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筑是为满足人们各种使用需求的空间环境 ,其中包含建筑内部及外部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需要对校园总体布局和建筑外部环境做出充分的设计构想 ,同时为建筑内部环境的创造提供可能。在北京石化管理干部学院规划设计中 ,以空间环境为设计主体 ,抛开以建筑为中心的设计模式 ,将各单体建筑做为校园环境的构成因素 ,进行整体设计 ,为教师及学员提供适于学习、交流、交往、生活的各种空间场所 ,在建筑层面上 ,为该校校园精神的形成和校园凝聚力的提升提供最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商业建筑设计的根本前提是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但是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与之并不矛盾。探究并结合商业建筑的场所精神,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包括场所本身的社会功能与文脉精神、视觉美学效果和环境心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魏莹  柯善军 《山西建筑》2007,33(36):41-42
如何在住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尊重居民的参与权,创造居住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实现住区环境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4.
徐静  曹伟 《江苏建筑》2001,(Z1):5-12
通过对苏州大学东区主楼的设计,试图对新建筑与环境秩序的和谐统一和作为校园文化的场所精神营造作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现代校园是社会进步的窗口,随着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校园规划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无锡市技师学院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抓住空间与环境这一要素,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想,充分关注环境的参与性,营造出校园优美的治学环境。  相似文献   

6.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住宅小区环境中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引入场所与空间的概念,能使“家”的概念变得清晰和完整。本文就如何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尊重居民的参与权,创造居住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实现住宅小区环境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8.
场所精神代表着建筑和环境空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纽带。光的丰富属性和强大能量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牵动力,是营造空间氛围、激活场所精神不可替代的要素。人工光以其自由、可控性强的优势成为光环境设计的主力,在功能和装饰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以营造空间氛围为出发点,激活场所精神为落脚点,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光的色彩、明暗、光影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再通过案例验证这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这2种不同维度上对空间氛围营造的精彩表现,揭示光的表现能力对激活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9.
场所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映东 《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地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晓嵩 《福建建筑》2023,(11):27-33
场所空间营造有利于塑造校园场所认同和场所依恋感,是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基于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理念,以福州麦浦中学建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文化认同感、场地方向感、精神归属感三个方面展开宏观总体规划设计、中观建筑设计和微观空间设计研究,注重文化空间与礼制秩序的认同、建成校园建筑与遗存传统建筑的认同、场所环境与师生精神情感的认同,从而达到新旧建筑、人与环境的融合再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建筑空间形态的调研,提出了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三个要素,即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历史文脉特征及体验者的认知和参与。并且,以金沙肆西蜀民俗文化街的设计实践为例阐明,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去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12.
李欣  王凯 《安徽建筑》2010,(2):54-54,61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在建筑设计中日渐沦丧的场所精神,而如何塑造建筑场所精神则显得至关重要。文中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空间的结合、地方文脉的延续来阐述场所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许昌学院东区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昌学院东区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中,注重城市历史文化渊源及地域特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化、人性化空间的塑造,来创造富有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4.
建筑总是处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的 ,不同的场所环境对于建筑有不同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建筑设计要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 ,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 ,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 ,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 ,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安藤忠雄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的建筑与环境的逻辑关系,探求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2):8-10
概述场所概念和场所精神理论,围绕图书馆建筑沿革与设计理念变化,初步研究了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吕建东 《山西建筑》2009,35(32):38-39
以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实体到精神的观赏途径为线索,从环境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神韵”感悟三方面阐述了建筑空间的创作艺术,引用具体实例探讨和分析了如何成功创造建筑的空间感,以期促进建筑设计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结合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尝试以新观点、理论、方法来再次发掘,并拓展研究领域和对象,以活的姿态来延续和发展传统建设文化。  相似文献   

19.
建筑师需要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科学分析,从周边环境,功能要求,地域文化等各种限定设计的客观因素中,寻找对整个设计全局起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突破口,理性分析,转化为特定的建筑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以学院环境布置为例,介绍了大学校园在环境设计上的思路及表现手法,说明了如何将建筑与环境有效结合,创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