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介绍了并联双绕组式交流接触器,并对其双绕组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Maxwell3D软件对接触器电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了电磁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利用Maxwell 3D软件的瞬态分析模块对双E型交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瞬态分析功能,对不同合闸相角下交流接触器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得到其时间特性及速度特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动态吸力与反力的配合.该仿真为动态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采用有限元软件FLUX 3D和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接触器电磁系统和机械系统模型,并通过Simulink进行了机械和电磁模型的耦台,实现了大功率直流接触器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接触器动态特性准确性高、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4.
针对串联双线圈直流接触器,采用试验和仿真的方法对其电磁系统的动、静态特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运用ANSYS软件的参数化设计语言,对接触器的电磁系统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对动铁心的静态吸力、两线圈的自感和互感进行了计算。在静态磁场计算的基础上,运用耦合电压平衡和达朗贝尔机械运动微分方程对动铁心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在仿真中将其动态过程分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电压平衡方程。将得到的方程组导入到Matlab软件中S函数模板进行动态特性曲线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平极面铁心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高速摄像机进行了机构动态特性的非接触测试验证,证明仿真计算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斜极面铁心交流接触器在不同斜角度下的吸力特性,对平极面交流接触器与斜极面交流接触器静态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鱼群优化算法对斜极面交流接触器进...  相似文献   

6.
基于有限元软件Flux和Ansys,仿真分析了接触器的吸反力特性和动态特性。通过分析接触器寿命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案改善了触头的烧蚀情况,提升了接触器的电寿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基于高速摄像机的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三维动态特性测试装置。应用该装置对不同合闸相角下的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在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应用ANSYS软件对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吸力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并与平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V极面智能交流接触器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永磁式接触器动触头动作特性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针对单线圈单稳态永磁式接触器,采用仿真和试验的方法对永磁机构接触器的静态和动态动作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ANSYS软件包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动铁心静态吸力的仿真;其次,耦合电压平衡和达朗贝尔机械运动特征微分方程,在上述静态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动铁心动态吸力的仿真。然后,利用ADAMS软件构建操动机构的机械模型,仿真动触头和动铁心的位移-时间特性。最后,设计试验用原型机进行试验,对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动触头动作特性仿真和试验结果一致性很好。  相似文献   

9.
接触器的动静特性分析对于其优化设计非常重要。针对一种具有C型外磁轭的新型永磁接触器,首先分析其磁系统结构的优势和静态工作特性,随后通过对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其虚拟仿真模型,并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实验证明仿真结果是正确的。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为该类接触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三维有限元分析为基础,采用ANSYS软件,对直流接触器电磁铁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满足船用直流接触器耐冲击、抗振动和工作电压范围大的特殊要求.根据双绕组电磁铁的特点,分析了铁芯高度、线圈尺寸和气隙长度对电磁吸力的影响.优化后的直流接触器通过了相关型式试验.  相似文献   

11.
设计并完成了以开关电源为基础、单片机为核心,并且带有后备电源系统的抗晃电智能交流接触器控制模块。通过智能控制模块实现接触器动态过程控制,形成寿命高、可靠性强的新型电磁式智能接触器产品,可以广泛应用在石化、钢铁、矿山等对连续性生产要求比较高的企业中。  相似文献   

12.
智能交流接触器是一种新型控制电器,对接触器进行整体设计是提高接触器性能指标的重要手段。以有限元软件ANSYS的参数化设计语言为基础,结合C语言对智能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系统进行动态计算,结合VB语言设计具有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的程序,经过实验参数验证,该方法结果准确,为智能交流接触器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三气隙永磁接触器机构的特点,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二次开发,实现接触器磁场分析和电磁吸力的计算。基于接触器运动过程的机械、电磁场和电路方程的耦合,建立接触器动态特性分析模型,实现触头弹跳和永磁接触器动态过程的计算。最后,对LC1D32型永磁接触器特性进行了测试。试验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杨庆华  曲炳锋 《低压电器》2013,(3):44-46,59
利加高速嵌入式单片机和高速信号处理器FPGA,实现快速、准确的参数测量。连续检测电磁系统在不同相角接通、分断触头的动态特性和弹跳时间,同时兼容接触器线圈的常用电压等级。为分析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提供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仿真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真了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分析了智能控制对其特性的影响和优化。基于多段电压控制,通过改变输入控制PWM占空比调整线圈电压。应用AN-SYS软件计算静态电磁吸力,应用ADAMS软件计算动态过程中的速度、加速度和触头行程。与普通接触器比较,该智能交流接触器触头弹跳和能耗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的交流接触器磁系统动特性的计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分析软件ANSYS,以CJ20-25型交流接触器为例,将有限元法应用于其磁系统的动态特性计算之中,得到了各状态下磁系统的磁场分布图形,及不同气隙、电流下吸力和磁链的二维数据表,并最终完成了整个过程的插值仿真.对仿真结果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交流接触器动态过程涉及电磁转换和机械运动的耦合,其电磁吸力的大小同时是励磁电流和动铁芯位移的函数。目前广泛采用的数值计算与模拟仿真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计算仿真结果难以反映真实的运动过程。为了准确掌握交流接触器的动态响应过程,需要对不同电流、不同位移时的电磁吸力进行测量。开发一种基于拉力传感器静态电磁吸力测量的方法,可以对不同电流或者不同位移时的电磁吸力进行连续测量。采用该测量方法对CJ20-100型接触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将测量结果与模拟仿真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该测量方法为电磁机构动态特性测量方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直流接触器是新能源系统以及电动汽车中配置最为广泛的开关电器之一。而直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是衡量直流接触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并联双线圈式直流接触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直流接触器电磁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基于Adams与Maxwell的联合仿真研究方法对直流接触器的电磁机构进行合闸过程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机构合闸动作的仿真合闸时间与试验合闸时间相吻合,验证了该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同时研究了弹簧参数和线圈参数等因素对机构合闸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弹簧预压力变化对合闸时间影响不大,线圈安匝数增大会导致合闸时间变小,线圈内阻增大会导致合闸时间变大且动触头弹跳更剧烈。本文的仿真方法与结果能为直流接触器电磁机构的改进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接触器的动态特性分析对于其优化设计非常重要,触头及铁心的振动弹跳直接影响接触器的寿命。该文针对一种新型带反馈的智能接触器,提出了2组周期性相互转换的方程组,耦合了电路、电磁场和可动部分摩擦的影响,并采用虚拟样机技术,研究其闭合的动态过程。提出结合触头接触电阻,对触头的弹跳情况进行仿真。最后,利用提出的方法,优化了不同电压下智能接触器脉宽调制器(PWM)波的占空比,并采用仿真和实验2种方法验证了在该最优占空比下,智能接触器的弹跳时间较普通交流接触器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