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建设起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中。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团队、缺经验、缺市场等诸多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产教融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引企入教和共建企业学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上,帮助大学生寻找到创新方向、创业项目和资源,再通过创业企业的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产教融合"教育改革要求,打造一流的高职教学团队,对高职"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内涵、特征以及意义进行阐述,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了高职"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培养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建设方法、途径以及保障措施,为打造一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团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时代,中医药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依托“互联网+大赛”等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同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信息化教学研究、建设数字化标本馆等方式,以创促教、以创促学,走出多模式双创教育的特色之路,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结合新零售和共享经济的时代热点,为解决企业仓配客一体化和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需求,提出仓配客创一体化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通过在学校建立校内产业园,实现仓储、配送、客户服务、创新创业产业链式产教融合,以期实现学生、企业、学校、教师多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团队是促进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基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践,介绍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具体实施步骤。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团队教师自身能力、团队整体素质、管理机制、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等方面问题,提出建设技能创新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实施“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完善教师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创新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师科技创新团队经费与保障制度和运行与管理等建议,为高职院校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双创"背景下,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以"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为载体,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和学生组成比赛团队,在比赛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双创能力。这种临时组合的团队能够很好地完成比赛任务,但很难形成可持续的"双创"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本文围绕科研平台的建设吸引和组织一批有交叉学科背景和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通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研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高职"双创"人才的选拔方式、高职"双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高职"双创"人才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为压力一直较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大学生应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围绕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结合社会优势资源协同建设"众创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共享空间,无疑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范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本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急需在“内循环”中“破壁”,需借助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生长集成”,需要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育人中融为“一体”。通过全方位校地合作构建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领域校地合作构建共享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全过程校地合作构建融入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方式,构建起高职院校有生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创新工场不但具有创新功能、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功能,还具有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育人功能。在依托校内创新工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中,应充分发挥创新工场的"创新创业平台优势、创新项目产业优势、创新工场的企业优势、创新与创业孵化的政策优势、校企合作的渠道优势、产教融合的内容优势",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新创业能力,养成创新创业素质,而且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上海众创空间建设在高效、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科创中心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众多空间的服务能力,促进各类众创空间持续良性发展,是上海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在上海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创中心、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战略需求和大众创新创业的发展诉求,坚持营造浓郁双创文化氛围,坚持开放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以专业化为核心、促进众创空间内涵式发展,以集群化为重点、促进众创空间协同型发展,以特色化为根本、促进众创空间多样性发展,以市场化为牵引、促进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如何有效、有序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目前众多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安徽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影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因素,构建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与外贸的结合催生了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的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已成为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具有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特点,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师资和实训条件保障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配置要求脱节等现象仍比较严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践与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为高职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索全面科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面临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程度不深,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实践表明,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职教定位,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建分层递进式双创课程体系,协同开发专创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创新驱动的双创实践基地。近年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1+1+X”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导、技术技能教育驱动、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跟进”的分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双创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双创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创业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更多创业者提供了发展契机,也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高校应认真思考众创视阈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结合众创空间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将众创空间建设思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中.发展高校众创空间,能有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新领域,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效果、实现大学生综合技能提升、推动社会产业进步的指南针.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全面提升职业院校育人质量、为企业生产发展助力.本文首先讨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而后从理念、政策、管理和文化这四...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环境下,高职生的"双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的成果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以国内外赛事为抓手,以培养训练团队、打造成功案例为途径,注重过程,"以赛促创",树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新标杆。  相似文献   

17.
在众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优化,在保证其与时代要求同步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整合各项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监控,确保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众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立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改革为主线,以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为核心,针对当前深化人才培养工作改革进行探索和思考,从精品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杰出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招生改革等方面提出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队伍建设不足、教学目标模糊、教育指导脱节以及创新创业指导不成熟等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指导理念、指导课程、产教融合和学生素养等多方面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有欠科学,管理人才处于"流水线"培养现状,从产教融合视角来看,需要尽快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软"专业"硬"技能、产教融合的硬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软"专业"硬"技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科学地制订工商管理专业"软"专业"硬"技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