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内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注水井污染堵塞和欠注现象越来越严重,注水井酸化增注越来越被重视。如何解除注水井伤害,以及延长注水井酸化周期是目前国内油田开发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注水井伤害的主要原因,通过室内实验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注水井酸化增注的酸液体系。  相似文献   

2.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油藏属“低压、低孔、低渗”的三低油气藏,开采难度大,开采前期都是采用压裂投产,构造缝和后期人工裂缝分布广泛,给注水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牛圈湖东区是注水开发的新区,目前欠注现象严重,为了确定合理的注水井欠注治理方法,下面笔者将对牛圈湖东区注水井欠注原因作详细分析,并提出下步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姬塬油田G83区长4+5油藏欠注井逐年增多,且大多数欠注井多次治理无效,急需深入认识油藏储层的微观结构变化特征,研究注水井欠注机理,从而解决注水井欠注、注水压力高、欠注治理无效的问题。为此开展了储层特征研究、水驱实验、配伍性实验、注入水水质分析等。研究表明:注水不配伍、微粒运移、注入水水质不达标导致地层堵塞是欠注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注水是保持鄯善油田地层能量的主要手段。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注水井欠注问题日益突出,增注措施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注采矛盾加剧。文章通过对欠注井的油藏特征、措施状况及注水历史等的有机结合,研究分析了鄯善油田欠注井欠注的主要原因,为油田实施增注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莫北油气田莫109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低孔渗、中强水敏等特点,油井转注水初期,普遍存在注入压力高、注不进的问题。通过对该区注水井欠注原因的分析,结合室内酸液体系的评价研究,提出了针对该井区注水井的酸化增注方案,现场实施8井次,均获得显著的降压增注效果,成为该区注水井增注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从储层特征、流体性质以及管理因素三个方面对彭阳油田长8油藏注水井欠注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长8油藏注水井欠注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关对策,确保油藏稳定开发。  相似文献   

7.
延长油田已进入规模开发阶段,随着油田的开发,表现出来注水井欠注日趋严重。为此,研究确定了欠注井欠注原因及机理,研究适合的增注工艺技术,并进行了现场实验,通过的现场试验,效果跟踪分析,更加明确了适合于延长油田不同层位、不同欠注原因,不同井况的增注技术及施工工艺。对下步提高增注措施实施有效率,延长增注效果,实现油田注够水,夯实油田稳产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大情字井油田水井欠注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水井历史施工作业、治理措施实施情况及注入历史动态变化分析,明确了注入水水质不达标是导致水井欠注的主要原因。通过室内实验及机理分析,明确了注入水中悬浮固相颗粒以及地面管线、油套管腐蚀结垢产物进入地层造成储层污染是大情字井油田水井欠注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针对水井欠注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2016年2口欠注井治理现场试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随着胡尖山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在常规压力范围内完不成配注量的要求。为进一步挖掘剩余潜力,提高区块注水效果,分析了注水井注入压力上升原因,进行了注水井增注治理措施。在地面增注工艺方面,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系统提压增注、注水管网局部提压增注等治理措施,开展了微弱酸在线酸化降压增注实验,提出了各地面增注工艺措施的适用性,介绍了微弱酸在线酸化降压增注实验进展。  相似文献   

10.
周清庄油田沙三段为中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注水井都出现了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下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注水井静态和动态资料系统对比分析,明确了注采井距过大和油层污染是导致注水井欠注的主要原因。结合已实施的增注措施效果对比分析,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对策,现场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寨作业区的不断投产投注,在注水井投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注水井注不进去的现象或注水压力特别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和借鉴其它增注技术,对注水井在近井地带,由于钻井、射孔或试油过程中被污染,造成地层堵塞,注不进去水,研究应用挤注增注技术,使地层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同时,影响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注水井由于水质、地层物性、施工等因素影响,易造成水井停产停注,常用的动态分析法缺少对水井定量评价。将RTA解释技术应用到注水井中,利用注水井井口压力及注水量数据,结合不稳定试井理论,拟合注水井史及双对数诊断曲线,获得注水井地层参数及边界信息,与地质油藏认识相结合,提高解释精度。以X油田C1、C2井为例,采用RTA解释技术对欠注原因进行分析,认为C1井地层物性、连通性差,C2井储层污染严重。该方法可快速获得地层参数,为注水井动态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注水井微弱酸在线酸化增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达不到地质配注要求。为提高区块注水效果,注水井降压增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常规酸化、压裂等增注措施,停注、放喷泄压造成地层能量损失严重,为减少措施欠注,节约措施成本,提出了一种新型酸化降压增注思路—微弱酸在线酸化增注技术。针对胡尖山油田三叠系长2油藏压力高欠注井,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一套微弱酸酸化液体系、研制了一套微弱酸加药设备;完成了对元167-12注水井的现场试验,达到一定的降压增注效果,为后期该区块注水井降压增注提供了技术支持,初步配套形成了微弱酸在线酸化增注技术。  相似文献   

14.
超深稠油注水井生物解堵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克沁油田是一个深层稠油油田,进行常温注清水开发,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但随着油田累计注入量增加,注水压力已接近地面系统压力,水井欠注日趋严重,采用常规酸化进行降压增注有效期短,经济性差。本文针对稠油水井堵塞机理研究,提出了生物解堵工艺,通过应用,效果显著,为稠油油田水井降压增注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思路,具有广阔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田注水井增注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利油田主要以注水开发为主,油田现有欠注层1 954层,日欠注8.6×104 m3,其中低渗欠注层576层,日欠注1.2×104 m3。对国内外解堵增注技术主要进展进行了阐述,对胜利油田近年来在注水井增注方面进展情况进行总结,针对不同欠注原因实施了相应的解堵增注措施,主要有在中高渗储层实施了以盐酸、土酸为主的酸化解堵增注措施,在低渗油田中实施了解堵、基质处理及活性降压增注工艺技术,在物理增注方面,主要实施了水力深穿透射流射孔、水平井径向钻进技术、振动解堵增注技术,配套了前期预处理及后期排液等配套技术,并简要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主要对表面改性降压增注技术、脉冲解堵增注技术试验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针对目前欠注注水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步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16.
注水井罐车连续洗井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同区块、不同层系的井存在的问题, 采取不同方法洗井试验45口,其中31口井效果明显, 注水压力下降, 注水量明显上升。通过试验摸索出不同区块、不同层系、不同原因的洗井制度, 并就洗井液对转油站电场的影响作了研究分析, 制定出注水井罐车洗井的标准及管理方法, 优化注水结构及注水井措施方案设计, 对长期完不成配注注水井加强洗井, 削减了欠注层,进一步提高改善薄差层的吸水能力及方案符合率。解决了注水井洗井质量问题, 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7.
注水井解堵增注工艺技术在文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南油田具有高压低渗的特点,二、三类层物性相对较差,注水压力逐渐升高,注水越来越困难。通过认真分析欠注井主要污染类型,以区块整体增注为先导,应用了以砂岩缓速酸降压增注为主导的工艺技术,与此同时,拓宽技术手段,推广应用了适应于文南油田不同欠注水井增注特点的氧化深穿透、无钙沉淀、纳米粉体、缩膨增注等系列增注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文南油田高压低渗区块水井增注难题,在现场应用后取得了好的措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对葡萄花油田注水井欠注情况的现状分析,针对不同单井及区块的欠注原因和堵塞类型采取相应有效的增注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并对各种增注措施的技术和经济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今后外围油田欠注水井的治理工作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注水井试井是评价注水层伤害程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压力落差试井,可以测得注水井停注后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所得压力与时间关系的资料通过应用注水井不稳定试井解释方法,可以求得注水井的表皮因子,并通过表皮因子分析判断注水井伤害的主要原因。建立了试井评价模型,确定了压力落差试井表皮因子,现场应用后可以指出注水井伤害的程度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宝浪油田属于低孔、低渗-特低渗油藏,焉2区块、宝中Ⅱ油组、宝北Ⅰ+Ⅱ油组注水井欠注严重,常规酸化增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了注水井欠注原因及酸化技术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优化研究了酸液配方和不排酸酸化工艺技术,并配套了憎水剂增注、活性水增注等酸化后处理技术。通过7口井的现场应用,累计增注25 173 m~3,取得了较好的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