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华北电力技术》2014,(9):F0004-F0004
正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7月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服务冀北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安全生产,为冀北电网提供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纳专题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提供基建、生产、技术监督和科研技术支撑,为冀北地区新  相似文献   

2.
《华北电力技术》2014,(12):F0004-F0004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7月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服务冀北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安全生产,为冀北电网提供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纳专题研究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为华北电网智能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电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自成立以来,全面参与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公司的调试、科研、生产服务、技术监督等工作,承担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为华北电网智能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电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自成立以来,全面参与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公司的调试、科研、生产服务、技术监督等工作,承担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着重开展风力发电和规模储能设备及系统的性能测试,以及新能源并网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为华北电网智能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电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自成立以来,全面参与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公司的调试、科研、生产服务、技术监督等工作,承担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着重开展风力发电和规模储能设备及系统的性能测试以及新能源并网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国网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具备完备的风电机组、光伏发电单元和储能设备的性能评估和试验能力,可为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提升与运维优化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可提供储能系统第三方验收、定期评估和缺陷诊断服务。技术服务项目:新能源电站发电量损失多维度量化分析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曲线测试与一致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产。智能电网发展和企业管理变革对数据资源价值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立足确保首都供电安全、服务冀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新能源发展的"一保、两服务"职责,以构建卓越企业为指引,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电网生产、优质服务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实践,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筑牢平台和数据基础国网冀北电力深入贯彻落实国  相似文献   

8.
终端用户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智能配电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电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解决各种新能源发电的接入问题。风能和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可调度性低、接入电网技术性能差和对电网谐波管理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以分散方式接入配电网就地平衡,可推进新能源利用,促进智能住宅的发展,加速智能电网和互动服务体系建设。文中重点简要概述了分布式风能和光伏发电的应用现状及对电网的影响,重点介绍终端用户的风能和光伏的特点及关键技术应用状况,介绍了这些分布式电源的影响及接入智能配电网技术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9日,肩负着保障首都供电安全、高质量服务冀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冀北电网调度系统由1个省级调度机构、5个地级调度机构及43个县级调度机构组成。省级调度机构——冀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既是电网生产运行单位,又担负着冀北电网调控系统各专业管理职能,下设调度控制、调度计划、系统运行、设备监控、继电保护、自动化、新能源、综合技术8个职能处室。  相似文献   

10.
《电力信息化》2012,(11):29-29
截至2012年9月底,冀北地区风电总装机容量达564万kW,较"十一五"初增长近60倍,占总装机容量的26%;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4万kW。预计至今年年底,冀北电网风电装机容量将达606万kW。冀北电力公司全力服务风电、光伏发电并网送出,为清洁能源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直以来,冀北电力公司坚持以服务河北省发展战略、支持清洁能源发展为己任,扎实抓好风电场、光伏电场并网基础管理工作,开展风电输电规划研究,探索新能源并网技术,保证项目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1.
《电力信息化》2012,(9):107-107
智能电网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控制技术,整合电力设施、设备、信息以及市场,成为协调的、协作的过程,使得电能的生产、分配、消费更加经济与有效,适应接纳新能源电力、满足双向互动等电网服务需求,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智能电网的覆盖范围包括从需求侧设施,到广泛分散的分布式发电,再到电力市场的整体电力系统和所有相关环节。智能电网概念的产生,极好地契合了我国电网发展需求,为电力行业摆脱发展瓶颈,提高供电安全性、可靠性指明了道路。作为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应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冀北电网新能源发电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新能源场站自动化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和调度自动化基础数据质量亟需提高。根据2014年冀北直调新能源场站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对设备缺陷进行了分类,给出了常见的缺陷现象及原因,然后对典型缺陷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目标中提出加强新能源电站配套电网建设,使之成为接纳新能源的"高速公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备受关注。介绍一例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网化"系统运行状态,探讨微网技术在弥补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降低其对电网的影响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正>国网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具备风能、太阳能及储能等设备及新能源电站的全并网性能测试能力,其中8项产品31个参数的检测具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CNAS)和国家计量认证(CMA)资质,已完成49个机型的低电压穿越抽检、57套动态无功补偿装置、35座新能源电站并网性能检测,并提供并网性能缺陷查找和提升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5.
<正>统筹考虑前瞻性技术与实用化技术,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是智能电网未来规划的趋势。以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当人们还在热衷于讨论什么是智能电网的时候,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贯穿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有力推动了电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业务处理的互动化,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分布式电源并网容量的不断增长,电网的日常调度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受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并网机组的发电能力正对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和发电计划的编制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为加强并网机组管理,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同时在考虑大规模新能源电源集中接入的情况下,结合冀北电网特性,合理安排电网计划,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开展了冀北电网风力发电能力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基础信息管理、运行信息管理、信息上报与发布、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智能电网是功能强大的现代化电网记者: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智能电网发展,但大多数的公众并不清楚智能电网是一个什么样的电网,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董事长,请您为我们做一介绍。刘振亚:智能电网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的,主要是基于新能源发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突破,和传统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网架坚强、  相似文献   

18.
胡波  周意诚  杨方  白翠粉  何博 《中国电力》2016,49(3):110-114
经历“3·11”大地震之后,日本智能电网发展思路进行了优化和提升。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日本出台的智能电网各项政策和规划,并从定义、形态功能和发展重点等角度,刻画出了日本人所理解的智能电网,重点分析了日本在新能源发电、储能电池、智能住宅等关键领域的技术进展、标准制定和工程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张爽  张军 《宁夏电力》2014,(1):1-6,11
为应对规模化新能源接入电网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对宁夏地区常规机组及新能源场站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常规电源的出力特性、调峰特性模型,并在考虑网架约束条件下,开发了适用于宁夏电网的新能源生产模拟系统,可用于量化评估新能源发电的接纳能力以及新能源规划的经济性。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可为新能源规划及调度运行部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第二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及电动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因此储能产业正成为新能源领域投资的热点之一。储能是构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坚强智能电网以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发电形式将是大型集中式发电和分布式发电相结合,电力系统中的储能系统也将分为大规模集中式储能系统和大规模分布式储能系统。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储能技术可以全面满足智能电网接纳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