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水北调的应急工程是从河北四水库调水进京,为了保证净水厂运行稳定,进行了适应性研究,并采用层次优化法对中试工艺进行选优。结果表明:第九水厂工艺运行方案为采用粉末活性炭预处理(20mg/L),混凝剂投加量为20~25mg/L;当原水藻类较高时可采用"氯+粉末活性炭"联合预处理方式;在剑水蚤数量较多时,建议砂滤池和炭池的反冲洗水不回收。第三水厂、田村山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O3—炭池工艺,主臭氧投加量为0.5~1.5mg/L,混凝剂投加量为20~25mg/L。剑水蚤数量较少时,混凝沉淀能够将其去除,或通过主臭氧将剑水蚤杀死去除。在调水过程中,应跟踪原水MIB的变化,并加强活性炭出水的臭味检测,适时调整工艺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2.
粉末活性炭技术处理水中臭味物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质恶化,原水臭味问题成为我国给水厂迫切关注的水质问题.经过对B市地表水水源突发臭味问题进行分析,确定2-MIB为水体主要致臭物质.通过臭氧、高锰酸钾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对水中2-MIB的去除试验,发现粉末活性炭对其处理效果最佳.原水投加粉末活性炭与现有水厂常规处理 活性炭工艺构成解决臭味问题的双重技术保障.通过实验室吸附试验和中试确定了粉末活性炭投加点位置和投加量等技术参数.在加强滤池反冲洗及部分回流水排放的条件下,原水2-MIB浓度达到100 ng/L时,投加15 mg/L粉末活性炭、20 mg/L聚氯化铝时,可将出厂水2-MIB控制在10 ng/L以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上海市给水厂在制水过程中采用氯胺消毒工艺,在原水氨氮浓度低时,通过液氨加注系统补氨,保证原水氨氮达到一定值,确保出水余氯.而氨瓶在运输、加注过程中存在氨气泄漏等安全风险;在液氨投加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水射器喉口结垢堵塞水射器的问题.浦东水厂采用氯化铵替代液氨加注系统,消除了氨气泄漏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并解决了水射器结垢问题,简化设备操作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平均加注总成本为0.003 78元/m~3.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介绍了广东某市自来水厂加药系统同时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与单一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对水厂出水水质的影响效果,以出水浊度及耗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11、12月份的出水水质连续性检测,对比研究水厂增加了PAM投加后出厂水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在PAM投加量与原水的比例为0.15 ppm,PAC投加量与原水的比例为3 ppm的条件下,水厂出水效果较好,且运行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的实施,城市供水水质进一步提高的同时给部分仅使用常规处理工艺水厂的带来了挑战。为确保2-甲基异莰醇(2-MIB)稳定达标,常规处理工艺自来水厂将使用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方法达到去除的目的。通过系统性研究实际生产中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吸附时间、投加点对2-MIB去除的影响,结合出厂水水质、运行管理效率和经济性评价,确定应用粉末活性炭去除饮用水中2-MIB是可行的技术。结果表明,当原水2-MIB浓度为(61.2±3.70) ng/L时,在0~330 min吸附时间内,随着吸附时间延长,投加5~40 mg/L的粉末活性炭2-MIB的去除率增加;当吸附时间为300 min时,投加40 mg/L的粉末活性炭能将2-MIB浓度为(61.05±2.24) ng/L的原水降至低于10 ng/L;多级投加粉末活性炭对2-MIB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原水单级投加,原水2-MIB浓度为(63.85±22.13) ng/L时,多级投加50 mg/L粉末活性炭2-MIB去除率(85.1±2.63)%。投加30 mg/L的粉末活性炭能将原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去除率从...  相似文献   

6.
净水工艺中剑水蚤的二次繁殖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净水工艺中剑水蚤的二次繁殖问题,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考察了二氧化氯与常规工艺协同对剑水蚤的去除效果.指出滤池滞水区停留时间长、流速低是造成剑水蚤二次繁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氯预氧化可以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对剑水蚤的去除,当二氧化氯投加量为2 mg/L时,可以有效控制剑水蚤的二次繁殖.  相似文献   

7.
刘利 《给水排水》2012,(Z2):14-18
采用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应急投加技术中存在的碳种优选、最佳投加量和投加点确定等问题。结果表明,投加粉末活性炭作为头部原水水质变化的应急处理手段是完全可行的,能够保证给水厂的供水安全;PICA煤质碳为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原水的最佳碳种;结合UV254、CODMn和色度三项指标以及给水厂的实际情况得出,吸水井处为粉末活性炭应急投加的最佳点;在水质急剧变化时,粉末活性炭投量为20~30mg/L是适宜的,其中UV254的去除率净增加20%左右,CODMn的去除率净提高10%左右;当水质极端变差时可考虑将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增加至50mg/L。  相似文献   

8.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二氧化氯投加影响因素及消毒副产物产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且具有良好的持续杀菌能力;各水质参数中,COD_(Mn)的变化对二氧化氯投加及副产物产生有较大影响;当原水水质较差时,给水厂通常采用在原水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进行强化处理的方法,在此种情况下,二氧化氯投加在混凝之前,出水中亚氯酸盐值偏高且剩余二氧化氯较少。  相似文献   

9.
结合原水水质监测数据和净水厂生产实际,从原水pH、有机物含量、氨氮浓度以及氯投加方式、净水工艺等方面对氯耗增加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厂芽孢杆菌及芽孢具有强耐氯性,饮用水的安全性问题存在隐患,研究了不同氧化剂、氧化剂和紫外线联用及氧化剂和陶瓷膜联用工艺对水厂原水和出水中芽孢杆菌及芽孢的灭活工艺。结果表明:NaClO、臭氧、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均能完全灭活芽孢杆菌及芽孢,其中5mg/L的臭氧在1min的反应接触时间即可使芽孢浓度降为0,可以考虑作为水厂处理芽孢渗漏时的应急措施;此外,H_2O_2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灭活芽孢杆菌及芽孢,当紫外线与H_2O_2联用时,紫外线能提升H_2O_2对芽孢的灭活效果,使芽孢完全灭活;单独使用陶瓷膜时能完全滤除芽孢,当氧化剂(NaClO,H_2O_2)与陶瓷膜工艺相结合时,可以灭活并完全滤除出水中芽孢,同时降低陶瓷膜的使用负荷并延长陶瓷膜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的应急工程是从河北四水库调水进京,四水库水源水质与密云水库水质相差较大.为了保证河北水进京后水厂工艺运行的稳定性,根据水厂现行工艺(混凝-沉淀-煤砂过滤-活性炭过滤)增加预臭氧在河北黄壁庄水库进行适应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投加臭氧1.5~2.6 mg/L后炭出水基本无味;试验条件为:臭氧浓度0.4 mg/L,接触时间8 min时,预臭氧能够将剑水蚤杀死去除;预臭氧后系统对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且沉后藻类去除率达到80%以上,煤滤池出水藻类低于2万个/L;中试系统煤滤池出水和炭滤池出水溴酸盐浓度均小于5 μg/L,因此臭氧氧化后不存在溴酸盐副产物超标的风险.同时,建议在河北水进京前测定水中MIB浓度,适时调整臭氧投加量,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考虑增加粉末活性炭预吸附.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出厂水水质和应对原水突发性水质污染,越来越多的给水厂采用粉料投加技术,有针对性地投加粉末活性炭、石灰、沸石粉等.随着这些技术在国内的逐步推广使用,投加设备建设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局限日益突出,详细介绍了一种自动粉料投加系统的组成、控制方法和实际效果,并提出了该系统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彭营环  宋冲  刘淑刚 《山东水利》2011,(7):23-23,26
在水厂的工作中,如何有效地改善水质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滤后水浊度是影响出厂水质关键工艺环节。从原水藻类影响、混凝剂的投加量、沉淀池水体温差、排泥等4个方面概括分析白浪河水厂斜管沉淀池矾花上浮成因,并从原水优化运行、调整排泥周期、投加PPC预氧化剂等方面总结絮凝体上浮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控制残余铝浓度,以南水北调水为原水,研究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助凝剂投加比例、pH值调节方式及pH值、沉淀时间等因素对滤后水中残余铝的影响。从除浊效果、UV254去除效果及滤后水残余铝浓度3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最佳投加量为25 mg/L、助凝剂为活化硅酸、混凝剂与助凝剂投加比例为5∶1、原水pH值为7.5、沉淀时间为30min时,浊度和UV254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可控制残余铝浓度远低于国标规定的浓度限值(0.2 mg/L)。  相似文献   

15.
袁永钦  申石泉 《给水排水》2003,29(12):11-13
烧碱是一种碱类助凝剂 ,投加烧碱与投加石灰相比可更易调控混凝阶段原水的pH ,提高混凝效果 ,并可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介绍了某 77万m3/d水厂的烧碱投加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和设备选型 ,及其与石灰投加的成本对比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前期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普适性的给水厂混凝剂评估验证流程方法,通过烧杯试验、中试优化评估混凝剂适用性及优选投加量,并结合技术经济性因素在实际水厂开展了规模化的验证,以期为水厂混凝剂的适用性筛选及其优化使用提供借鉴。烧杯试验采用标准流程对水厂常用的PAFC及PAC进行评价对比,中试阶段对烧杯试验所选投加量进行验证,生产验证主要是在经济投加量下,检测出水各项指标。结果显示:PAFC对目标水体的适用效果较好且优于PAC。烧杯及中试验证发现药剂的最佳投加量为4mg/L,但在生产验证阶段兼顾了技术经济性因素,确定最适投加量应为2mg/L。在此情况下,其出水浊度、TOC、COD_(Mn)以及UV_(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87%、7.5%、33.01%以及44.57%,絮体平均粒径达到了625μm,投药成本为0.07元/m~3。通过全流程评估验证综合评价:目标给水厂当前所用混凝剂以及投加量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氯消毒是村镇中小型水厂主要的消毒方式,开展北京市176座村镇中小型供水厂调研分析,包括消毒方式、二氧化氯设备配置、消毒效果及消毒副产物等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村镇中小型供水厂有125座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其中111座水厂使用纯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13座水厂使用电解法发生器,1座水厂采用投加消毒粉的方式;这些使用二氧化氯消毒的水厂消毒剂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分别为67%和86%;亚氯酸盐超标率1.6%,氯酸盐未检出超标情况。二氧化氯在浓度和接触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消毒能力,实际应用中消毒效果与发生器性能、原料质量、消毒剂投加控制以及人员技术能力和运行管理有关。由于村镇水厂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供水水质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水水质。提升供水水质标准,加强水厂自动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是村镇供水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宋琳  仇荣亮  郭五珍  邱兰 《给水排水》2005,31(10):28-31
以南方某市S给水厂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在常规处理工艺条件下对水中三氯甲烷的生成量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饮用水中三氯甲烷随前、后加氯量以及余氯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氨氯比的增加而减少。分次投加前氯0.5mg/L和后氯1mg/L要比一次性投加1.5mg/L氯明显降低出厂水中的三氯甲烷。合理采用加氯方式,严格控制消毒剂用量,可以把出厂水中的三氯甲烷生成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某再生水厂的供水能力为5万m3/d,采用混凝、沉淀、浸没式微滤、部分反渗透+臭氧工艺。由于出水色度较高,以微滤出水为原水,研究不同工况下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对色度去除的影响,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进水指标及臭氧投量和接触时间预测出水色度,以期获得臭氧氧化处理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为该再生水厂的工艺改造和提升出水水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原水除浊降硅混凝加助凝及酸化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含硅原水在混凝试验的基础上,加投助凝剂及酸化处理,进行了除浊降硅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加投助凝剂能明显提高除浊降硅效果,而加酸调节原水pH值在中性范围,可提高聚铁和硫酸铝的除浊除硅能力,这对含硅水厂的安全运行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