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今年6月中旬至7月,淮河中上游连降暴雨,河水陡涨,外水、内涝交集淮北平原。 6月16日,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56米,为减轻淮河正阳关的洪水压力,控制颍河泄流量,根据上级防指的命令,茨淮新河茨河铺闸首次开闸分洪,历时5天,最大分洪流量500立方米每秒,下泄洪水1.11亿立方,削减正阳关以上洪峰0.2米,推迟了颍上唐垛湖的行洪时间。7月7日,当淮河第二次洪峰到来时,茨淮新河再次分洪,泄洪1亿立方以上,为减轻淮北大堤的洪水压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菊生 《治淮》2004,(2):12-14
2003年的淮河洪水是进入新世纪后淮河水系发生的第一场洪水.它的特点是:降雨时空集中,面广量大,洪水组合恶劣,来势凶猛,干支流洪水并涨,水位高,流量大,对淮北大堤、城市圈堤、京沪铁路和里下河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12日,治淮骨干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淮河干流整治项目,也是安徽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要治淮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近21亿元。淮北大堤由淮河左堤、颍河左堤、西淝河左堤、涡河左堤、涡河右堤组成堤圈,现状堤圈总长640.8km,涉及安徽省和江苏省的17个县市,其中安徽省境内长628.34km。淮北大堤是淮河中游最为重要的堤防,是保护淮北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保护区总面积1.32万km2,耕地72.4万hm2,人口682万,保护着我国重要能源基地、交通要地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多次对…  相似文献   

4.
针对淮北平原区潜水埋深较浅和动态变化较显著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了降雨入渗影响因素、入渗机理与入渗过程数值模拟等主要内容的研究进展,提出下一步需要开展不同潜水控制埋深的降雨入渗实验模拟和监测。从理论层面剖析并阐明淮北平原区潜水动态变化影响降雨入渗机理,并提出了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展望,以期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平原区水文循环理论和模拟方法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5.
1194年黄河决口,主流在淮阴夺淮,淮河入海受阻,造成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淮河来水留滞洼地,形成洪泽湖,成为淮河下游调洪、调蓄水库。1949年江苏开始治理淮河,取得1954年淮河大洪水防汛胜利,但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仍未妥善解决。1959年开始江水北调工程,补充淮水不足,水资源供应有了改善,淮河下游地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淮河下游江苏段既作为水资源调出区,又作为调入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区的可用水资源,将导致淮河下游流域水不安全。河湖分离的目的是要降低淮河行洪水位,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能自排入淮河,新建低水行洪入海的淮河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因上、中游已建水库留滞了60%~70%的平均年径流量,致使入海的平均地面径流量将难以维持入海感潮河段不被淤狭,使河水位抬高,中游淮北平原涝水仍将无法自排入淮河,而且导致失去洪泽湖水源,已建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等不再能分泄淮河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建议采用机械抽排,有把握解决淮北平原排涝入淮河,且投资少、风险小、见效益快。  相似文献   

6.
刚献国 《治淮》1997,(12):29-30
一、工程概况 淮北大堤是淮河中游防洪工程的主要堤防。地处正阳关以下淮河北岸,上起颍上茨河铺,下至泗洪下草湾,以淮河干堤为主,与颍左堤、淝左堤和涡河左右堤相接,统一构成淮北大堤涡西堤圈和涡东堤圈,总长度为948.61公里,防洪能力为54型洪水标准,它是确保淮北平原1000多万亩耕地、华东煤电能源、城镇区乡生活、铁路交通枢纽等免遭洪水灾害的关键屏障。  相似文献   

7.
王根喜  刘江  张国芳 《治淮》2004,(12):34-35
一、引言 临淮岗洪水控制枢纽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正阳关以上28km处的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镇,是淮干正阳关以下的淮北平原及沿淮工矿城市的重要保护屏障.  相似文献   

8.
<正>一、工程概况淮北大堤堤圈由淮河左堤、颍河左堤、西淝河左堤、涡河左堤、涡河右堤组成,堤圈总长640.782 km。淮北大堤为国家1级堤防,是淮河中游最重要的堤防之一,是保护淮北平原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淮北大堤是在历史上逐步修筑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全面加培形成的,其后虽经多次局部除险加固,防洪能力有一定提高,但受经费等条件限制,加固不彻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堤身断面不足,堤内外沟塘洼地多;二是砂堤砂基渗漏隐患多;三是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险  相似文献   

9.
学术动态     
安徽省水利学会 于1月19~22日在合肥召开了淮北平原治水专题讨论会。会议总结了经验,研究了治水方针和治理措施。淮北平原的治水原则应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洪涝旱渍(碱)兼治,排灌并举,因地制宜,逐步增加旱涝保收面积。近期治理标准:除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外,防洪达到10~20年一遇,除涝达到3~5年一遇,防渍地下水位要低于地表0.5~0.7米;灌溉达到50~70天不下雨不旱.对超标准的水旱灾害,采取临时措施,尽量缩小受灾损失。 (本刊) 广东省水利学会 于1月23~25日召开“项管”施工法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54人。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下水动态监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月赞  岳文君 《治淮》2003,(10):15-16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处淮河中游,总面积66940km2,淮河由西向东将之分为淮南、淮北两部分,其中淮南部分面积29519km2,淮北部分面积为37421km2。自1974年开始,水利部门在淮北平原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目前共有182眼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井,6眼实验专用观测井,3个农灌开采量调查监测实验区(有33眼开采量统计井)。这些网点全分布在淮北平原,主要是监测区域孔隙潜水(局部地段包括弱承压水)即浅层地下水动态。目前已积累的动态监测资料,为2002年开始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正在进行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奠定了基础。本文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地下…  相似文献   

11.
王毅 《北京水务》2001,(3):19-20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国际交往的窗口.中央要求北京的各项工作要为党政军首脑机关的正常工作服务.防汛工作直接关系到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北京淹不起也淹不得,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湿润地区具有自由水面的潜水含水层为研究对象,根据连续性原理和达西定律,用显式有限元法对湿润地区地下水进行分析计算,对解域的空间变量采用有限单元分割,用时间变量采用逐步积分法.通过计算实例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采用“扩大蓄热法”在西藏那曲地区巴青水电站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成功应用,证明该方法效果理想,满足设计要求。值得同样条件地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我国大气降水氚浓度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气降水氚浓度的研究不仅能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而且能为运用同位素进行环境同位素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水文学、气象学和环境学科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以我国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数据(1985年—2002年)为基础,对单个站点、多个站点进行年际尺度的氚浓度的分析,讨论了氚浓度的时空变化的趋势及气象因素、地理要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岩溶地区防渗处理是岩土工程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采用粘土铺盖结合深层搅拌截渗墙技术,对第三系砂土地基覆盖及岸坡灰岩出露区的防渗处理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工程的渗漏途径,使水库的建设顺利进行,经处理后的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应用的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对英国东南部老磨坊的调查表明,这些磨坊仍有水电开发的潜力。肯特郡这些年来并没有因水电而出名,而现在正在享受着微型水电开发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龚家坪水库大坝位于鄂西南山区五峰县境内,坝基为典型的高原喀斯特溶蚀地貌单元,溶洞及溶槽发育强烈。坝基在高程1170m以上体积溶蚀率为13%,面积溶蚀率为40%。纵贯坝基下的大溶洞及溶蚀破碎岩体严重破坏坝基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岩体强度,尤其是对水库防渗方案设计提出了挑战。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对坝基溶洞进行填排结合的设计方案,处理效果良好。图1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9年汛期降雨、水库蓄水及河道水情等方面资料的分析,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得知北京市气候整体维持干旱趋势,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9.
苏丹麦洛维大坝芯墙坝段防渗土料采用分散性粘土.简要说明了分散性粘土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分散性粘土的试验方法以及麦洛维工程中对分散性粘土的各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In 1994 the quality of the uppermost sediment layer of the Elbe estuary was surveyed for various planning purposes. For example, metal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grain-size fraction < 20 μm,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PAH were analyzed in the total sample, with correcting for grain-size effect being done numerically. Using the specific zinc contents in fine-grained particles, transport phenomena were recognized: particles of marine origin are transported >100 km upstream to the Hamburg area, causing contamination to decrease to about 50% of the fluvial level. The local metal contamination however varies strongly. Sampl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could be detected as geogen; the samples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contamination were assumed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periods of higher river pollution. Of the samples, 74% with medium enrichment factors (2 to 8.5 vs. background for Zn) were suspected to reflect the actual contamination level. Compared to previously reported quality criteria,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estuary are still highly contaminated.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estuary the quality is better, but because the marine finegrained particles still have contamination levels to class II-III in the ARGE Elb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 further reduction of sediment contamination in the whole estuary would be limited to this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