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改善锶铁氧体在磁选设备和衬板中的应用,提高锶铁氧体磁性能和力学性能,以永磁铁氧体预烧料(SrFe12O19)作为原料,添加葡萄糖酸钙、CaCO3、Al2O3、SiO2,在烧结温度1240℃、恒温2h条件下,采用陶瓷法制备锶铁氧体,并用扫描电镜、磁性测试仪、维氏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等对样品性能进行检测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葡萄糖酸钙(0.3wt%)、CaCO3(0.5wt%)、Al2O3(0.5wt%)、SiO2(0.3wt%)的组合添加,样品性能较优:Br=406.7mT,Hcj=336.7kA/m,(BH)max=35.58kJ/m3。合适的添加剂种类、剂量及纳米化提高了磁性相的取向度,改善了磁体的综合磁性能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用传统陶瓷工艺制备了M型Sr Fe12-xCrxO19(x=0~0.6)铁氧体,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B-H分析仪对样品的结构与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铬含量、烧结温度和复合添加剂对磁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铬取代和复合添加可以提高锶铁氧体的综合磁性能;当x=0.2时,在相对低的温度(1135~1165℃)烧结,其磁性能达到TDK的FB6H性能水平。其中,最佳磁性能可达到Br=401.7m T、Hcb=300.5k A/m、Hcj=353.1k A/m和(BH)max=31.4k J/m3。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陶瓷法制备SrM型永磁铁氧体,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B-H永磁材料测试仪研究了SiO2和Al2O3添加剂在一次预烧和二次烧结过程中对样品物相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在表面均匀分布,且一次添加SiO2并不会导致样品中出现杂相,并可有效降低铁氧体对烧结温度的敏感性,拓宽二次烧结温区;二次添加Al2O3可以提高铁氧体的矫顽力.通过控制添加剂SiO2和Al2O3的添加量使铁氧体的磁性能在Br=422.4 mT、Hcj=249.1 kA/m至Br=394.2 mT、Hcj=293.1 kA/m范围内可调.  相似文献   

4.
采用陶瓷法制备干压各向异性锶永磁铁氧体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度测试仪和测磁仪对样品的显微结构、密度与磁学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湿压与干压成型工艺对比,湿压与干压产品的性能差异源于密度差异。通过优化摩尔比n、一次添加SiO2含量、磁粉粒度等工艺参数,将干压成型磁体的密度提高至4.90g/cm3。一次添加适量的SiO2有利于提高磁体密度和改善干压磁粉成型特性。通过优化工艺,制备出的干压产品典型性能为:Br=397mT,Hcb=235kA/m,Hcj=241kA/m,(BH)max=28.9kJ/m3。  相似文献   

5.
以梅山MYF31H永磁锶铁氧体预烧料为原料,采用陶瓷法制备La-Co掺杂高性能M型锶铁氧体磁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MATS-2010型磁性材料自动测量装置,研究了La-Co掺杂对材料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La-Co掺杂能够明显改善M型锶铁氧体的磁性能。在掺杂量为0.15mol时,磁性能为Br=424.2mT、Hcb=315kA/m、Hcj=346.4kA/m、(BH)max=35.7kJ/m3。  相似文献   

6.
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La、Zn替代的Sr1-xLaxFe12-xZnxO19 (x=0,0.05,0.1,0.15,0.2,0.25)锶铁氧体,分析了La3+,Zn2+共同取代对锶铁氧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随着La3+、Zn2+离子替代量的增加,锶铁氧体主体仍为六角晶结构.通过扫描电镜对样品的形貌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北矿BMS-12预烧料为基料,首先通过湿压工艺确定出适宜的二次添加剂添加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干压法制备各向异性永磁铁氧体材料,分析黏合剂、润滑剂用量及磁粉粒度对磁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樟脑黏合剂和硬脂酸钙润滑剂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0.6wt%、0.8wt%。在0.85~1.00μm的粉料粒度范围内都可以获得较高的剩磁和矫顽力。得到的典型干压磁体性能:Br=421m T,Hcb=296k A/m,Hcj=360k A/m,(BH)max=33.2k J/m3,达到TDK的FB5D性能水平。La-Ca-Sr-Co系干压磁体具有比传统锶永磁铁氧体湿压磁体更高的剩磁和内禀矫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陶瓷法制备了Ca-La-Co联合取代的M型锶铁氧体.为补偿球磨掉入的铁,通过降低Fe含量(相对理论正分)研究了Fe2O3/SrO摩尔比n对材料磁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永磁材料自动测试仪表征不同Fe含量样品的成分、结构、微观形貌和磁性能.结果表明:降低Fe含量可抑制α-Fe2O3,并有效提高材料的剩磁、矫顽力和最大磁能积等性能.Ca-La-Co联合取代的M型锶铁氧体Sr0.5La0.3Ca0.2FexCo0.3O19(x=11.3~11.7),Fe含量x=11.4时性能最好,Br=430 mT,Hcb=324 kA/m,Hcj=380 kA/m,(BH)max=35.2 kJ/m3,与未进行铁补偿的理论摩尔比n=6(x=12)的磁体相比,性能分别提高了5.39%、4.52%、2.15%和5.39%.  相似文献   

9.
以市售YF30铁氧体预烧料为基料,采用陶瓷法制备了La-Co掺杂的M型锶铁氧体Sr1-xLaxFe12-xCoxO19(x=0~0.21)。通过X射线衍射和MATEST-2010H永磁(稀土)磁性材料自动测量仪研究La-Co掺杂量对材料结构与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10℃烧结时,Sr1-xLaxFe12-xCoxO19(x=0~0.21)均为单一的磁铅石相结构,适量La-Co掺杂明显改善了M型锶铁氧体的内禀磁性能;在1195℃烧结时,Sr1-xLaxFe12-xCoxO19锶铁氧体在x=0.15处获得最佳磁性能:Br=410mT,Hcj=358.0kA/m,(BH)max=32.2kJ/m3。  相似文献   

10.
La、Co取代对M型锶铁氧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陶瓷法制备了La、Co取代的M型锶铁氧体Sr1-xLaxFe12-xCoxO19(x=0.05~0.20)。用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和永磁材料测量仪对粉末样品的结构与磁学性能进行了观测。系统地研究了La、Co取代对M型锶铁氧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替代量x的增大,内禀矫顽力Hcj增大,而比饱和磁化强度σs和剩磁Br先增大后减小。La、Co部分取代能明显改善M型锶铁氧体的内禀磁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锶铁氧体预烧料制备过程中分别加入PAAS和A-30分散剂,考察了添加分散剂对砂磨料浆黏度、砂磨粒径和砂磨时间的影响,并对制得的预烧料样品进行了磁性能测试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分别添加了0.6%的分散剂PAAS和0.8%的分散剂A-30后,保持未添加分散剂的浆料黏度,砂磨后的料浆浓度由45%提高至60%;保持相同的粒径,砂磨时间缩短了3h;两种分散剂的加入,对锶铁氧体预烧料的磁性能与结晶结构均无不良影响。两种分散剂的分散效果良好,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的陶瓷工艺制备了分子式为Sr_(0.22)La_(0.38)Ca_(0.4)Fe_(0.14)~(2+)Fe_(11.62-δ)~(3+)Co_(0.24)O_(19)(缺铁量δ=1.36)的M型铁氧体,研究了预烧和烧结工艺对其微结构及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预烧温度为1160℃和烧结温度为1170℃时,样品的B_r具有最大值455mT,此时对应H_(cj)=400kA/m,(BH)_(max)=40kJ/m~3;获得单一M相的最佳预烧温度为1240℃,这时预烧料有最大的σ_s和H_c分别是69.3 A×m~2/kg和334kA/m(4392Oe),烧结样品的H_(cj)能获得最高值为445kA/m,此时对应B_r=446mT,(BH)_(max)=38.5kJ/m~3。说明,在合适的配方及粉末细化工艺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的B_r和H_(cj).  相似文献   

13.
在常压下用溶胶-凝胶法(不用酸作催化剂)制备了羰基铁/TiO2磁性薄膜,薄膜的颗粒尺寸为几十nm.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分析材料形貌与微观结构,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和Agilent8722ES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其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羰基铁粉颗粒表面均匀地包覆非晶态TiO2,钛酸正四丁酯与铁发生了键合作用.包覆后的复合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为163kA/m,矫顽力Hc仅为1.2kA/m.介电损耗型材料二氧化钛与磁损耗型材料羰基铁复合,可调节磁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陶瓷法制备La_(0.6)Ca_(0.4-x)Ba_xO·n/2(Fe_(1-y)Co_y)_2O_3永磁铁氧体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测磁仪对样品的晶体结构、显微形貌与磁学性能进行表征。当x=0时,预烧料样品为单一的M相,晶粒为明显的片状,磁体性能:B_r=440m T,H_(cb)=296k A/m,H_(cj)=426k A/m,(BH)_(max)=36.6k J/m~3,Hk/H_(cj)=0.83。钡元素取代钙元素后,预烧料样品仍为单一的M相,晶粒的三维尺寸接近,磁体矩形度H_k/H_(cj)提高。当x=0.1时,矩形比最高,达到0.93。通过工艺的调整,获得了优异的磁性能:B_r=445m T,H_(cb)=337k A/m,H_(cj)=420k A/m,(BH)_(max)=38.6k J/m~3,H_k/H_(cj)=0.95。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Mg_(1-x)Cu_xFe_2O_4(x=0,0.4,0.6和0.8)系多晶铁氧体,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结构和静态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磁环在10k Hz~1MHz范围的磁导率、品质因数以及功率损耗。结果表明,Cu含量x=0~0.6时,样品均为单相立方尖晶石结构,Cu含量进一步增加至x=0.8时呈现大量的四方相另相;晶粒尺寸和密度均随x值增加逐渐增大,而电阻率则呈减小趋势;饱和磁化强度由20.7 A m2/kg逐渐增大到30.4 A m2/kg,矫顽力先减小后增大,在x=0.6时具有最小值445.7 A/m。利用适量的Cu2+取代Mg2+可以提高Mg1-xCuxFe2O4铁氧体的磁导率并降低其品质因数,样品的功耗相应地明显增大;在交变磁场频率为370k Hz时,磁通密度低于20 m T范围内,Mg_(0.4)Cu_(0.6)Fe_2O_4具有相对较高的功耗。  相似文献   

16.
按组成Ni_(0.28)Cu_(0.27)Zn_(0.45)Fe_(1.91)O_(3.82)制备了NiCuZn铁氧体,在预烧料中添加0.5wt%的Co_2O_3和x的Bi_2O_3(x=0.05,0.1,0.3,0.5,0.7,1.0,1.5,3.0 wt%),在900℃烧结后测试样品微观形貌和磁特性。结果表明,非磁性相Bi_2O_3的引入,一方面导致NiCuZn铁氧体晶粒的生长机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磁特性,另外作为非磁性相,其加入量的不同也对磁特性带来不同的影响。少量(x=0.05 wt%~0.3 wt%)Bi_2O_3添加,晶粒平均尺寸为1.4~1.6μm,在获得致密的单畴晶粒结构的同时带来了材料Bs和磁导率μ的提高;当添加量增大时(x=0.5 wt%~3.0wt%),由于非磁性相的增加,磁导率μ与Bs均降低。最佳磁特性m¢值在Bi_2O_3添加为0.1wt%时获得,为196,m2值为3。  相似文献   

17.
利用简便的氧化沉淀法制备出了结晶度高、粒径均一的八面体Fe3O4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产物的结构、形貌、粒径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制备的八面体Fe3O4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43nm,在室温下表现出铁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74.2 A.m2/kg和7.4 kA/m。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Fe3O4纳米颗粒-石蜡复合样品在0.5~18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参数进行了测量,研究了复合样品的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样品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吸收峰位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向低频移动,峰值和吸收峰数目也随样品厚度而变化,当匹配厚度为2.8 mm时,在10.8 GHz反射损失最小值达到了-22.5 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