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迎昌 《城市规划》2004,28(5):86-89,92
1920年代美国进入了城市郊区化阶段,城郊联系日益密切,城郊矛盾也日益突出,实行大都市区管治迫在眉睫。进入1950年代后期的十年,大都市区管治十分盛行,但在随后的数十年,大都市区管治一度陷入停顿状态。进入19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大都市区管治又出现了复兴的趋势。从洛杉矶、华盛顿、路易斯维尔三个大都市区的个例来看,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度,大都市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使其成为大都市区管治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本文将通过回顾美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发展演变过程,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管治的显著特征,进而为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大都市区管治转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本文通过新区域主义这一视角,阐述大都市区管治的新模式,进而基于这一模式对中国的大都市区管治改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度,大都市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使其成为大都市区管治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本文将通过回顾美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发展演变过程,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管治的显著特征,进而为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国外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规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都市区是发达的城市化地区,它包括核心城市及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外围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各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进研究,大都市区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指向,空间结构规划实践和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研究进展分析,以期为我国开展大都市城区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陶希东 《城市规划》2016,(8):100-1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都市区或全球城市区域越来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单元。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跨越州界的大都市区,并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跨界治理方法与策略。本文主要对美国跨州大都市区的跨界治理举措与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便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跨界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管治的调控机制出发,认为管治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即科层制、市场和网络来配置和协调资源,进而根据以上三种调控机制,可以将大都市区管治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集权的大都市政府模式、分权的市场竞争模式和网络化的合作模式。而这三种模式又与三种不同的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流派相对应:传统区域主义以建立正式集权的大都市政府为政策目标;"公共选择"学派主张以市场机制来解决大都市问题;新区域主义主张以网络化区域合作结构来对大都市区进行管治。不同管治模式的争论实际上折射出了大都市区管治理论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新趋势--多中心格局大都市区显著增长.洛杉矶因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成为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典型代表,因此部分美国学者称其为"洛杉矾模式".该模式的形成与交通工具的变革、联邦高速公路计划、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新趋势——多中心格局大都市区显著增长。洛杉矶因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成为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典型代表,因此部分美国学者称其为“洛杉矶模式”。该模式的形成与交通工具的变革、联邦高速公路计划、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西方大都市政府和管治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回顾了西方大都市政府的发展历程 ,对 1 990年代兴起的城市管治和大都市政府的复兴进行了介绍 ,并对大都市政府的复兴进行了评价 ,最后对中国的大都市政府的设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国际大都市城市人口密度特征1 大都市区尺度 从1960年到2000年,世界主要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变化主要有两大趋势:高密度城市城市化地区人口密度呈下降态势,低密度城市城市化地区人口密度在80年代后出现了由减到增的态势.其中,东京、香港、巴黎、苏黎世等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在过去的40年里一直稳步下降.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人口结构由年轻型向成熟型再向老年型转变而产生的.而原来以低密度、私人汽车为发展模式的北美城市,如洛衫机、旧金山、温哥华等,在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密度出现了由减到增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世界城市发展理念向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低密度扩张的模式逐渐被推崇紧凑密集型发展的城市理性模式所取代(表1).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中心城市,特别是东北部和中西部的老工业城市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现象,引起学界和政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拯救中心城市,很多学者和政要提出或尝试了众多改革方案。其中,安东尼·唐斯的"开放郊区"和戴维·腊斯克的"没有郊区的城市"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提出通过整合大都市区、将郊区和中心城市合二为一的方法来解决中心城市问题。虽然在现实政治中,这些主张很难得到全民的认可,却不失为一种改革的难得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就业分布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国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Harris--Ullman的多核心城市模型(1945年)。通过对二战以后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人口、经济活动和就业向郊区大规模扩散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的单中心(CBD)模式向多中心模式的转化,其主要特征包括: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重新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兴趣.本文综述了美国和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文献,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态研究目前主要分别集中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尚未进行跨领域的研究.而从过去20多年美国相关研究进展来看,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趋向于多尺度下的多维度形态识别,即可分为景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区以及城市设计等五个维度,分别对应大区域、大都市区、次区域、社区和街区等五个尺度.这些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成果对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有直接相关意义.美国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不仅可以为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提供启示,也将为21世纪中国城市塑造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洛杉矶地区的尔湾市经历了70年代美国大都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大洛杉矶地区从单中心裂变为多中心的过程,经历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迁入和高科技产业落户的过程,逐步具备了典型的城市功能,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21世纪美国大都市边缘中小城市的典范.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尔湾市发展规划的研究将会对我国大都市多中心化及其城市发展的实施机制和实现途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在新资本主义,即全球化经济过程重构中,城市空间的管治、管理和形成是如何发展的,并以巴西里约热内卢为例,特别揭示了处于资本主义外围国家的大都市区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与区域合作是大都市区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德国自1995年逐步确定建设11个具有欧洲影响力的大都市区的目标以来,各城市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协作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以斯图加特、汉诺威、柏林—勃兰登堡和莱茵鲁尔为例,对比分析了德国大都市区通过区域管治实现区域合作的四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并总结德国经验对我国都市区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美国大城市连绵区规划研究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其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大都市区郊区的持续扩展,促使了其集聚网络--大城市连绵区的出现和增长,并成为美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本文介绍了美国当前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的研究进展,包括概念界定、空间特点、演化机制等,并以空间蔓延与区域管治为例讨论了美国大城市连绵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的策略,为引导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空间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步行者为导向的新城市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  林启行 《规划师》2006,22(Z1):92-94
新城市主义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它是针对美国广泛出现的由城市郊区低密度发展导致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新城市发展理论,核心思想是传统居住社区发展理论和交通导向发展理论,其以以步行者为导向,旨在创造一个具有友善的步行环境的社区.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中后期,大都市区出现城市拥挤和蔓延现象,且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更向往自然的乡村美景,产生了对休闲、生态环境的诉求。乡村空间资源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多价值逐渐显现。在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当下,提出大都市区乡村空间保护的一种新的范式——乡村公园,通过对自然生态和乡村景观的保护协调城乡的空间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思路。这与德国区域公园战略背景相似。可见,乡村公园作为防止大都市区蔓延、提供城市休闲和保护乡村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东莞市沙田疍家水乡乡村公园的规划实践,总结乡村公园的深刻内涵,探索大都市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