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介绍了利用MiCFOSOft Windows中的录音机软件、声卡、传声器及常见家用电器制作wav格式的录音素材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7.
录音技术的突飞猛进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大大提高了音乐欣赏的乐趣。犹记得我们的父辈早年都是以听模拟黑胶唱片为乐。虽然LP唱片至今仍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点,但与数字激光唱片相比,无论在重放的质素还是播放设备的精良方面都无法与CD系 相似文献
8.
数字音源以不可逆转的优势取代模拟音源已成定论,而数字音源的先驱CD以高音质著称,饮誉音响爱好者已风行十二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在CD录音格式的基础上又演译出了多种录音方式。而今CD、DAT、DCC和MD数字音源“四大家族”为满足各自的设计目标,开创了多种新录音格式。这众多的高音质音源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而最先迎接它们的往往正是发烧友。数字音源主要特性比较如表(一) 相似文献
9.
立体声节目的制作,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工艺技术的研究是众所关心的问题。有些读者和录音师来信要求刊登此方面的内容。本文对多声道立体声录制工艺中和应用技术有关的一些原理、声场条件、传声器设置、多轨录制、延时与混响、剪接与补录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分析。以期引起有兴趣的读者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的关心和探讨。由于篇幅所限,分六期连载。 相似文献
10.
(1) 传声器之间的声隔离应良好,同时尽量避免各声源之间的声绕射,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左、右声道之间无明显串音现象,从而加强了定位感。(2) 对声象方位的处理要力求和听众已经形成的习惯心理相吻合。经常听音乐会的人都 相似文献
11.
张家港广电呼叫中心从2007年成立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一直以来,话务员接听电话都没有特定的标准,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情来接电话,接电话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厌烦情绪,虽然设有录音设备可以听录音,但是如果没有出现用户投诉情况,话务员也不会主动去听录音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由于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部分节目是通过录制播出的。使用的机器很多,保存和交换节目的量很大。所以制定统一的录音技术标准十分重要。在制定录音技术标准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测频响用什么电平、测失真在几个 相似文献
13.
十三、调音顺序多声道录音的后期制作合成工艺,常常被人们称之为“混录”或“混频”(即MIXDOWN),我们也常将其中的制作工艺称为“调音”,调音首先接触到的问题就是顺序问题。一般说来,调音顺序包括两个内容,其一,对各种声音信号(如爵士鼓、弦乐、管乐以及人声等)进行调音时,首先应该从哪里开始呢,从音乐与音响的结构以及制作习惯来说,应该有个先后顺序,应有利于制作的合理的顺序。其二,对各种声音信号及其总体信号电平与动态范围的调整、对声像的设置、混响与延时的混合、频率补偿(即EQ)的使用、合 相似文献
14.
十五、返送监听多声道录音的现场分割与隔离或分期录音,给演员的艺术合作造成很大困难。因为演员之间互相看不见、听不着,就无法默契地进行演奏与演唱。另外,分期录音或补录,演员如果听不见前面录制过的信号,也无法进行演奏与演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视听问题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三、多声道录音的声场条件对于多声道录音技术来说,录音的声场条件十分重要,是否符合多声道录音的一些特殊要求,直接关系到录音音响的质量与音响风格。随着多声道录音的发展,它所需要的声场条件也越来越受重视,逐渐形成了多声道录音专用录音室的一些特点(当然多声道录音室一些立体声录音也可以使用),从应用的角度试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16.
17.
七、多声道录音中的传声器设置多声道录音如何设置传声器,应该说与立体声录音大同小异,尤其是与立体声录音中的多路传声器的各种分割或封闭拾音相类似,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传声器的使用目的有所侧重引起的。 1.在多声道的半封闭或不封闭的同期录音中,使用传声器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分割问题。只有声信号成功的分割才能获得必要的电信号与磁信号的分割,所以正确使用传声器是实现分割的基本条件。以传声器实现分割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点: 相似文献
18.
19.
九、人工延时与人工混响的使用使用人工延时与人工混响模拟厅堂音响效果的制作原理与方法,可详见《录音音响学》,这里主要谈以人工延时与人工混响制作"电声音响"效果的原理与方法,这是多声道录声中经常制作的一种音响效果.所谓"电声音响",即是以人工延时与人工混响制作出来的一种非厅堂的混响感与空间感.我们知道,混响与延时本为室内声学的概念,是与厅堂及反射声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电声音响"虽然也是由反射声场的音响概念脱胎而来,但已经打破了模拟厅堂等反射声场的音响概念.已不再遵循模拟厅堂的延时与混响所要求的程序与限值.所以,给人们的音响印象也就不是厅堂的自然延时与混响,而纯粹是一种"电声音响"效果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