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子昂  冯勐  张宏  李隽 《天然气工业》2015,35(3):120-124
为了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能源安全,国家积极推动能源革命,能源改革政策频出。为了适应国家推动能源革命的迫切要求,建立现代天然气能源产业体系,应对天然气产业发展所遇到的挑战已势在必行。在分析天然气能源革命提出的背景基础上,明晰天然气能源革命内涵,构建其基础结构模式。分析认为,中国的天然气能源革命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是长期战略任务。进而提出建议:①实施"非常规资源保供"战略工程,建立多元网络供应保障体系;②实施"天然气能源替代"战略工程,打造清洁高效能源消费主角;③实施"天然气技术突破"战略工程,建立国际领先核心技术体系;④实施"天然气市场变革"战略工程,推动能源市场资源优化配置;⑤实施"天然气开放合作"战略工程,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影响力。该研究成果对丰富我国能源革命的内涵,助推能源革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国际LNG市场总体呈现供需相对宽松态势,是中国LNG产业发展的机遇,但持续高速增长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当今世界,能源产业发展正朝着消费结构低碳化、生产消费智能化、供应格局多元化、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的趋势转型升级。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转型升级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主要研究机构的预测,2030年前全球天然气消费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中国LNG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正>提高有限碳排放空间的经济产出率是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五点要求。因此,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着力点,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根本性的战略选择。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推动能源体系的清洁化和低碳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趋势、挑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优化能源结构提出新目标,天然气使用比例将由"十一五"末的4%提升到8%。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已成为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它的开发将有效缓解中国环境压力,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页岩气产业示范区。但非常规天然气产业面临如下挑战:资源还需进一步落实、政策体系需要持续健全和完善、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市场培育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促进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策略是:①建立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政策法规体系;②加强非常规天然气国际合作与交流;③加强天然气产业整体规划与实施;④培育非常规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⑤积极培养非常规天然气科技与管理拔尖人才;⑥建立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市场。结论认为: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假以时日必将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天然气消费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建  董秀成 《天然气工业》2018,38(3):130-137
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培育天然气成为主体能源之一,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发展趋势,探寻影响天然气消费量的驱动因素。为此,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构建城市天然气消费量分解模型,将驱动因素分解为空间扩张、管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城镇化、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能源消费弹性、天然气替代、经济增长和管道规模等9个效应,并定量分析各效应对我国城市天然气消费量变动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天然气消费量驱动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管道密度效应、管网规模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居民天然气气化率效应、空间扩张效应、能源消费弹性效应能显著推动城市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而人口密度和人口城镇化效应的影响则并不显著。进而根据分效应贡献率和市场特征,将中国30个省区市天然气市场划分为成熟型、培育型、经济发展型和资源约束型等4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型市场天然气消费的核心驱动因素,以期为因地制宜开展天然气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形势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天然气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供、销、储、运体系正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客观把握当前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形势、趋势并做好科学预判,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为此,通过分析全球天然气资源现状、贸易格局与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需求、供给等方面对我国天然气产业进行了展望分析与判识,进而提出了推进天然气产业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综合能源弹性系数法,预测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6 500×10~8 m~3;②受能源供给侧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远高于产量增速,天然气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③需要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障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④持续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分散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增长过快的风险;⑤加快全国性、动态化互联互通体系及枢纽建设;⑥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逐步放开行业性、季节性消费管控,加强对全国市场的整体销售引导。  相似文献   

7.
全球能源消费目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但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全球化石能源资源总体充裕,但生产成本变化较大;能源消费增速较低,油气市场供需宽松,油气价格很可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能源消费已渡过过高增长期,进入调整转型期。主要矛盾变为常规能源过剩,优质低碳能源发展受阻。全球能源发展方向将受到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的重大影响,逐步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低碳化发展趋势日益明确。节能降耗仍然是优先领域,节能政策和能效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十三五"能源增速和消费总量可能将低于预期,新形势下仍然要继续坚持节能优先,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要分担环境治理和碳排放压力,加快能源产业调整;要认真实施能源领域的供应侧结构性调整,防止盲目投资,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要继续推动天然气和各种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加快能源向绿色低碳方向的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8.
中国煤层气开发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永远  罗东坤  李婉棣 《石油学报》2012,33(6):1098-1102
发展煤层气产业有利于改善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煤矿安全生产条件、缓解中国天然气供应不足的现状。中国煤层气资源量大,但产业规模小。法律法规不完善、勘探投入不足、煤层气与煤炭矿业权分置、协调开发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匮乏、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为此提出了“加强科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创造关键技术突破、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加强基础管网建设、实施管网准入制度”等战略及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再次迈出实质性步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2014年8月12日宣布,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居民用气价格不做调整。同时明确全面放开进口液化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价格。中国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作为长期战略。强调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非居民用存量气价格调整是中国分步理顺存量天然气价格的第二步。  相似文献   

10.
新闻热评     
<正>推动能源供给变革势在必行事件: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能源节约,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点评:这是为了贯彻中央"积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的要求,形成的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带来的重大政策支持。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能源生产体系,成为能源生产第一大国,但能源生产的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因此,今后推动化石能源安全、高效、清洁生产和转化是我国能源生产革命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自1957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整体来说具有较快的增长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位。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消费需求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了1957年以来我国总能源和石油、天然气能源的消费特征,阐明了总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时间变化趋势、消费构成与结构、对外依存度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等问题,探讨了国民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这对于把握我国能源消费变化趋势,调整未来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向来重视能源战略安全,试图经过立法来保障石油安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安全保障和价格调节体系。日本几乎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气都依赖进口,虽然政府很早就开始推动能源消费多元化战略,但目前石油仍占其能源消费50%的比例。由于能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天然气产业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背景下,天然气是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是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桥梁。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既是中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的现实选择,也是强化节能减排的迫切需要。为此,全面总结和分析了现阶段中国能源消费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以及天然气在资源潜力、清洁性、高效性、经济性和利用领域等方面的优势,首次阐明了中国天然气发展的三大革命性目标: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超过30%;②建成覆盖全国各地、互联互通、高效安全灵活的现代化管网体系和应急调峰体系;③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天然气人民币体系。提出了实现中国天然气革命的四大战略举措: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确保供应量快速增长;②加大天然气利用力度,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中心;③加快输配系统建设,形成类似公路网、电网分布特点的天然气管网体系;④加强合作,全力推进天然气人民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简介:本书立足十八大"美丽中国"这一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从新能源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角度,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历史性契机,为重塑三千年"美丽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一条能源战略的最优方案。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中国"黄金十年"盲目追求GDP的发展模式,为中国带来雾霾笼罩、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的优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领域,在天然气消费中所占比例为87%以上,其中化肥生产占38.3%,居民用气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1%。天然气的优化利用包括利用形式与结构的优化,以及利用地区的优化。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布局,提出了建设主要利用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的"沿海高新生态产业气态能源战略带"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在需求侧的增长出现波动,需求发展方向不明晰、空间不确定,同时供给侧的输配环节多、供气成本高,供给质量亟待进一步优化。针对中国能源和天然气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7年6月23日发布了《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首次从国家政策的高度明确了天然气的战略定位。为此在解读上述政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的发展形势与天然气在能源革命中的作用、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方向与路径、《意见》出台后的市场发展前景及其对市场格局的影响等。结论认为:(1)《意见》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与能源发展大势,确立了天然气在能源中的地位,明确了发展目标与路径,制定了改革措施与保障支持办法,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中国天然气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2)市场主体应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及市场发展的变化,为确保中国天然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能源革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的能源革命,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我国与发达国家面临的能源问题有本质区别,后者消费总量已趋于稳定或下降,重点是向低碳过渡,而我国必须同时考虑安全、生态和低碳;二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不完全等同于能源消费革命,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点,因此要明确目标、对象和手段;三是"四个革命和加强国际合作"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核心,因而必须加快体制革命,包括政策引导的内容与方式、市场运作的机制与保证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建立等,而这都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的资源禀赋,借鉴他国经验,探索一条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中国特色能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能源革命推动天然气市场发生巨大变革,为适应天然气产业发展,在分析天然气消费、供应、技术和体制改革趋势基础上,提出适应天然气市场化管理的思路,并基于天然气全产业链市场角度,从市场化目标、市场化动力、市场化结构、市场化主体、市场化机制和市场化路径等方面构建了天然气市场化管理模式。最后,研究提出天然气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四大主要途径:优化天然气市场结构,促进天然气消费市场变革;推广天然气生产利用新技术,带动天然气产业升级;推进天然气市场体制改革,打通天然气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合资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天然气供应安全。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的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消费总量从"合理控制"到"控制",一方面透露出国家能源发生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的力度和决心。《中国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20.
<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兜住重要能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能源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生产看,我国已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既注重提升能源自给率,也注重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从消费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