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我国也顺应潮流,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Z1)
河流滨水景观是城市宝贵的绿色资源,也是城乡区域难得的绿色连续性公共空间。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深入,由于协调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地方在涉及河流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仍只着眼于城市本身,或者只单纯强调河流的一项或某几项功能,忽视了人—水关系和河流滨水景观空间的自然生态性与功能延续性,导致"一河(流)多规(划)",进而导致以河流为主的水系绿地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不理想。文章以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规划设计为例,主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要求,对河流的各种功能进行梳理,探讨融合生态涵养、防洪防汛、水利灌溉、旅游通航以及体现地域景观特色的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同类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期的到来,中部地区以粗放型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结构矛盾突出。该文引入西方"紧凑城市"的理念,探讨其在本土的适用性,并提出一种全新的转型发展模式,即"结合新型城镇化的绿色紧凑城市"。基于以上理念,探讨中部典型工业城市——武穴市的现状问题,并从功能、生态、开发、配置转型四大视角提出绿色紧凑导向下的转型发展措施,为中部地区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人类活动都必须依托于所栖息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源。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和谐性伴随着整部人类的发展史。近年来,随着城市高速发展,高强度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使得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城市生态安全。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后半程,正在从速度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从"灰色"城镇化向"绿色"城镇化转变。如何在巨大的发展压力和较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一、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城镇规划 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绿色城镇化的重要群体,是改变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与生态城市相比,生态城镇建设规模适中,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好,发展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已难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公园体系、绿带、绿道和生态网络等城市建设理念相继提出,以应对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状态.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在此背景下产生,它不是一个全新的体系,而是公园体系、绿带、绿道和生态网络等城市建设理念的延伸,是一种可以统筹多方面、多层次的,更为宏观的、综合的、立体的和生态的规划设计方法.在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引导下的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凤凰东方?由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方昆仑)发起,联合品牌资源、专业团队,以绿色新城开发、构建生态城邦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凤凰国际城邦、东方旅居聚落,塑造新型绿色生态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完善城市旅游发展、城市旅游相关的商业配套设施,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绿色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样板,做东方旅居度假产业前导品牌。  相似文献   

8.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衔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建立多元的生态评价体系。近年来,在城镇化加速过程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总结各地经验,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以绿化和宜居为主题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山地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等;以“低碳减排”为主题的低碳城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为主题的集群式、循环型、低碳化的工业园区等。尽管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不同,但在当前条件下都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是生态城市建设与汽车快速发展的矛盾、与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与城市间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城市扩张需求,城市近郊村镇的生态环境将受到自身发展及城市扩张的双重压力。本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对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型村镇土地利用和生态质量变化进行研究,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分析1984年、2000年和2020年该区各村镇的土地利用变化,然后建立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质量评价模型,通过等级划分来反映各村镇生态质量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城市近郊村镇生态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城市扩张与村镇自身快速发展都会导致村镇生态质量的恶化;而具备一定生态资源基础的村镇,随着科学规划及生态修复的投入,其生态质量会有所提升,成为有助于城市发展的生态资源。研究期内,徐州市近郊村镇的生态质量指标平均值先降低后升高,与徐州市前期的发展历程、近期的转型战略相符。研究成果对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城郊型村镇生态质量的管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城市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中小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中坚力量。交通与城市相辅相成,交通是城市的主要骨架,城市交通的发展关系着城市社会经济运行的好坏。中小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更应注重人、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初步提出绿色交通规划的系统方法,中小城市选择慢行、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城市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中小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中坚力量。交通与城市相辅相成,交通是城市的主要骨架,城市交通的发展关系着城市社会经济运行的好坏。中小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更应注重人、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初步提出绿色交通规划的系统方法,中小城市选择慢行、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开发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为背景,基于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从产业经济布局与城镇规划融合、信息科技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新区建设融合等三方面,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人集聚发展,将开发区向综合型城市功能区转型。  相似文献   

13.
王凯 《城市规划》2021,45(12):9-16,66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实现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城镇化,成绩斐然.但在资源能源紧约束的条件下,我国城镇化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的"三高"问题值得关注,"双碳"目标也面临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稳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多重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城镇化"下半场"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要结合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等碳排放五大领域的研究,将"减碳"和"增汇"作为技术主线,从城镇格局、交通出行、绿色建筑、基础设施、城市运营这五个方面,探索绿色城镇化的规划技术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珠海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于2013年7月16至17日在珠海市共同举办"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会议主题为"生态城镇智慧发展"。会议内容:围绕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智慧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生态城市、绿色交通  相似文献   

15.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4月发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的规划目标。今年以来,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七大原则中,第四条原则即为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规划》还专门列出一节提出"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城市双修""多规合一"的进程中,我国城镇化面临"绿色"转型的新挑战。本文以"生态耦合"为切入点,从景观生态学、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出发,以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为手法,以GIA体系为实施路径,探索生态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关联研究,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优化,为系统、开放、共生、高效、多元的城市生态系统构建提出指导思想,并指出生态体系在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等方面所起到的优化引导作用,挖掘整合都市山水人文游憩现有资源,增进城市与生态空间的耦合,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能有效解决我国粗放型城镇化下的资源供需失衡、生态环境污染等城市发展弊病.然而,新型城镇化下,西安市绿色建筑规模化程度不高,推广相对缓慢.为此亟需了解城镇化下西安市绿色建筑推广的障碍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专家访谈,确定国内绿色建筑推广的普遍障碍因素32项;对10名专家问卷调研,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障碍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识别出关键障碍因素15项,并提出新型城镇化下西安市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严寒的东北农村地区承载着粮食生产和生态功能两个国家级的重要职能,但该区域的村镇发展方向和动力、建设速度和质量与其核心职能不相匹配。研究以东北地区镇(乡)域的镇村体系规划为视角,通过梳理严寒地区村镇的基本特征,尝试提出以粮食生产和生态功能为核心的绿色村镇发展思路,从绿色村镇发展背景与问题、村镇体系定位、绿色资源与空间构成、绿色产业拓展、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构建支撑绿色村镇发展的规划框架并提出实现途径,旨在提升严寒地区村镇规划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笔者对比分析了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体系、美国LEED-ND、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重庆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等4个国内外典型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以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各指标体系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保护、能源利用与资源节约、人的行为层面的管理等方面具有共性特征。此外,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城市所在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发展规划与定位,合理制定适合自身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开放、共享、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人与城,就好比鱼和水,谁也离不开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已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发展在给人愈加完善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因其繁荣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带来了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多样问题。我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深刻意识到把城市建设成人与人、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