏曲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吸引了历代各界人士。而遗存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古戏台,作为一种承托戏曲表演的文化建筑,也像华丽复古、意味深厚的戏曲一般,浓缩了诸多魅力无比的文化内涵。并从原始的广场、厅堂、露台,发展成庙宇戏楼、瓦舍勾栏、酒肆茶楼、戏园,最终形成近代戏台建筑。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0)
傩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又名"咚咚",也称跳戏,因模拟牛步形态得名。表演者戴神鬼面具,手持师刀、牛角、蛇杖、木鱼等道具,傩戏综合了演仪、对白、舞蹈等艺术,有钵、包锣、傩呐、鼓四种乐器节奏,它一般只在农历七月"牛元"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节气时间才集体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