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锂离子电池中硅/碳负极材料的纳米结构、掺杂改性以及三元复合等制备工艺及其电化学性能、相关机理进行了总结。通过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对硅/碳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找到较为优异的改性路径。经过对比发现,通过采用纳米结构、原子掺杂以及三元复合的方法均可显著提升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后对硅/碳负极材料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型降膜结晶器所选材料蒙乃尔400材料的分析,以及结合国内对结晶器的结构设计分析比较,确定了降膜结晶器材料,结构形式及相关设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0CrMnSiNi2A专用螺栓连接件振动摩擦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热力耦合分析技术对大载荷及不同散热条件下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并结合材料的相变特征判断了螺栓材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绝热条件下,螺栓结构温度持续升高,直至接近熔点;考虑散热后,螺栓结构仍有部分区域的温度超过了材料的可用温度范围。计算结果对该螺栓结构的设计改型和材料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耐热烧结体的基质材料中合有金刚石颗粒,在真空中加热到1200℃这种基质材料的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基质材料的大部分表面上有用气相合成法沉积的多晶金刚石或多晶金刚石型的碳质等硬质涂膜。 烧结体是将气相沉积法合成的硬质膜涂于基质材料上而制成的。该烧结体用作大型粘结刀具材料,从而改善了材料的耐热性、强度及抗磨损能力。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研究了大型铝电解槽侧部加强散热的不同方式,如焊接散热片等,并研究了组焊式槽壳的散热能力.研究发现,焊接散热片后,槽侧部散热能力大幅提高;散热片数目、位置、结构形式等对槽壳散热能力都有影响;对散热片结构尺寸优化,适当长度、宽度、厚度的散热片,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可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组焊式槽壳的散热能力较非组焊式槽壳大幅提高,摇篮架的温度也因此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张忠义  张韫宏  李晓丽 《稀土》2006,27(5):83-87
多酸是一类具有拓扑结构的金属氧簇合物,在催化领域、生物学、电极、药物以及材料科学均有潜在应用,被称为无机高分子。多酸可以在某一格位接受电子,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组装具有特定的光、电、磁学特性的膜材料;而稀土元素特殊的电子层结构,具有非常好的发光性能,LB膜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控制膜的结构和膜厚度,因此研究稀土发光材料组装的LB膜对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FLUENT软件为计算工具,以敞开式阳极焙烧炉底部结构为对象,对炉底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不同底部结构的造价、蓄热以及散热损失的比较分析,优化和确定了其最佳的材料和厚度,制定了优化的敞开式阳极焙烧炉底部结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电弧离子镀技术沉积富碳TiC薄膜的过程中研究了不同乙炔流量对沉积膜的形貌、成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铝合金衬底上能够成功的沉积出含有富碳的TiC膜层,并且沉积的薄膜与衬底的结合良好。实验表明,随沉积时乙炔流量的增大,膜层中C和Ti原子比逐渐增加,同时膜层成分由较纯的TiC结构的薄膜逐渐转变为含非晶碳的TiC膜层,在乙炔流量为50,100,150和200ml.min-1时,膜层的C和Ti的原子分数比分别为1∶1,9.5∶1.0,15∶1和19.4∶1.0。膜层中富余的碳是以非晶碳的形式存在的,TiC与非晶碳以一定量的配比使这层复合膜达到了较好的表面光洁度。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来钛合金材料表面硬质膜层的研究进展,详述了钛合金表面扩渗层、多元素掺杂复合强化硬质膜层以及多层复合结构强化硬质膜层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现有钛合金表面硬质膜层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钛合金表面硬质膜层的强韧性匹配与界面强化仍需深入研究,同时需有效开展钛合金表面硬质膜层的工程应用研究,促进硬质膜层在钛合金材料表面的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浇铸钙处理钢时,铝碳质或尖晶石-碳质塞棒棒头容易被钢水中的游离[Ca]侵蚀,而使用镁碳质材料能降低[Ca]的侵蚀作用,进而提高棒头的使用寿命。研究了SiC细粉添加量对镁碳质棒头材料性能的影响,设计了镁碳质棒头复合结构并测试了产品的抗热震性,同时对比了镁碳质棒头与尖晶石-碳质棒头材料的常规性能和钢厂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iC细粉添加量的增多,材料常温强度和高温强度增大,而线膨胀系数下降。复合结构改善了棒头与棒身材料之间的物理匹配,提高了棒头稳定性,具体表现为镁碳质棒头试验样品经1 100℃热震循环3次后表面及内部均无裂纹。镁碳质棒头材料的力学强度虽稍弱于尖晶石-碳质棒头材料,但浇铸钙处理钢的表现更好。分析发现,导致尖晶石-碳质棒头材料损毁的直接原因是游离[Ca]的侵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天然石墨、致密石墨及其两者混合0.1%(质量分数)碳纤维后分别对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能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润滑石墨膜,且天然石墨产生的石墨膜更加完整稳定。低速摩擦条件下致密石墨与碳纤维混合使用可使摩擦因数提高8.5%,材料的散热效果有所提高。天然石墨与致密石墨相比摩擦因数基本持平,摩擦温升降低1~3℃。  相似文献   

12.
刘靖  王云平 《中国冶金》2019,29(2):34-38
对两种不同碳含量的Cr25Ni20型奥氏体耐热不锈钢分别加热到800 和1 100 ℃循环氧化96 h后,进行了循环氧化分析,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钢材表面氧化膜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膜进行物相分析;采用划痕法测量氧化膜与金属基体的黏附力。结果表明,氧化膜是由菱形结构的Cr2O3晶粒和尖晶石结构的MnCr2O4晶粒组成,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氧化物晶粒变得粗大并由菱形结构向尖晶石结构转变;碳含量的增加造成“贫铬”现象的发生,减缓保护性氧化膜的生成,降低氧化膜与金属基体的黏附力;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氧化膜横截面的厚度不断增加,氧化膜受破坏程度也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子电器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单位面积的散热量越来越高。电子设备的稳定工作对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电器柜中的电子设备能安全可靠的工作,必须对电器柜进行散热。本文根据电器柜的结构特点以及电子电器元器件发热的特点,提出了几种电器柜散热方法及其原理、特点,并根据具体的电器柜散热模型,分别应用这些方法进行了散热的实现。对比这些结果,得出了热管用于电器柜散热的优越性,认为热管散热用于电器柜散热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综述电磁波材料吸波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讨论了核壳结构材料在吸波领域的优势.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不同类型核壳结构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铁氧体型、磁性金属微粉及其氧化物型、陶瓷型、导电聚合物型、碳系材料型等核壳结构复合吸波材料.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核壳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组织结构和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归纳评述.最后对核壳结构复合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主要包括多层核壳结构, yolk-shell结构以及与其他材料结构相复合的特殊结构, 为进一步研究核壳结构复合吸波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用辉光放电法在Ti-6Al-4V合金上淀积坚硬碳膜。并对碳膜的耐磨性、耐蚀性及其与衬底的结合强度进行了初步测试,用电子衍射对碳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坚硬碳膜能有效地提高钛合金的耐磨性及对氢氟酸溶液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6.
2、负极材料的进展日本京都大学最近几年很重视诸如石墨、焦炭、碳纤维及合成碳等碳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发现了与电化学嵌锂到碳材中有关的大量结构变化。发现嵌入动力在充、放电特征方面起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17.
用镁与炭化无烟煤混合后进行充氢球磨的方法,制备镁碳储氢材料。运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储氢材料的粒径、微观形貌及晶形结构进行了表征,运用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材料的吸放氢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发现,在镁中添加碳进行充氢球磨时,可以在5h内使粒径达到50-100nm。随着碳添加量的增大,镁碳储氢材料的储氢量下降,放氢温度升高。材料Mg3.0C2.0(碳添加量40%)的储氢量2.61%,放氢温度295℃。活性金属Mo对镁碳材料吸放氢性能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纳米金属多层膜由于其微观结构的可调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受到广泛关注,而建立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内在联系则是设计制备高性能纳米金属多层膜的基础。结合当前国内外关于纳米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晶体/晶体和晶体/非晶纳米金属多层膜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位错强化模型,阐述了微观特征尺寸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组元材料本征特性的差异以及强烈的尺寸与异质约束效应,不同组元材料构成的纳米金属多层膜具有不同的晶粒形貌和界面类型与结构,这对其强度/硬度、拉伸延性和变形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金属多层膜的力学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和组元依赖性,而晶体/晶体纳米金属多层膜体系呈现出与晶体/非晶体系截然不同的塑性变形力学和组织结构稳定性。最后,探讨了目前纳米金属多层膜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通过多孔高导热载体与相变材料复合的方式提升有机复合相变材料综合性能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多孔碳作为负载能力强,导热性能良好的载体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如何绿色、廉价、简易地制备出该类载体仍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天然生物质材料松木和竹木为碳源,在梯度温度和氮气气氛下热处理,使生物质材料碳化并进一步发生石墨化转变,制备出生物质天然孔道结构的多孔高导热碳基载体材料。采用真空熔融浸渍法将有机相变材料石蜡和多孔碳基载体材料进行高效复合,制备得到生物质多孔碳/石蜡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同步热分析仪(TGA)、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压汞分析仪(MIP)、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激光导热仪对载体材料及复合相变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生物质多孔碳载体材料孔道结构保存完好,石墨化转变明显,保证了有机相变芯材的高效稳定负载。传热效率上,相比于纯石蜡芯材,以松木和竹木为碳源制得的多孔碳/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热导率分别提高了100%和216%,达到了0.48 W·m?1·K?1和0.76 W·m?1·K?1。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松木和竹木为原料制得的复合相变材料的芯材负载量,相变焓值,热导率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生物质结构对复合相变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黄铜管材内壁碳膜中碳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铜管是冷凝器管材,加工过程中残留有润滑脂,形成碳膜。它对冷凝器有明显的腐蚀作用,是破坏冷凝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碳膜分布不均匀时,迅速产生腐蚀点穿透管壁。为消除冷凝器管内的碳膜问题,要求对碳膜的含碳量进行精确测定。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中试室曹万琮采用管炉燃烧(850℃)电导法测定,经各种管材碳膜的测定数据证明,测试结果可信。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15%,满足了冷凝器管材生产工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