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十条"提出: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以及日前由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在100个城市开展分区计量、漏损节水改造试点示范项目。但因漏损成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各地管网漏损控制现状与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供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如何科学有效地降低管网漏损率,这就需  相似文献   

2.
薛磊  常杪  傅涛 《城镇供水》2006,(3):53-57
在我国各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状况却相当的严重。2002年到2003年建设部组织进行的供水管网普查,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状况已呈逐年增加趋势。部分被调查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1.4%左右,一些北方地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甚至达到40%,这已远远超过12%的国家控制标准。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00亿吨水因漏损而付之东流,造成巨大损失。在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降低管网漏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正牵头编制2035年城镇水务行业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管网漏损控制目标设定,行业有不同的声音.一部分来自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声音是控制漏损率在10%以内的目标跟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差距,应该进一步降到8%甚至6%;一部分来自供水企业的声音是10%尚且很难达标,尤其是东北地区,要考虑全国供水管理水平、漏损控制技术发展、资金投入不平衡的现状,考虑投入产出比,分类制定目标.  相似文献   

4.
《城乡建设》2015,(11):20-21
主持人:目前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的现状如何? 郑小明: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管网漏损率?管网漏损率是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其次,管网漏损的现状: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70%以上;另一项针对408个城市的统计表明,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平均为21.5%.由于管网渗漏和收不到水费等因素,我国某省会城市的供水干线产销差率高达41%.以自来水为例,我国平均漏失率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最高水平是6%至8%.  相似文献   

5.
漏损率是反映供水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地进行漏损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供水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绍兴柯桥供水有限公司通过对供水管网漏损原因及各种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分析,介绍了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经验,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城市供水漏损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也直接关系到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文中结合衡阳市供水管网系统实际情况,通过水量审计分析,掌握表观漏损、实际漏损及免费授权用水量等分布状况,提出了控制衡阳市供水管网自来水漏损的措施,并在衡阳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城市化和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城镇供水管网漏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漏损控制已经成为供水部门节水增效的重要内容。先进的检漏仪器、科学的管网管理技术、精细的管网压力调控方法等措施被引入到管网漏损控制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漏损的评价方法仍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对于管网的漏损状况缺乏正确认识。对比了漏损率、单位管长漏损量、管网漏失指数三个常用漏损评价指标,提出了漏损率达标度、管网漏损指数两个改进指标,讨论了用其评价我国目前情况下管网漏损状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管网漏损控制是供水企业进行产销差管理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针对不同的漏损影响因素,顺德供水有限公司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管网漏损控制,利用听音杆、Pamalog区域监测仪等设备进行主动探漏;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实现漏损细化管理;利用SCADA系统以及远传大表监控系统提高管网漏损监测效率;建立供水管网水力模型以合理调控管网水压。实践表明,结合上述漏损控制技术,顺德供水公司所辖管网漏损控制效果明显,将漏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您认为造成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是什么? 杭世珺:一是行业标准偏低.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执行的标准主要是行业标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该标准提出漏损率实际最高可达18%.在10多年的执行中,全国只有少数城市能够达标.标准中"漏损率"的定义在近10年中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国际水协(IWA)推动的水平衡分类方法,把供水管网的漏损分为真实漏失率和计量误差、管网背景漏失和无收益用水等,原行业标准已经无法全面准确反映行业现状.住建部目前已经启动该标准的修订工作,原则是结合国际通行评介方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做些调整,2015年下半年可完成.  相似文献   

10.
供水管网漏损是供水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而漏损控制却是一个世界难题。影响管网漏损的因子有很多,基于对这些因子的分析,对管网漏损的控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提高管网漏损监测的效率;加快管网的更新步伐;合理调控管网水压;提高管网科学管理水平。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主要从这四方面展开,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实践案例,为未来更加科学高效地对管网进行漏损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证人民生活安定、用水安全,须不断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现状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的两个方面出发,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管网漏损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了管网漏损的数学模型应用、智能化控制、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应用及进展.着重指出当前漏损控制模型如漏损预测模型、漏损定位模型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智能化削减技术中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地位.强调了城市管网的智能化漏损控制研究是漏损控制数字化、集成化的基础,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完善,为今后城市供水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马越凡  张哲 《城镇供水》2021,(5):35-40,47
本文结合相关工作人员的经验与实践,介绍了无锡市供水管网系统内漏损现状以及漏损控制的技术手段.分享了无锡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方法与案例,为其他城市供水漏损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长期以来是供水企业关注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供水管网新旧结合,分布复杂,给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造成城市管网漏损率偏高。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介绍了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借助远传监控系统在DMA漏损控制方面的一些应用,并探讨了DMA漏损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控制供水管网漏损以及准确、客观评定供水管网漏损率是供水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16)提供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措施及其评定方法。郑州水司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技术指导为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常态的管理模式,依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通过水量平衡分析技术,深入细化、量化影响漏损率的关键因素,并采取漏失水量管理、计量分区管理、表具计量管理等一系列管控措施,有效降低漏损率,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本文重点介绍了郑州水司在开展漏损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平衡测试法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条件,重点分析了其在城乡统筹地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中的实用性和优越性.以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供水管网系统为例,总结了水平衡测试应用于管网漏损控制的方法和经验,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为城乡统筹地区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飞  陶涛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18):35-39
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高效性以及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漏损并不仅是水务公司所关注的经济议题,更是一项涉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问题。主要探讨了漏损的评估和控制管理,以全面的视角审视漏损技术管理水平,旨在依据低成本的手段获取管网信息,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善供水管网的运行状况,提高供水的可靠性。通过对现存漏损评估和控制方法的优劣分析,为未来漏损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就漏损控制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现状,分析了进行漏损控制产生的效益,造成漏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提出漏损量的大小是衡量供水管网技术技术和运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管网漏损是自来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较为严重,如何有效控制管网漏损率,已成为供水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管网漏损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方法,探讨如何降低管网漏损率。  相似文献   

20.
供水管网漏损是全球供水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北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为有效减少管网漏损,相对增加供水能力,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持续实施精细化管网漏损控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介绍了集团漏损的基本情况和国际对标分析结果。针对国内供水行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国际标准水平衡表的修正方法并在北京市供水管网中进行了应用,重点介绍了集团近年来采取的漏损控制措施及成效,并对下一步漏损控制思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