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正>潮州手拉壶是潮州地区一项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拉壶除了具有身为茶壶冲罐的实用价值外,还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其中,手拉壶蕴含的寓意,也是一种值得品鉴的文化内涵。下面,以潮州手拉壶"招财进宝"为例,对潮州手拉壶的文化价值进行一番探寻和解读。潮州手拉壶"招财进宝"的整体造型是常见的水平壶造型,不过,其精细的雕刻技艺,将招财进宝的寓意很好的呈现在壶体上,让手拉壶显得更加具有内涵。在手拉壶的壶身上,雕刻有铜  相似文献   

2.
潮州手拉壶是潮州地区代代相传的一门传统手工技艺,是潮州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外地人认识潮州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全国各地愈发重视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大环境下,潮州手拉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潮州人民的骄傲。潮州手拉壶之所以受此荣誉,与它超凡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以潮州手拉壶"竹舞"为例,从其手工技艺与创作思路入手,探析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潮州手拉壶是潮州地区一项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它是潮州茶文化的一个分支,是茶文化与陶瓷文化融合产生的手工文化技艺。潮州手拉壶大多以朱泥为原料,因此又被称为潮州手拉朱泥壶。随着人们对茶文化和壶艺文化的深入研究,一些潮州手拉壶精品也常常超越了单纯实用冲罐的价值,晋升到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境界。怎样表现潮州手拉壶的文化内涵,这就因人而异了,不同的手拉壶创作者,对此有不同的阐述,但这些文化内涵,往往与制壶者的文化修为相关。由于泥料的缘故,潮州手拉壶一般呈朱红  相似文献   

4.
潮州手拉壶是潮州地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一般来说,潮州手拉壶的制作材料是朱泥,因此,潮州手拉壶又称潮州手拉朱泥壶.在潮州地区,一代代手拉壶艺人持续传承并创新手拉壶工艺,把潮州手拉壶的技艺和文化内涵很好地传承并发展下来.不少潮州手拉壶作品还将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潮州手拉壶作...  相似文献   

5.
<正>简洁、大方、端正、实用,这是《提梁壶·腾飞》的立意。纵观当下众多潮州手拉壶作品,由于融入了更多创新元素,各种造型、各种装饰层出不穷,虽然这些创意丰富了潮州手拉壶,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但是,这也使得作品变得不再纯粹。此时,制作一把纯粹的、端正的、实用的手拉壶,还原手拉壶的简洁美,或许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手拉壶,采用手工拉胚法(或叫轮制法)成型,作为最原始的辘轳制陶技法,该技艺已拥有  相似文献   

6.
正枫溪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从清代中期,枫溪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一直延续至今。潮州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茶壶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品类众多的器型,那是一代代制壶艺人不懈努力的智慧结晶。比如提梁、石瓢、井栏、西施、如意、竹段等等,这些都是为世人所认可的经典壶型,至今仍熠熠生辉。枫溪手拉朱泥壶虽素以制作技艺精湛著称,但和中国其他的传统手工艺一样,其制作、发展缓  相似文献   

7.
正潮州手拉壶"龙翔"是一把朱泥手拉壶,容量100-120cc,壶身设计较为扁平,整体造型设计成提梁壶的形式。龙翔,作为壶的立意,主要将龙的形象设计在壶把上,前方为龙头,后方设计出云朵的形象,使得前后连接起来有一种飞龙腾云驾雾的感觉。龙的形象与壶身相对独立,同时又连成一体。上方是龙的形象呈现的壶把,下方是扁平的壶身,两者结合,则成为一把完整的手拉壶,上方龙型立意,下方壶身写意;两者分开来看,则  相似文献   

8.
陈月娥 《江苏陶瓷》2021,54(1):40-41
从大文豪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吟诵到篆刻家陈曼生的文人壶系列"曼生十八式",从坡公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到亲自参与设计改良紫砂壶器型,如今"东坡提梁壶"依然是我们非常经典的壶型,在经过世世代代紫砂艺人的不断传承和改良之后,提梁壶已经成为了紫砂造型艺术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类别.细细观赏此壶"茶香",整体造型从传统器型之中脱胎而来,采用了更加现代的设计手法,表面明针工艺细腻,茶花、茶树的装饰简约而不简单,壶钮和提梁遥相呼应,茶壶和茶香融为一体,把宜兴紫砂丰富的造型艺术和壶茶同誉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正在潮州众多的工艺美术门类中,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独特,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双重功能,内涵丰富,深受玩家和藏家的青睐。手拉壶因而成为工艺美术行业中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门类。自清代以来,潮州就有手拉壶的制作记载,潮州朱泥壶的制作是采用手拉坯成型工艺,经家族传承一直延续下来。手拉成型法也就成为潮州  相似文献   

10.
在茶道的世界里,潮州工夫茶可以说是经典的代表,它被誉为中国工夫茶之"活化石"。而潮州工夫茶中的"好壶",则非"手拉壶"莫属。手拉壶除了具有实用性外,还具有艺术性、鉴赏性。这也是它作为潮州工夫茶道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壶者,为茶而生,因茶而动。潮州手拉壶作为潮州工夫茶的冲罐,正是因潮州工夫茶而生,因潮州工夫茶而动。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演绎,潮州手拉壶渐渐自成一派,成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潮州手拉壶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手拉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魂",那是潮州手拉壶艺人赋予其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潮州人爱喝茶,潮州工夫茶天下闻名。潮州人喝茶之独特,成为潮州人的名片。潮州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其中,潮州手拉壶是潮州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潮州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一直以来,制作手拉壶都是祖传作坊,有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从不外传。而随着时代的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中国工夫茶的"活化石",潮州工夫茶有着重要的地位,手拉壶作为与潮州工夫茶道相融合的茶"冲罐",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事实上,潮州手拉壶除了具有"冲茶"的实用意义外,还具有工艺上的美学意义。本文将探讨一下潮州手拉壶的"美",从中发掘手拉壶这项工艺品的美学价值。潮州手拉壶采用手工拉胚法(或叫轮制法)成型,即运用手指按一块放在自动转盘上的泥,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  相似文献   

14.
正潮州手拉壶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传承中,潮州手拉壶都是以突显茶文化、传统文化为主,甚少有人将其用于表达情感、甚至表达爱意,究其原因,可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较为含蓄相关。潮州手拉壶作品"心相印"从爱意、情意入手,突破了潮州手拉壶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局限性,将现代敢于表达爱意的风格融入其中,这种创意,使得传统和现代在潮州手拉壶这里得到融  相似文献   

15.
潮州手拉壶艺的基本要求是"实用","精"、"气"、"神"则是更高的要求,四个境界是由低到高的递增过程,成为艺术精品的手拉壶,就必须兼备这四种艺术境界。而这四种境界,与潮州工夫茶的精细、讲究是一脉相承的。正是手拉壶这种具有直观造型美、色彩美、线条美的艺术精品,才能把各种古典的、现代的、国外的和自然的关于"美"的理念,融入茶具之中,又进而在潮州工夫茶的冲泡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典雅的、高贵的、茶文化。这就是潮州手拉壶的茶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正从古至今,潮州手拉壶在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下,不断向前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这是人们对潮州手拉壶发展历程的评价。一般来说,手拉壶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的品茗需求。从清代初期开始,潮州手工艺人将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引入到潮州,按照潮州人的品茗习惯,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潮州手拉壶。到了清代中期,潮州手拉壶便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正潮州手拉壶是潮州地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魁宝。通过潮州手拉壶,我们可以领略到潮州文化中的很多精神层面的宝藏。通过手拉壶呈现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潮州手拉壶的创作、命名等等。下面,我们通过潮州手拉壶"潮韵",来进一步领悟潮州文化带给我们的惊喜。韵,其本意是指和谐的声音,也指风度、气质、情趣。韵还有舒服的本意。比如:韵律,就是感觉舒服的声音;笔韵,就是感觉舒服的字  相似文献   

18.
潮州手拉壶无论在颜色、色泽、质感、工艺技术、实用物理性能、使用功能更加人性化,达到紫砂壶标准。潮州手拉壶终于完成质变的过程,由普通日用器上升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这门古老手工艺技术经过匠师们的创新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正>潮州手拉壶是潮州独具特色的工艺之一,它伴随着潮州人"工夫茶"的文化而不断发展。离不开手拉壶工艺者一代一代的努力。在茶文化的影响下,手拉壶文化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从最初时的实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工艺审美价值。那么,手拉壶工艺者在制造、发展手拉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潮州地区的茶文化,从茶文化中窥视手拉壶文化的精髓。潮州工夫茶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相似文献   

20.
手拉壶在潮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魁宝。有人将手拉壶称为"潮州陶瓷一奇葩",这样的形容不足为过。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手拉壶的传统文化,并以手拉壶"彩云追月"为例,对其创作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进行了探究,希望为更多的手拉壶创作者带来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