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日起,公众可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官方网站预约,成为74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免费体验者。这是今年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据介绍,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国务院共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807处。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开展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6月10日,湖北神农架)、中国世界遗产成就展(6月6日至8月31日,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世界遗产专题展播、走进自然遗产地等10余项活动。各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湖北神农架启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召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下一个30多年,要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担当起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历史责任;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要强化  相似文献   

3.
金磊 《建筑》2022,(13):67-68
自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诞生至今,“遗产日”作为一个传播“主体”支撑了遗产保护传承丰富的国家与城市活力,不但彰显政府作为,更成为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举措,这里有“行”的参与,也有“情”的感染,它使每个人都与遗产“家园”紧密相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主题正说明了它的广泛性。今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如何使“遗产日”活动在体现中国精神的同时更具国际化视野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有三点联想和浅识。  相似文献   

4.
为了做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遗产地设立徽志,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全民族对国家历史遗产保护的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建设部决定在开展申报和评审“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的同时,拟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徽志图案向社会进行公开,广泛征集。现将有关作品征集办法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记者:"国际古迹遗址日"刚刚过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请问这两者每年在主题活动安排时是相互呼应,还是各有侧重?它们对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吕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是世界遗产公约确定的实施公约的专业咨询机构,负责对世界遗产中与文化相关的项目提出评估意见,对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ICOMOS也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国际上最大的非政府专  相似文献   

6.
王博  宋峰  孙铁 《中国园林》2022,38(6):86-90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为建立健全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制,规范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加强保护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制定并发布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办法(试行)》共31条内容,主要针对世界自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化遗产不同的产生和延续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作为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代表,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与保护却缺乏从自身特点出发的考量,更多地遵从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遗产保护理念。从历史文化名村到最新的"传统村落"等各类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西方"物质真实"理念下的产物,而对居民社会组织、传统工艺技术、组织施工方式、日常生活需求等活态文化的重视不够。对比亚洲"文化真实"语境下的遗产保护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文化活态性、技术标准的传统性及面向未来的过程性4个方面进行补充和扩展。  相似文献   

9.
《建筑》2017,(11)
<正>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国,虽然原真性原则已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被认可,但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保护的指导下,"原真性"的做法存在很多争议。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两个多世纪以来,欧洲一直在论证原真性原则,并一直在研究。在不断的争议中,产生了较为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学说,这对中国的城市建筑  相似文献   

10.
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留下众多"不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值得保护供后世永续享用.过去的遗产是如何成立的?今天的建设还需要效仿这些遗产吗?未来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遗产呢?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居》2013,(10):15-15
正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孕育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对此,国务院曾发布指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城镇化不是大拆大建"、"要保护古村落"。自2003年以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在10年的时间内,已开展了5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两个方面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祖先世代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之于子孙后代,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它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近现代工业化的过程对文化和自然遗产所引起的破坏,以及其他人为和自然灾害等所造成的破坏,已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为此,世界各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发起了联合起来保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呼呈,先后通过了(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华盛顿宪章)、(洛桑宪章师保护考古及历史遗产的欧洲公约、美洲公约,…  相似文献   

13.
清华同衡从2013年到2018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学术周活动,邀请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从2015年开始,"遗产保护"分论坛设立,四年来分别以"遗产价值的当下思考"、"遗产与城乡"、"遗产重塑生活"、"城乡遗产——中国智慧"为主题,探讨了各种类型的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学术和产业议题,集聚了遗产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探索和经验。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分论坛以"城乡遗产——中国智慧"为主题,于5月25日的分论坛在清华同衡本部举行,论坛以14位演讲嘉宾的分享为主题,穿插一场专业对谈。受邀嘉宾来自传统村落保护、工业遗产、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多个领域,共同聚焦城乡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凝结的中国智慧。与会专家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致力解决现代生活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努力让两者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努力达成创新的使命,在遗产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增量,并把这种价值传递下去,实现人类文明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金磊 《住宅产业》2011,(9):27-31
灾难风险是当今时代发人深省的话题,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人类又经历了20世纪末最后一个"十年"即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面对更严重的"灾事"与危机。自然与人为巨灾频发,不少国家及地区的大规模骚乱乃至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再告诫人类:无论是战争还是恐怖袭击,不论是自然巨灾还是人为灾难,建筑的历史"故事"会永远撰写,人类要重新认识建筑遗产、特别是遭毁坏的建筑遗产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如何修缮,更在于如何传承并定位好建筑与城市的变化关系,如何在按照当代安全与文化生存的原则下确定好保护与修复的系统化原则。本文,基于美国"911"事件十周年,并从21世纪前十年不止的世界巨灾出发,研究了建筑文化遗产意义上的纪念策略,重点由此分析当代乃至未来的灾难风险源,提出了在文化遗产观倡导下的"建筑遗产安全学"的研究框架。期望它不仅有助于传统及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也适用于当代建筑创作所培育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可"登录建筑"的归纳、统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黄慧敏  刘森  杨靖 《城市建筑》2023,(18):90-92
自然文化景观遗产是自然与文化景观两者互相融合的产物,它可以让后代在欣赏自然和文化景观遗产的过程中,感受到先辈的经历和经验。中岳嵩山是我国宝贵的遗产,其自然文化价值高,拥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是当之无愧的名山。文章通过对其自然文化遗产概况、文化内涵进行浅析,通过对其发展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我国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1)
古民居遗产的激活不仅是传统建筑的现代保存,更是建筑背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本质就是文化特质与时代发展相协同的"遗产自觉"表现。以"文化自觉"理论为基础,以古民居遗产的活态保护和文化再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云贵地域上典型案例的深度分析,对遗产感知、遗产认同和遗产再生三个阶段的"遗产自觉"理念进行了实践解读,提出社区居民才是遗产激活和创新中的强大力量,采取政策引导激发社区居民的遗产感知和认同,借助全球文化市场的引领,强化民众对遗产的动态保存,实现文化遗产再生。建立居民遗产自治与政府遗产管理相统一的新思维,在"能发展"的维度上探寻最切合古民居遗产传承的激活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做到规划先行,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建设,更将洼淀聚落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升至国家工程的高度。雄安新区建设,既涉及到生态环境修复、水适应能力建设,也涉及传统洼淀聚落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白洋淀聚落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载体,对其保护利用和  相似文献   

18.
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是全球范围的共识和 共同议题。改革开放40年来,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制度建 设和实践发展方面,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这2条线索一直相伴 相随,但整体上专业领域的分离是比较明显的。近年来,国内 相关研究开始关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诸多国家的空 间规划实践也将“美丽宜居国土”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尤其关 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多学科技术支持和多 部门协商机制确保美丽国土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强调,为整 体塑造更具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国土空间,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 相融合是必然的努力方向。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改革 开放40多年来保护制度和理论技术演化的方向;第二部分分析 借鉴国际空间规划领域的实践特点;最后一部分提出加强自然 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构建更具自然与文化 价值的国土空间策略,包括推进多学科和多主体参与共建,创 新全过程的工作方法与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国家遗产空间保 护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布局,要求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建设领域肩负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等重要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政府层面如何通过完善和优化体制机制,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大推力,值得深入关注与探索.为此,笔者搜集整理了法国遗产保护的管理和培训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以期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日前.建设部启动了“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化双遗产”徽志图案征集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化遗产”徽志图案,最终中标作品作为徽志在遗产地设立.作将获得1万元奖金。活动时间从9月15日起至10月20日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