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反核”风暴。分析原因得知,公众对核电信任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对核能接受度的下降。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与民众展开积极的沟通、促进公众参与,已成为提高公众对核电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提高福岛核事故后公众的信任,日本做了很大的努力。调研了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公众沟通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了我国在核能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问题,并对我国如何提高核能公众接受度提出了建议。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反核”风暴。分析原因得知,公众对核电信任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对核能接受度的下降。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与民众展开积极的沟通、促进公众参与,已成为提高公众对核电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提高福岛核事故后公众的信任,日本做了很大的努力。调研了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公众沟通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了我国在核能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问题,并对我国如何提高核能公众接受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如明 《中国核电》2018,(3):296-299
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已经成为促进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与福岛核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讨论如何提升核电公众参与水平的问题,包括进一步提升核电信息透明度的建议,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责任主体的探讨,以及建立核电公众沟通机制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3.
左跃 《中国核电》2018,(1):116-119
核电作为改善大气环境、提供能源支撑和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支柱,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推动核电走出去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中国核电已有三十多年的安全发展经验,但公众对核电了解依旧不深,部分公众甚至存有误解,核领域的邻避事件时有发生,核电发展面临着接受公众考验的"新常态"。文章通过对影响核电发展的核安全文化、公众参与、互联网新媒体等因素的分析,提出搭建政府、公众、企业、媒体等多方对话平台的重要性。围绕如何做好核电公众沟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普宣传、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舆情管理的实施策略,对于核电项目有效地开展公众沟通,赢得公众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核电建设加速发展,但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公众的意见对于核电项目立项的影响力逐渐加大。本文结合我国公众参与领域的法规标准要求,分析论述了我国核电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跨行政区协调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9年6月,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某辐照厂发生了卡源故障,故障导致堆放在辐照大厅的辣椒粉等货物起火。随后"发生核爆炸"等言论在公众间传播,并引发了公众的恐慌,最后演变成部分公众盲目撤离事件。杞县卡源事件的处置及事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公众沟通工作存在的问题。公众沟通工作包含沟通对象、沟通方法、沟通时机、沟通内容、舆情监控等要素。在公众沟通时,针对不同类别的公众开展针对性的沟通工作,有助于提高沟通效能。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拓展公众沟通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有效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公众沟通要从平常做起,这与应急工作的平战结合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公众沟通的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舆情监控工作也是公众沟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助于及时遏制错误舆论的传播,提高应急响应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国际上主要核国家的法律体系;介绍了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指出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标准不健全,难以满足法律法规的技术要求,现有法律法规的责权利条款要求不完善,对监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缺乏有效的法律途径;提出了建设与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议,包括尽快制定原子能法和核安全法,尽快完善核安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体系,加快保障公众参与权、知情权的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刊2005年4月报道】英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委员会(CORWM)于2005年4月4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放射性废物的4项处置方案提议以供公众评议。这标志着CORWM的公众与利益相关者参与计划(PSE)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建设中的几个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组建、法律法规建设及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谭爽 《中国核电》2018,(3):317-321
现阶段,邻避危机成为我国核能行业发展的主要掣肘,而危机的本质在于公众围绕核设施的负面心理。对此,围绕群体信任感、群体参与感、群体效能、群体韧性四个要素考察了邻避状态下公众"心理资本"的损耗及其原因,建议政府与企业遵循"长期性""系统性""合作性""容错性"四大理念,以"公众沟通"为抓手,通过赋权、协作、增能、用情等策略进行公众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培育,以从根源化解邻避。  相似文献   

10.
据 H ealth Physics2 0 0 1年第 80卷第 3期报道 ,OECD/NEA于 2 0 0 0年 1 1月底在巴黎举办了一个专题研讨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国家核能审管机构如何本着更加信任、信赖和负责的精神改进同公众的接触提供交流信息和观点的机会。本次研讨会是 OECD/NEA目前为加强同公众的交流、使公众参与核领域决策的正在开展的广泛努力的一部分。本次研讨会是由 NEA核审管活动委员会组织的 ,核审管部门的 80多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有高层官员、交流与公共关系专家 ,也有负责交流的技术专家。会议确认“公众”这个术语涵盖了多种具有潜在利益的方…  相似文献   

11.
逯馨华  柴建设  方圆  张琨 《辐射防护》2017,37(6):501-50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2016)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自此公众参与(下称“公参”)与环评正式脱钩。通过调研美、法、加等国际核电先进国家公参情况,从公参法律依据、参与人员范围、参与时机与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比我国核电项目公参实际情况,指出了我国核电项目公参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核电厂正常运行时以气态和液态形式排放的氚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模型,提出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模型中考虑了氚的两种化学形态,即氚化水(HTO)和有机结合氚(OBT),同时计算了氚通过饮水、食入、吸入、皮肤吸收等途径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采用该模型估算了内陆核电厂液态排放氚在环境中的传输以及对公众受照剂量的贡献,基于IAEA TRS 472号报告提供的参数,在保守的大气弥散和水弥散条件下,内陆核电厂排放氚对公众造成的年辐射剂量为5.16μSv,其中核电厂液态排放氚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约占四分之三,气态排放氚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仅占四分之一。在氚的两种形态中,HTO是对公众造成辐射的主要化学形态,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份额占80%以上。因此,在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公众剂量评价时,应多关注液态氚排放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肖乃鸿  孙呈志 《辐射防护》1998,18(3):219-224
^14C是全球剂量起主要贡献的放射性核素之一,由于^14C行为的特殊性,通常采用特定的模式和参数来计算其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使用方便,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归纳推导了为两种计算模式,并介绍了在实用中采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核设施配套的低放废水处理设施退役阶段环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论述,针对该类设施退役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及其评价标准,通过工程分析和可能的环境影响后果预测,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同类工程退役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国核设施配套的低放废水处理设施退役阶段环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论述,针对该类设施退役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及其评价标准,通过工程分析和可能的环境影响后果预测,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同类工程退役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晓亮  郑平辉  郑伟 《辐射防护》2019,39(3):177-183
基于我国新建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华龙一号运行状态下的流出物设计与现实排放源项,结合机型的排放特点、沿海与内陆厂址的不同环境和气象等条件,对新建核电厂公众剂量优化设计目标值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华龙一号的设计方案下,对于滨海厂址条件所能够达到的公众剂量优化设计目标值可以达到与欧美国家体系相当的水平。但由于厂址环境条件的差异,对内陆核电厂还需要结合工艺系统的改进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对流出物中氚和C-14的排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经验反馈积累,在此基础上给出更符合未来运行状态的辐射剂量评价结果。本研究还对华龙一号后续的排放源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对进一步加强华龙一号的环境友好性和先进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陆核电建设对非人类物种电离辐射的影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对生物的辐射影响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参考生物作为评估的基础,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选择和确定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对于参考生物的研究结果及选取准则,提出了参考生物的选择指标及方法,并应用于彭泽核电厂,初步确定了彭泽核电厂非人类物种电离辐射影响评估的一些主要参考生物。  相似文献   

18.
潘伟  李杰  廉冰  康晶 《辐射防护》2017,37(3):230-234
在六氟化铀泄漏事故后果的评估中,除了关注铀的放射性后果外,还需要关注泄漏物质的化学毒性影响。在进行化学毒性影响评估时,如果采用半致死浓度作为评估标准,则低估了六氟化铀泄漏事故的影响半径。在进行六氟化铀泄漏事故的环境影响评估时,不仅要考虑泄漏物质的致死效应,更应该考虑泄漏物质对事故地点周边公众的健康影响。美国环保署、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等机构均提出了相应的化学浓度限值系列。对六氟化铀事故后果评价,推荐采用美国能源部推出的保护行动限值(PACs)。  相似文献   

19.
对美国核电厂近年来发生的氚泄漏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概述了美国核电厂氚泄漏的特点、氚泄漏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及相关部门对氚泄漏事件的响应及对策,提出了我国核电厂在设计和运行中需关注及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