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推广及提升油气生产物联网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力度,实现"数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三步走战略目标,大庆油田开展了基于A11系统的油气生产物联网深化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大庆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的建设思路是进行地面系统优化调整,固化数字化建设的实施对象;实施管理模式转型再造,确定数字化建设的数据流和控制流;建成数据采集与监控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采用"井站一体、电子巡护、远程监控、智能管理"的开发管理模式,以及"区域巡检、无人值守"的井、间建设模式。大庆油田通过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实现了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生产预警、生产分析与生产过程管理等功能,实现了生产数据共享以及相关系统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2.
海洋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海上采油平台不断增多,海底油气混输管线交错复杂。通导海图系统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雷达监控系统巧妙地结合起来,可对特定海域的所有过往船舶进行实时监控,对海底油气混输管线区域进行重点监控。通导海图系统在海上油田应用效果良好,有效地保护了海底油气混输管线,为平台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输油气管道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油气站场数量成倍增长。由于油气站场内部生产设施种类繁多,影响因素复杂,危险性也较为突出,因此油气站场的管理和安全问题逐渐成为行业内部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所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我国油气站场的监控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直观、生动、形象的三维可视化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由基于Lab VIEW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子系统和基于GENESIS64的三维可视化站场管理子系统融合在一起,通过SQL Server数据库交换信息,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SCADA系统。市场调查分析表明,油气站场三维可视化在线监控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危险源普查工作是国家科委批准的“八五”攻关课题。结合海洋油气生产开发特点在普查的基础上搞好危险作业的监控和防范,可提高海上一线单位和陆地油气处理终端安全生产的整体防范及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危险源普查工作是国家科委批准的“八五”攻关课题。结合海洋油气生产开发特点在普查的基础上搞好危险作业的监控和防范,可提高海上一线单位和陆地油气处理终端安全生产的整体防范能力及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孙笛 《石油知识》2023,(5):40-41
<正>目前,国内油田都在积极推行可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坚持以用促建、经济可靠的理念,提升油气生产管控能力和决策水平,推动生产管理方式变革,促进扁平化管理,提高人均劳动效率。油田采油厂生产区域人口密集、综合治理难度大、安全环保要求高。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油气生产实际,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形成SCADA系统平台。平台集合了采集监控系统、图表分析功能,并整合了电、气和水计量,为采油、注水、集输、天然气等各专业生产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生产预警等功能,促进油气业务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7.
针对油田生产油气处理环节,利用处理站DCS监控数据,结合油气处理经验与理论建立专家知识库,采用实时数据库,建立油气处理实时数据分析诊断预警系统。该系统采用B/S结构,以交互式预警方式展示,对参数、设备和流程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的分析与报警,应用推理方法和统计技术,实现了实时预警以及对油气处理生产过程的全方位掌控。应用证明,该系统对油田油气处理站安全,油气处理经验共享,油气处理工艺参数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事故预防、处理的响应速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是中国石油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A11)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应用检测和控制技术,实现油气田生产过程各类参数自动采集、自动检测(监测)和远程监视控制。根据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确定建设模式,提出系统的功能、设置和应用范围,分别介绍井场及站场(厂)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建设内容。目前,A11示范工程已在6家油气田完成了上线验收,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使得油气田现场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促进了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对油气田深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安全、环境风险,有必要对应油气管道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按照资产分类和风险分级管理的总体原则,研究建立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目录,以实现油气管道各阶段风险的动态管理和监控。为此,以管道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及相关生产作业活动、场所(区域)的划分为基础,提出了管道设计、施工、运行和停用报废等各阶段风险管理目录的框架,构建了安全、环境风险分级矩阵,按照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监控、更新的总体管理流程,建立风险登记册以实施日常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动态管理和监控,并综合考虑资产分类和风险等级,提出了风险分类分级管理的方案构想。同时指出,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各种风险识别和评价方法的适应性,准确识别和评价油气管道生命周期内的各类风险,建立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目录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使各类风险得以有序地控制,有效跟踪监控风险,从而实现长输油气管道的风险受控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油气管道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油气生产物联网(A11)系统通过对油气生产现场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处理分析,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哈得作业区物联网系统分为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以及生产现场监控与管理子系统三部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可指导设备运行及维护,智能分析单井的运行状况,降低油田用工需求和员工劳动强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油气集输是石油开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油田生产中占领着主导作用。仿真系统以水的集输模拟油气集输,实现中转油罐给用户供油的手动/自动控制和监控,在仪表盘上可显示重要的检测数据、启停按钮、报警器、状态指示灯等;PLC控制器实现温度、压力、流量的采集,实现对系统的补油、流量等进行自动控制;监控界面具备监控状态、参数设置、报警、PID控制参数设置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涠州岛终端处理厂于1998年8月一次投产成功。该厂是一座大型的综合性油气集中处理厂,主要对涠西南油田群生产的原油、天然气、伴生气以及伴生水等进行处理,再将油气产品储存和外运。它主要由工艺过程监控系统(DCS)、应急关断系统(ESD)、火/气探测系统(F&G)组成,其特点是覆盖面大,监控范围包括整个涠西南油田的海上平台。台风期间,平台上的人员全部撤离,在终端厂中控室监控海上平台的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振动传感器的油气输送管道监控报警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叙述了油气输送管道监控报警系统的原理。该系统利用振动传感器采集油气管道的振动信号,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将异常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出来,传榆给监控终端,可以快速有效地发现油气管道出现的异常现象,起到监控报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油气田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的分析,指出了油气田生产企业电气监控和生产过程自动化设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提出了在油气田、油气管道等工程设计中,发挥生产过程自控系统和电气监控系统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对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和相互配合的问题,指出了系统集成的具体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油气生产过程及资源耗费的复杂,使会计核算工作量成倍增加.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整合企业资源,大庆油田启用了ERP系统.借助ERP技术平台,会计监督、控制的范围从局部控制扩展到油气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物资采购、仓储、发料、油气生产及油气销售等;控制对象延伸到企业每一个生产部门和每一项资产、设备,真正实现了在线监控;在每一项成本费用发生时,ERP系统就能直接确认到单项资产,甚至具体到每个人上,控制形态则真正实现了从事后控制到事中控制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庄稠油油田集油站控制系统技改工程站内监控系统的改造,研制了基于IPC+智能仪表的稠油集油站监控系统.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时自动监测、控制集输处理过程的工艺参数,能保证油气集输生产的安全进行,优化现场操作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在稠油油田具有典型的应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油气管线的安全运行对我国油气管网战略至关重要。在新疆、长庆、成渝等通讯相对落后的富气区,很难做到对管道阀室的实时监控以保证管道运输安全。基于北斗卫星通讯技术的油气管线监控系统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18.
钟市采油管理区依托物联网以及自动化技术开展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通过油气生产现场视频监控、生产动态实时感知、生产工艺自动控制等信息化提升,推动传统工艺技术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钟市油区生产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提升油田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对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滨七接转站和滨二接转站采用油气密闭处理的工艺技术改造,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工控软件构成优化运行监控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效节能,提高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油田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智能化、系统化的自动化仪表在油田生产、开发中应用越来越普遍。自动化仪表实现对井组、联合站、中转站等油气生产基本单元的过程控制及数据采集,为远程监控、实时决策、远程指挥打下基础,大大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