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盐平1井是江汉油田第一口中曲率半径水平连通井,是江汉首口水平井与一口采卤井水平连通的成功尝试。黄盐平1水平井的成功对接,实现了一井注,一井采卤水的目的,提高了采卤井的产量和采卤效率。简述了该井的地质情况与井眼轨道设计,详细讨论了在轨道控制方面的特点、难点,对着陆控制和水平控制过程做了进一步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在详细探讨φ95.3mm小井眼连通老井眼难点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及井眼轨迹控制方法,提出了采用"起降式"轨迹控制法连通老井眼,大大提高了连通老井眼的成功率,为以后类似的事故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还为超小井眼水平井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斜直井的漂移轨道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斜直井方位漂移轨道的数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其设计结果不仅可以给出井口处的方位超前角,而且可以得到方位漂移轨道上各点诸参数的设计值。研究表明,方位漂移率对各参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设计实例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谢国明 《钻采工艺》2007,30(4):144-146
黄盐平1井是江汉油田第一口中曲率半径水平连通井,同时也是江汉油田首次运用无线随钻仪器组成的导向钻具系统,实施水平井与一口采卤井水平连通的成功尝试。黄盐平1水平井的成功对接,实现了一井注,一井采卤水的目的,提高了采卤井的产量和采卤效率。由于施工要求精度高,井眼轨迹控制难度较大,文章首先介绍了黄盐平1井连通老井的概况,简述了该井的地质情况与井眼轨道设计,详细讨论了在轨道控制方面的特点、难点, 在此基础上,对着陆控制和水平控制过程做了进一步的介绍,在水平钻进过程中,轨迹控制良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两井水平连通。  相似文献   

5.
二维绕障井实用轨道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进入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绕障井的数量持续增加.由于三维绕障井轨道设计的难度及工作量相对较大,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设计成二维井眼与轨道.以已钻井为障碍物模型,研究了障碍物在空间和设计平面上的描述方程.建立了方便实用的二维绕障井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设计实例.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合理地选取井身剖面和设计参数,采用二维轨道可以绕过已钻定向井.  相似文献   

6.
在设计二维绕障井井眼轨道时,确定实钻井的控制范围是关键环节之一。实钻井的控制范围可以描述为以实钻井眼轨迹为轴线的曲圆台等,其与设计平面的相交部分为实钻井在设计平面上的控制区域。使用局部坐标系与整体坐标系之间坐标变换的方法建立了曲圆台面的曲面参数表达式,并据此推导出了障碍曲线的参数方程,以及井身参数的不等式约束条件。理论分析和实际算例表明,在实钻井眼轨迹与设计平面交角较大的情况下,采用曲圆台模型计算得到的障碍曲线所限定的控制区域比采用直圆柱模型计算得到的障碍椭圆所限定的控制区域略大。在实钻井眼轨迹与设计平面有多个交点时,障碍曲线由多个分支曲线组成,能够更合理地限定实钻井在设计平面上的控制区域,可以使绕障井轨道设计更加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7.
8.
和顺地区煤层气远端水平连通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和顺煤层气区块的地质特点及远端水平连通井的施工难点,结合和平1井组的钻井方案,介绍了煤层气远端水平连通井的井眼轨道及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利用地质导向进行轨迹控制、采用强磁连通仪实现井眼远端连通、在清水中加入氯化钾对储层和井壁进行有效保护,以及优选水平井裸眼完井+排采井套管完井方式和双凝-双密度水泥浆体系等关键技术。实践表明,这一系列技术能够保障远端水平连通井的顺利实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煤层气水平连通井钻井工艺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盐平1井是江汉油田首口设计施工的采卤连通水平井,水平段穿行盐层191m,准确命中B靶与王东12-13井直接连通。阐述了连通水平井的井身剖面设计、井眼轨迹控制、盐层水平井钻井技术、事故预防等技术问题。该井钻探成功为提高采卤效率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途。  相似文献   

10.
随着钻井技术的进步,复杂多目标井将在小断块油气田开发和剩余油开采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复杂多目标井轨道设计的难点在于靶区轨道设计。为此,将多目标井靶区轨道设计归结为无关联靶点间的轨道设计问题,指出了任何一组无关联靶点间的轨道都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标点无方向限制的待钻轨道设计模型、目标点有方向限制的待钻轨道设计模型或3个及3个以上无关联靶点间的轨道设计模型进行设计,提出了解决3个及3个以上无关联靶点间的轨道优化设计的弹性杆挠曲线法。计算实例分析表明,提出的复杂多目标井靶区轨道设计方法是可行的,弹性杆挠曲线法设计的3个及3个以上无关联靶点间的轨道在轨道长度、井斜角变化量、方位角变化量和最大井眼曲率等方面均优于逐点设计法得到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阶梯水平井轨迹优化以设计井深或者摩阻为目标函数,这些都是基于纯技术层面上的,对经济和钻井安全考虑较少。根据其特点,提出了阶梯水平井井眼轨迹的最优化设计方法,以安全、有用和费用最低为井眼轨迹的设计原则,根据阶梯水平井井眼轨迹的设计原理,应用数学优化理论,建立了追求费用最低的最优井身轨迹的目标函数,这是一个非线性有约束的目标函数,利用外罚函数法可以对其求解,进而求得最优井身轨迹。现场试验表明,提出的阶梯水平井井眼轨迹最优化设计方法是正确的、可靠的,可以满足现场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钻井过程中,对水平井水平段轨迹在薄储层中的质量控制是有效开发超稠油油气藏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使用MATLAB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的基本思路与运用特点,结合春风油田钻录井数据与需求编写了适合推广与发布的应用程序,取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考虑方位漂移的单目标定向井轨道设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定向井钻进中,方位漂移一直是人们致力解决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方位漂移的单目标定向井轨道设计的新方法,既解决了凭经验给出"超前角"的不准确性,又避免了求解方程的复杂计算,而且适用于各种曲线组成的设计轨道.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建立的井壁入流与井筒管流模型,以河南油田赵安平5贯眼筛管完井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完井参数对水平井产液指数的影响规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完井参数的敏感性进行量化分析,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污染程度、筛孔密度、圆周筛孔数、筛孔直径、污染半径、筛管外径;模型的计算产液指数与水平井实际生产产液指数相对误差为7.44%,同时,对该井完井参数进行了优化,认为优化后产液指数可提高18.18%。  相似文献   

15.
解析法和半解析法计算水平井产量的公式一般要求油藏储层均质,且井轨迹平行于油藏边界,难以准确地计算复杂轨迹井的产量。根据井轨迹和储层渗透率把油藏划分为若干区域,不同区域渗透率取值不同,且井轨迹可不平行边界。通过引入点源函数法,基于定压油藏边界建立了非均质性储层复杂轨迹井的产量分段积分相似解,利用Ouyang模型计算了井筒内流动的沿程压力损失。该方法避免了数值模拟中数值弥散的发生,只需输入较少的参数就可以对复杂轨迹井进行快速产能评价。实例计算结果表明:①复杂轨迹井井筒内的流量从指端到跟端逐渐增大;②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各段流量分布并不均匀,渗透率高的部位流量也高;③井筒压降从指端到跟端同样逐渐增大,由于流量分布不均匀,因此不同轨迹段在井筒内压降也不相等。该方法计算结果与Eclipse数模方法一致,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应用该方法计算的油井产量与油田现场生产对比,预测油井产量相对误差小于5%,能满足现场油藏工程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提高单井产量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低产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榆林南区气田低产气井较多,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气井产量较低,携液能力差,常出现气井井筒积液,油套压差大,影响气井正常生产。而泡沫排水采气正是开发产水气田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本文主要通过对低产气井实施泡排试验,通过对泡排井效果分析,制定了各类低产气井井泡排加注制度,实现对低产气井的有效开发管理。  相似文献   

18.
复杂井身结构井打捞解卡配套工具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复杂井身结构井由于受特殊的井身结构、大井斜角和小井眼尺寸等因素的影响。给后期修井作业带来了很大难度,致使常规的井下作业方法和工具已不能有效地实现修井的目的。文章针对辽河油田复杂结构井打捞作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复杂结构井打捞解卡作业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井下液压增力打捞解卡工具.经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该工具可产生1200kN液压解卡力.且直接作用在落鱼上而不增加上部打捞管柱及作业设备提升系统栽荷。可实现打捞作业小修代大修的作业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哈吐油田特点及压裂技术在吐哈油田中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火山岩探井压裂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小型压裂测试在吐哈油田探井压裂中的应用与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井眼轨道设计中,假设井眼轨道上的每一段都是空间平面圆弧或直线段,相互之间在连接处相切.根据这一假设,建立了描述井眼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的非线性方程组,并采用数值优化理论进行井身轨道参数的数值计算.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设计出任意轨迹类型的井身轨道,在优化计算时增加适当约束条件,可以解决诸如三维多靶轨道设计、侧钻水平井轨道设计、随钻修正设计以及复杂分支井轨道设计等诸多相关问题,从而开辟了井身轨道设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