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监测粮仓中储藏小麦在分区后选取不同扦样点数时的质量指标状况,开展平房仓储粮分区分层扦样试验,确定扦样点数的选择及其布点方案,探索所扦取样品的代表性且能客观有效反映分区内储粮质量的可行性。方法:以平房仓中储藏小麦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个仓房中的3处区域作为平行实验单元,按标准进行分层分区后,依次选取3~9个扦样点数分别扦样,并对其容重和水分进行测定,采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不同扦样点数之间的质量指标差异,探讨储粮扦样时的扦样点数设置。 结果 小麦质量指标变化波动状况与扦样点数之间无明显联系;当选取的扦样点数不少于5个时,检测结果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当选取扦样点数为5个时,能较好反映该分区内的小麦容重状况;选取扦样点数为5~8个时,能较好反映该分区内的小麦水分状况。结论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证明了每个分区选取 5 个扦样点(中心1个、四角各1个),这样既可减少了样本量,又能扦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能合理有效反映该区域内小麦的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2.
以模拟试验仓中的储藏小麦为研究对象,划分不同的深度水平,深度水平间隔为20 cm,选取5处扦样点并分别扦取其不同深度水平上的小麦,对其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进行测定,通过SPSS做单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不同储藏深度水平之间的质量指标差异探讨粮食扦样深度分层方法。结果表明:容重随储藏深度的增加而波动上升,水分随储藏深度的增加而波动下降,不完善粒和杂质与储藏深度无明显联系。对不同深度水平上的小麦进行深度分层,综合以小麦的质量指标为判断依据时可深度分层为0~1、1~4、4~5、5~6 m。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扦样方案对粮食品质检验工作的影响,制定适合于当前我国储粮形式的扦样方案。方法 本研究以吉林、河南、辽宁、安徽等省份的小麦和玉米储备仓为实验仓,采用不同的粮食扦样器、扦样方案进行扦样,随后对所扦样品进行质量指标、储藏品质指标以及卫生指标的测定,其中仓型涉及浅圆仓、房式仓以及立筒仓。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所使用电动吸入式扦样器杂质含量略高于套管式扦样器,但数据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所制定扦样方案中的分区设置检验单位、不同扦样顺序、点样比例对粮食品质指标的检验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不同省份、不同储备粮种、多种仓型的实仓扦样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现代化扦样工具、优化的扦样方案并不会影响扦样样品的检验结果,所获得的扦样数据有望为未来制定更加适合我国粮仓的扦样方案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扦样方法对粮食中不完善粒和杂质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扦样方法对粮仓中的散装玉米和小麦进行了扦取,对所扦取的样品中不完善粒和杂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和比较了这两种扦样方法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动扦样和手工扦样对粮食质量品质中的不完善粒和杂质含量测定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2012年江苏省小麦质量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我省小麦生长前初期由于受低温、干旱等因素,影响长势,个别地区由于在小麦抽穗扬花和灌浆时期适逢连续阴雨和高湿天气,同时在收获前遭遇大风造成小麦倒伏,直接影响了小麦了质量,后期也因管理措施到位,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但总体来说质量较去年相比有所下降.具体报告如下: 1 样品采集 各县根据全县小麦的品种、种植分布和种植面积权重选择3~5个乡,每乡选择5~10个自然村作为扦样点.将全县小麦预计种植面积和产量分配给每个扦样点.在每个扦样点(自然村)应从不少于5个有代表性的农户扦样,最好以晒场或农户家的晒干粮食为样品.由扦样人负责混合均匀,形成1个村级样品,村级样品即为质量调查的送检样品.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实验操作中,每份样品一般只称出1g左右,最多也不超过5g,要使所测定的结果能够有代表性,则要求试验样品必须要有均匀性和代表性,要使样品具有均匀性和代表性,而样品的采样与制备则是关键.1 饲料分析样的采样1.1 固体样品的扦取散装饲料或原料按面积大小分区设点,按高度分层扦样,每区面积不超过50m~2.各区内设中心、四角五个点,每层高度不超过1m.  相似文献   

7.
罐储植物油脂分层扦样,多年来都采用吊绳式扦样器.它的缺点是费时,每次扦样量受限,代表性差,有的甚至污染油脂,此外不能解决油脂气调储藏中的扦样.1983~1986年,笔者在承担商业部“植物油脂储藏技术研究”项目时,为解决扦样次数多,提出了定点分层扦样管装置,运用在新做的或改制的试验罐上,取得满意效果.现推荐给我国植物油厂及油库(站)的同行们.扦样管装置在油罐内,用φ1Omm或稍大的钢管制成“Z”形,上端口在油罐直径2/5处,下端穿过罐墙,出口距地面50cm左右,以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当前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中扦样、检验以及分析报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调查、测报的扦样工作统一由各级粮食检查机构具有资质的人员完成,扦样点的选择应考虑种植大户,扦样时间应选择农户将粮食降水、清杂整理后进行;检验时,最好依托省级粮食储备企业的检验机构,增加小麦硬度、湿面筋和稻谷黄粒米、谷外糙米指标。  相似文献   

9.
用电动散装粮食扦样器,分别对高大平房仓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进行扦样,扦取的样品进行杂质和破碎粒或谷外糙米检验,检验结果分别与套管粮食扦样器和电动吸式粮食扦样器扦取的样品比较。结果表明:电动散装粮食扦样器与套管粮食扦样器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其平均值之差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重复性要求;电动吸式粮食扦样器均显著高于或高于套管粮食扦样器和电动散装粮食扦样器,其平均值之差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重复性要求(杂质含量低的小麦除外)。因此,电动散装粮食扦样器既克服了套管粮食扦样器不能到达粮食深层扦样,又克服了电动吸式粮食扦样器扦取的样品不适于杂质检验的限制和会增加破碎粒或谷外糙米的可能,能满足高大平房仓、立筒仓和浅圆仓等的扦样深度要求,扦取的样品杂质总量和破碎粒或谷外糙米检验结果能代表整仓粮食的原始质量状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前粮食收储行业中的粮食扦取样品后的分样状况包括所使用的分样仪器和分样方法,存在着样品代表性差、方法杂乱、效率低下、人为因素仍然过重等不少的弊端和困惑,亟待改进和提高!本文介绍了一款粮食接收中使用的新型分样器和一种适合粮仓内采用的新的分样方法,经过实践比对、验证和实际工作的运用,达到了分样科学准确、方法统一、操作规范,高效快捷的良好效果,对提高检验行业更好的实现仪器化操作,实现粮油质量上更科学精准的检验管理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1.
BP神经网络算法在粮食仓储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本研究尝试将BP神经网络引入仓储小麦品质预警模型,以天津储粮抽检数据为对象,通过对室内温度的记录,样品水分、淀粉、蛋白质等11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定期检测,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仓储小麦的品质预测与影响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预测方法具有较小的过程误差和较高的结果准确性,为仓储小麦的品质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优质籼米地下仓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成品粮绿色、安全的储藏方法,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利用地下仓储藏黄花粘和籼优998两种优质籼米,定期检测水分、碎米总量、小碎米率、垩白粒率、黄粒米、直链淀粉、品尝评分值、色泽气味、不完善率、害虫虫口密度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大米水分呈小幅下降;2种大米不生虫时间长达13个月;小碎米率、色泽气味等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碎米总量、黄粒米、不完善粒含量小幅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增加,但均未导致大米质量等级下降;垩白粒率显著增加,品尝评分值显著下降,且均造成大米质量定等下降。根据国家标准《大米》的规定,籼优998于储藏3个月后,质量定等由二级降为三级,储藏6个月后,已不属于优质籼米,黄花粘于实验结束后仍为优质籼米三级。说明地下仓具有良好的保湿、保鲜和害虫抑制效果,优质籼米耐储性能与储藏条件和品种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空调控温技术开展了高大平房仓储藏偏高水分稻谷(15.5%)和正常水分稻谷(14.2%)的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在储藏期间,采用空调控温技术能有效控制仓温和上层粮温,稻谷的储存品质指标均符合"宜存"要求,且由于偏高水分稻谷的含水量较高,合理保持了储粮水分,其加工品质优于正常水分稻谷,实现稻谷的安全保质储藏和仓储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的玉米普遍使用穗储的方式,储藏期多数在3~6个月,由于种植面积大,收获数量多,采取地趴散堆或简易栈子的方式储存,存在霉变及鼠害损失严重的普遍问题,损失量在8%左右。因此,研制开发容量大、使用方便,能够防霉变和鼠害的大储量农用储粮装具是减少农村储粮损失、保持粮食质量的必要手段。研究针对JSWZ系列大型钢网储粮仓储存的玉米穗的品质指标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玉米穗水分与容重和脂肪酸值的变化预测模型,探讨利用常规水分检测结果来预测储藏期间玉米穗品质的变化趋势。玉米水分与脂肪酸值的线性模拟更趋近实测值,而玉米的容重不随水分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通风过程中粮堆内热湿耦合传递对储粮安全和粮仓通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了机械通风冷却过程中粮堆内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用C语言编写了用户自定义源项(UDF),实现了谷粒吸附和解析水分时热量交换和水分迁移的CFD数值模拟。以某高大平房仓为例,建立了通风冷却过程中粮仓的三维物理模型;以瞬态条件下外界环境随时间变化的空气温湿度为入口边界条件,通过对比CFD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验证了粮堆内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得出通风冷却过程中粮堆内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wheat grain and wheat spike with 12%, 14% and 16% moisture content were stored at 10, 20 and 30 °C for 0, 3, 6 and 9 months. After storage, whea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hectolitre weight, gluten content, Zeleny sedimentation volume, enzyme activity, acidity, phytic acid and L colour value. Storage of wheat at different storage forms (spike and grain) and storage conditions showed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grain quality. In general, the storage period of 3 months positively affected wheat quality. However, hectolitre weight, gluten, Zeleny sedimentation, enzyme activity, acidity and colour of wheat got worse at storage periods beyond 3 months. Hectolitre weight, wet and dry gluten, Zeleny sedimentation, phytic acid content and L Colour value of wheat stored in both spike and grain form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storage. However, the increase in grain moisture content, storage time and temperatur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otal titratable acidity and falling number values of wheat. Falling Number and phytic acid values of wheat stored in spike form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wheat stored in grain form. Storage in spike form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especially wet gluten content of wheat stored at non-optimal storage conditions such as high grain moisture content and high temperature. Wet gluten of wheat stored in spike for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heat stored grain form after storage at 30 °C for 6 and 9 months. Wheat stored in spike form is more resistant than wheat stored in grain form against adverse storage conditions such as high moisture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and longer storage time.  相似文献   

17.
小麦在华南地区浅圆仓储藏过程中的品质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小麦在华南地区浅圆仓储存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小麦水分,面筋含量、面筋吸水量和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小麦降落数值、面团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及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例及最大拉伸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在长期的储存过程中小麦的品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温高湿的华南地区浅圆仓储存小麦安全储藏水分为12.5%,浅圆仓常规储存安全水分小麦,轮换周期可以适当延长至扯5年。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储粮环境中害虫发生与CO_2气体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不同含水量的小麦感染不同虫口密度(0、2、5、10、20、30头/kg)米象后储藏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含水量相同的储藏小麦,储藏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随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对于含水量12%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最初为0.413%,在第30天达到最大值为14.777%。对于含水量14%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气体体积分数最初为0.720%,在第15天达到最大值为17.197%。本研究结果为今后通过检测CO_2体积分数变化来监测粮堆中虫害发生情况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9.
Ochratoxin A and citrinin developed in 11 kg parcels of amber durum wheat at 15% and 19%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MC) exposed to simulated bulk storage in a Manitoba granary for 60 weeks between July 1984 and September 1985. Other biotic and abiotic variables were monitored throughout the storage period. Ochratoxin A reached maximum levels of 11.8 and 0.11 ppm at 19 and 15% initial MC, respectively, during weeks 44-48; citrinin reached levels of 80.0 and 0.65 ppm at these respective moisture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effect of 19% initial MC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ochratoxin A, citrinin, Aspergillus flavus, Aspergillus glaucus group species, Alternaria species, Aspergillus versicolor, bacteria, fungal propagule count, seed germination, O2, CO2, moisture content, and fat acidi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two components, describing greater than 60% of the variability in the data, partially defined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leading to mycotoxin production in the stored durum whea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