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粘土作助凝剂提高聚合氯化铝除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材料,研究了几种常用絮凝剂的除藻效果,并探讨将粘土用作助凝剂提高除藻效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对小球藻的去除效果最好;投加粘土有助于改善絮凝体结构,提高其沉降性能;粘土类型、投加次序、用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很大,实际应用时宜选用高岭土作助凝剂,且先于絮凝剂投加,其用量应通过烧杯混凝试验确定,以防止因投加过量而降低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混凝剂强化除藻、除浊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硫酸铝(PAS)和硫酸铝(AS)五种混凝剂对某含藻湖水进行强化混凝除藻、除浊试验研究,考察了混凝剂种类及投量、原水pH、沉降时间等因素对强化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混凝剂的综合除藻、除浊性能排序为:PACPAFCPFSPASAS;在原水pH值为5~9的范围内,含铁混凝剂PFS和PAFC对pH的适应性较强,且在pH值为5~7的弱酸性条件下,PFS的除藻、除浊性能最优,当其投量为4 mg/L时,除藻率近80%,除浊率可达80%以上;而在pH值为7~9的弱碱性条件下,PAC则表现出更好的除藻、除浊效果,当其投量为4 mg/L时,除藻率和除浊率可分别达到83%和90%;AS对pH的适应性最差,其除藻、除浊效果最差;另外,五种混凝剂的除藻率、除浊率均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佳沉降时间为20 min。  相似文献   

3.
以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和疏松剂为原料,合成了疏松型聚合氯化铝铁。疏松剂离子的特征是半径大、带电荷少,当铝铁离子水解生成的絮状沉淀物吸附了这样的离子后,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同时对周围离子的吸引力小,从而使絮状物内部结构更为疏松;同时这样的离子与絮状物结合力小,容易被水中带电的颗粒所取代,不影响絮状物对水中悬浮颗粒的吸附。试验结果证明,加入这样的离子后,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水库水富营养化防止及除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库水富营养化的防止 “富营养化”一词在水处理领域中是比较新的术语,我国在80年代开始逐渐采用此术语。但是在湖泊学中,约20年代前,这一术语表示湖泊中生物的生产能力。即使在没有人为影响的情况下,湖泊、水库也逐渐地由贫营养型向中营养型,中营养型向富营养型演变。本文所指的水库富营养化并不是自然现象所引起的营养化,而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加速进行的水库富营养化。从水处理的观点来看,如何防止富营养化是至关重要的。据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水库富营养化问题已逐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水厂常规混凝中混凝剂对含藻水的去除效果,通过室内混凝实验,选用PAC,PFS和PAFC三种常用混凝剂,分别研究对含小球藻、隐藻和小环藻的原水中叶绿素a,UV_(254),浊度的去除效果,确定处理小球藻液和隐藻液选用PFS较优、去除小环藻液选用PAC较优,为水厂除藻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电子灭藻机除藻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却循环水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会滋生细菌和藻类,它们的大量生长会腐蚀设备、降低冷却效果,严重时可造成管道堵塞。为了控制水质,传统方法多以投加化学药物除藻,但是经常加药操作管理复杂,而且存在二次污染问题。经多年调研、试验成功的电子灭藻机,其作用原理是...  相似文献   

7.
高锰酸钾预氧化的除藻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邯郸市滏阳河水考察了高猛酸钾预氧化对高含藻源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少量高锰酸钾既提高了对藻类的去除率,又降低了出厂水的色度和嗅阈值,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预氯化工艺。  相似文献   

8.
气浮除藻的工艺设计及运行经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济南市南效水厂原水中藻类含量明显增多的情况进行了工艺改造,并根据运行经验提出了以固定回流量、调节混凝剂投加量来保证藻类去除率的简便方法以及通过观察浮渣形成时间、颜色或测定浊度来确定混凝剂投加量。  相似文献   

9.
藻类的大量繁殖使饮用水在生产和供应上面临诸多困难,本研究选用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作为氧化剂进行了除藻对比实验,对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的最佳投量和接触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藻类去除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南宁市埌东污水厂提标改造的化学除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南宁市埌东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TP浓度从一级B提升至一级A标准,对该厂出水进行了化学除磷研究。以硫酸铝、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为药剂对出水进行化学除磷混凝剂选择试验,并对混凝剂用量进行优化,同时考察了温度对PAC化学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剂除磷效果排序为:硫酸铝=PFS氯化铁PACPAFC;综合除磷效果及药剂成本,确定PAC为适宜混凝剂;为控制出水TP≤0.5 mg/L,PAC适宜用量为23 mg/L,污水处理药剂成本为0.016元/m3;在10~30℃范围内,温度对PAC除磷效果影响较小。此外,PAC对污水中COD、BOD5、NH+4-N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人工配制的含藻原水为处理对象,比较了UF工艺、生物粉末活性炭+UF组合工艺的除藻效能。结果表明,在膜生物反应器启动阶段,生物粉末活性炭+UF组合工艺对藻类、叶绿素a、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高于UF工艺;生物粉末活性炭形成后,组合工艺对MC-RR、MC-LR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6.0%和85.2%,能去除全部的藻类和叶绿素a,是较为理想的除藻工艺。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藻期水库水采用高锰酸盐复合药荆(PPC)、高锰酸钾(KMnO4)和氯进行了化学预氧化强化水厂除藻除嗅性能的试验研究,并与单独使用混凝剂时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PC对水库高藻水具有较好的除浊和除有机物效果,且高于KMnO4;PPC预氧化对藻类和臭味的去除效果高于KMnO4预氧化.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了解和考察不同处理流程、各种预氧化剂的除藻效果及对除藻特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春季天津市“引黄”原水藻类的数量与分布特征,发现该季节优势藻为小球藻、绿梭藻和栅列藻。对比了预氯化沉淀、单独气浮、预臭氧化气浮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气浮工艺的除藻效果和除藻特性。结果表明各种工艺流程的除藻特性有明显差异,采用气浮工艺代替沉淀工艺能够提高对原水中不同优势藻的去除率,预臭氧化和PPC预氧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气浮工艺对优势藻的去除率。PPC预氧化去除小球藻更有效,而预臭氧化去除绿梭藻和栅列藻效果更好。预臭氧化和PPC预氧化能够提高气浮工艺去除叶绿素a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阐述的地表水原水铁锰超标、藻类问题对水厂运行及出厂水的影响,介绍目前国内常用的地表永常用的除锰、除藻的各种工艺,总结各种工艺的特点和各种工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此类水源水厂旧厂改造和新水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正交实验,对福州市东区水厂除藻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各因素对沉淀水浑浊度和藻类数量指标影响的大小,同时得出最佳去除浑浊度和藻类数量的各因素选取水平。  相似文献   

17.
聚合氯化铁与三氯化铁吸附电中和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吸附历时过程、饱和吸附量、吸附过程中Na+离子交换释放量、絮凝过程中蒙脱土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测试等试验,考察了FeC l3和聚合氯化铁(PFC)两种不同Fe(Ⅲ)形态的絮凝剂对蒙脱土悬浮水样的吸附电中和特征,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碱化度(B)的增大,PFC吸附的趋势增强,吸附平衡时PFC(B=0.7)的饱和吸附量高达6.5×10-5mol/L,高出FeC l3的30%以上。除浊试验表明,PFC的投加量范围较FeC l3明显增大,说明高分子絮凝剂中的水解多核多羟基络合物在溶液中比较稳定。PFC和FeC l3对钠化蒙脱土的吸附方式不同,FeC l3以离子交换为主;PFC的吸附既有离子交换又存在表面络合作用,吸附能力较FeC l3强;PFC比FeC l3具有更强的吸附电中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嵩  朱昊頔 《山西建筑》2010,36(27):171-172
对臭氧预氧化工艺对水中藻类的去除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分析了臭氧预氧化的除藻效果,并探讨了其除藻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化可以明显地提高除藻效果,臭氧投量为1.5 mg/L时,除藻率达到最高值88.3%,继续增加投量,除藻率不再增高。  相似文献   

19.
除藻技术及藻类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因藻类过度繁殖对水生动物、人、畜带来的危害,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介绍了几种藻类去除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使用条件,对藻类的几项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而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来源的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效果,确定了适合该原水的混凝剂,并探讨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对混凝除浊和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为5.0mg/L,适宜pH为6.8-8.0,在此条件下,对浊度为272NTU的原水,PAC的除浊率超过99%,COD去除率也达到8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