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强化采油的技术,本文综述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影响微生物生存、繁衍和代谢活动的参数因素,微生物采油工程的油藏筛选标准和筛选程序以及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场应用类型。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微生物采油机理,总结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范围。针对大庆油田采油九厂所辖区块的油藏及流体的基本特征,筛选出了合适菌种,并进行了矿场的逐步优选。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总结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适应条件,指出室内菌种筛选技术及个性化的微生物注入工艺是微生物采油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该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微生物采油工程的油藏筛选标准和筛选程序、菌种的选择、营养液的配制以及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场应用。并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卢军  张继谦 《河南石油》1997,11(3):23-25
微生物采油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投产少,周期短,见效快和资金回收快的效益优势。文章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机理和特点,微生物采油井筛选标准和方案制定,矿场试验准备与实施状况,进行了微生物试验效果分析,取得重要的认识。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采取注微生物溶液吞吐反排方式,现场实施17口井,注入微生物原液5940L,累积增油455t,综合含水下降,原油流体性质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显著,为下步大规模推广应用相  相似文献   

5.
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微生物采油及微生物发酵的机理、菌种以及地下发酵注入井的选择等问题,列举了许多国家进行微生物采油的矿场实例。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采油技术都有增产效果,且有一定的有效期,本文建议开展生物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矿场应用研究,并建立以地下发酵为主攻目标的研究体系,筛选适应地下条件的菌种及各菌种的配伍关系的效果,建立室内模拟实验装置并开展研究,为矿场试验做好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叫微生物采油。地层的各种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移动和代谢过程都有影响;与此同时,微生物活动及其代谢也会对地层产生作用;微生物采油中营养液的配制原则和输送方式也很重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筛选标准及微生物采油的常用菌种。最后提出了应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次采油以后,地下仍有相当大的储量未被采出,提高采收率是目前采油工艺的一个重大课题,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是一种通过引入或刺激在油藏中能存活的生生物来提高原油采率的技术,文章简要介绍了微生物反采油机理,自行筛选生产的微生物采油菌液特性,以及现场应用情况和初步的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分析认为,该项技术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卫东  宋永亭  陈勇 《油田化学》2002,19(3):293-296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共分6个部分;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蛋白质、核酸、结构大分子合成及细胞壁功能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改变环境介质渗透压、氧化还原位,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间接影响;③化学剂影响的评价,包括测定最低影响浓度、作用持续时间,并考虑化学剂在地层内的变化;④化学剂不利影响的消除,包括筛选具有抗某种化学剂的菌种,培育具有特定性能的菌种,如可用于聚合物驱后油田的可降解聚合物的菌种。⑤微生物采油需要的化学剂:碳源、氮源、磷源等,利用内源微生物的驱油技术。⑥简短结论。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驱油机理,根据文中油田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各区块间油物性,地层温度,地层压力,流体性质都存在很大差异的特点,进行了微生物菌种筛选,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只要菌种筛选合适,文中油田适合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叫微生物采油。地层的各种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都有影响;同时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对地层产生作用。本文介绍一组微生物采油的筛选标准及微生物采油的常用菌种。最后提出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的基本原理、现场使用工艺条件及国内外一些油田的应用与发展情况,并对美国两家公司在我国五个油田推广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生物工程及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而生物开发能源技术是生物工程中经济潜力最大、最有希望和前途的领域之一,现代化分析仪器和手段也使微生物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近几年来,我国先后从美国、加拿大引进微生物产品和微生物采油技术,从多方面来加快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加快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月先 《试采技术》1999,20(1):32-34
近年来,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很快,本文对国外微和要油技术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对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重点描述,针对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状,论述了加快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况、微生物驱油机理,主要阐述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作用、携带、剥离油膜、生物气以及界面富集等,描述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内源微生物采油工艺,指出了微生物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采油是生物工程在石油工业领域的开拓性应用。文中介绍了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以及目前国内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新动态、发展现状和水平。对国内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采油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和资金回收快的效益优势。文章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机理和特点,微生物采油井筛选标准和方案制定、矿物试验准备与实施状况,进行了微生物试验效果分析,取得重要的认识。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采取注微生物溶液吞吐反排方式,现场实施17口井,注入微生物原农5940L,累积增油1455t,综合含水下降,原油流体性质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显著,为下步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微生物采油的机理、菌种筛选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技术的油层条件和应用前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6年,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开展微生物采油的室内试验和矿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室内试验研究中,筛选、培养了适应于微生物采油的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种80余株,分F、B两个系列,各12组,并具有年生产600t以上菌液的能力,菌液中的细菌密度达到1010~12Cel/L。在地层渗透率高于30×10-3μm2、地层矿化度低于150000mg/L、地层温度低于120℃、原油粘度低于4000mPa·s、含腊量高于3%的井中,用微生物进行吞吐处理均见到效果。1996年5月到年底,该中心先后在胜利、中原、滇黔桂等油田,矿场试验施工60余口井、230多井次,有效率达70%以上,累计净增原油8500多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吉林油田微生物采油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吉林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掌握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本方法、原理、特点及矿场实施工艺,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矿场应用先导性试验。通过扶余油田单井微生物吞吐、水井微生物调驱,前大油田微生物清防蜡,新立油田解堵增注矿场试验的基因跟踪检测和动态分析,说明了影响矿场试验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吞吐250井次、增油18703t,微生物清防蜡591井次、增油22178t,水井微生物调驱13井次,增油6095t,激活本源菌7井次,增油709t,投入产出比大于1:2。微生物采油技术见效慢、增产幅度小,但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全世界对石油开采空前关注。寻找既有效又廉价的三次采油(EOR,即化学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物理采油技术)新技术是专家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实践征明,微生物采油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发展迅猛的新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开拓性的应用,对于高含水和近枯竭的老油田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章对微生物在采油技术上的应用、发展做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