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积累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和施工经验 ,依托兰州地铁某车站对常用支护方案进行对比 ,选定钻孔灌注桩加钢管内支撑方案 ,同时 ,采用FLAC3 D软件 ,对基坑典型断面的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发现 :基坑开挖初期 ,桩顶水平位移较大 ,沿桩身呈前倾型分布 ;随着基坑开挖 ,位移较大部位不断下移 ,钢管内支撑施工后 ,支护桩的水平位移曲线呈")"型分布 ,最大值大约位于距离坑底1/2~1/3倍坑深处 ;坑边最大沉降点距离坑边一般约为桩体外侧5 m~10 m的区域 ,沉降影响范围约为1.5倍~2倍基坑深度 ,后续车站支护可采用适当优化的钻孔咬合桩+钢管内支撑的方案 ;对于兰州地区基坑降水工程 ,当降深不是很大、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时 ,一般可采用坑外管井降水加坑内明排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地铁R3线奥体中心西车站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利用FLAC3D对相邻深基坑同期建设支护方案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三种支护方案下围护桩及坑壁变形规律,得到最佳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两基坑仅采用围护桩支护,桩身水平最大水平位移值达49mm,超出基坑安全允许值;两基坑桩顶设置横梁,可有效限制桩顶水平位移,但桩身中部在侧土压力作用下,水平位移值仍达38mm,基坑安全系数较低;桩顶设置横梁并在桩身增加两排对拉锚索,可有效控制桩身变形,其最大变形值仅有16mm,可保证基坑处于安全状态。得到的结论可保证工程建设的优质、高效,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运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友好中心改扩建工程深基坑的土钉墙与桩锚联合支护进行了整体的数值模拟,计算出基坑变形、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模型塑性区分布范围,并与规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规范法的不足。将数值模拟分析方法作为规范法一种补充理论,既减少基坑工程事故,又节约基坑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4.
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土位移的监测对于基坑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确的基坑监测能有效地防止基坑土体坍塌,避免事故的发生。应用基坑开挖技术,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基坑二维模型,模拟基坑的开挖过程,对基坑土体开挖过程中地表土的沉降进行分析,总结出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土沉降最大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  相似文献   

5.
九曲河备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程肖梁河闸选用双排U型钢板桩进行基坑开挖时支护,保证河坡稳定。用Ansys数值模拟计算了管桩施工及开挖过程中边坡的应力应变,对基坑开挖的安全性和工艺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U型钢板桩作为基坑开挖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桩间滑移产生抗弯刚度折减效应(RMA效应),为平衡工程中U型钢板桩结构安全性和造价,以世纪名汇商业中心基坑为背景进行实例研究,建立支护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RMA参数分析.首先根据实测数据确定RMA值,然后基于RMA值,对后续基坑支护结构进行优化,并对开挖过程中的桩...  相似文献   

7.
以某沿海地区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软土地区采用分级卸荷、重力挡墙和桩锚组合的开敞式基坑支护型式。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对比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分析了基坑支护桩水平位移和锚杆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支护桩变形和锚杆力的模拟值与监测结果趋势一致,实测结果与预测值的整体偏差在15%以内,基坑工程处于安全稳定状态;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考虑基坑在组合支护情况下重力挡墙和空间效应对桩锚结构受力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于软土基坑,将重力挡墙和桩锚组合,并结合分级卸荷,改变了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分布规律,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确保支护结构稳定。应用成果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现行设计规范一般将三维基坑问题简化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不能反映基坑的空间效应。通过数值模拟,将FLAC3D模拟数据与经典法、弹性法比对,找出三维状态下桩锚支护结构的应力以及受力特点。结果表明:对于基坑内侧受拉的负弯矩,等值梁法更为准确,弹性法与模拟值相差较大;悬臂状态时,等值梁法能更为准确反映受力情况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坑工程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研究不同支护结构对基坑的支护效果,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指导及参考,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开挖过程中岩土体变形特征其时效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修改模型,对不同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锚杆及小导管注浆对抑制基坑上部变形、防止基坑发生上部垮塌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喷混凝土护壁对抑制基坑中部变形、防止基坑发生鼓胀破坏有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水电站工程施工安全性,研究深基坑开挖支护技术.针对水电站工程不具备放坡开挖的施工条件提出一系列基坑支护要求,以期能够为国内其他水电站工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从而提升我国水电站深基坑支护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其它结构的共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波  肖建华 《人民长江》2002,33(12):16-18
在上部结构-基础-地基-支护结构共同作用体系中,每一组成部分对共同作用体系都有作用,支护结构也如此,以上部框架结构-桩筏基础-地基-排桩支护结构共同作用体系为对象,研究排桩支护结构对上部结构和桩筏基础的作用,代用二维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其进行了共同作用分析,分别研究了不同相对弹性模量,不同相对刚度,不同支护桩长度等因素对该作用的影响,试图寻找一种通过调整某些因素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支护结构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城市高大建筑和市政设施等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以沈阳金融中心大厦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周边建筑荷载对在建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现场监测,研究基坑水平和竖直位移变化规律,验证支护结构的有效性;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为计算工具对基坑进行多次数值模拟,得到建筑物作用力、建筑距离等作用的改变与支护结构变形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基坑周边存在建筑物时,基坑变形量明显加大;随着基坑周边建筑物作用力的增大,基坑变形量呈线性增加;在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建筑距离对基坑的影响呈幂级数增加,建筑物"细高"时对基坑的影响较大,"矮胖"时较小。上述研究成果对基坑支护结构方案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挡土锚桩深基坑支护在东改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坑工程的场地条件、地质条件及开挖深度拟定支护方案,进行方案比选,并介绍选定方案的设计成果,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2016年武汉市政排水出现问题,原定于2019年完工的江南泵站要求提前满足排水条件。为了满足工期要求必须对原定地下连续墙+3道内支撑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为了明确优化后支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原定支护方案和优化支护方案的离心模型试验,分析了反映基坑稳定的关键变形量,即桩水平位移与弯矩、基坑周边土体沉降,结果发现支护结构变更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1道内支撑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弯矩以及基坑外地表沉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能确保基坑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内支撑数量及围护结构刚度会导致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最大值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位置下移,但是对基坑外地表沉降规律影响较小。研究过程对类似的基坑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坑降水过程中回灌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坑降水容易引起周边地面沉降,为了保护基坑周边的建筑物常采用回灌技术。回灌的关键就是要保证受保护建筑物附近地下水位不产生过大变化,常规的理论计算受到边界条件等的限制,通过数值方法来模拟回灌后地下水位的变化,为工程建设中的回灌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太原某地铁车站试验段的富水粉砂地层深基坑为依托,利用三维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对该工程坑底加固、坑内降水及开挖进行模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旋喷注浆联合双液注浆加固富水软弱地层基底,能够有效阻止坑外地下水向坑内渗流,基坑周边的地下水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变化很小。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出现最大沉降的点距离地下连续墙5~10m,而且地表沉降最大影响范围未超过2倍开挖深度;地下连续墙变形在各开挖阶段均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抛物线形式,最终产生的最大侧向位移为22.1mm,位于距离地表开挖深度的1/2~2/3处。提高土体的弹性模量能够显著地抑制坑底隆起变形,然而对坑外的地表沉降及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影响并不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能盲目增大水泥掺入量,以免造成浪费。  相似文献   

18.
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简要论述了土钉墙技术的新发展,对土钉的形式作了详尽的介绍,拓宽了土钉墙的应用新领域。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说明土钉墙技术的优越性,为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技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基坑工程是综合性、变化性较强的岩土工程,主要涉及众多复杂的土力学问题。由于当前大量的深大基坑工程面临着地质条件差、施工条件复杂等问题,为确保基坑安全施工,必须对基坑的稳定性及支护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四川达州燃气电站采用了倒挂混凝土圆形地下连续墙支护形式对岸边取水泵房圆形深基坑进行支护,效果良好,本文对此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