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吐哈油田玉1块埋藏深,原油粘度高,原油含蜡、胶质沥青高,储层胶结疏松,水敏性强,油层距水层近,无明显隔层的特点,开展了稠油油藏压裂增产探索性试验,在玉1块进行现场试验取得成功。该井压裂成功改善了玉1块油田开发效果,为玉1块深层低渗稠油得到动用提供了经济有效的开发手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开发井存在的油井近井地带堵塞机理分析,研究论证了压裂充填工艺技术在稠油油藏解堵增渗的可行性,并结合油藏条件对压裂充填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现场应用表明:压裂充填工艺增产效果突出,具有改善油井渗流能力、提高原油产量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稠油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达1300多万吨。但目前多数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已进入中后期,产量递减加剧,年自然递减率达37.5%,采收率仅为15%-20%。将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有效地应用到稠油开采的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适应稠油井的高能气体压裂方法,包括设计延时装药结构及重复压裂法,与酸化、稠油增产剂、水力压裂等措施结合处理油层的方法。经在几个油田的应用证明,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延时装药结构,深受现场欢迎,为稠油井的开发与增产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热化学解堵综合增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报道了题示油井增产技术的原理、所用化学剂性能、现场施工工艺及效果。该技术将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HEGF)和热化学技术(TCT)融合为一体。固体推进剂放置于射孔段,TCT药剂注入地层并充满射孔段,点火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氯化氢气体在地层造缝,低频高压水振荡波清洗近井地带和射孔,氯化氢溶于TCT药剂引发药剂反应生热、发气(主要为氮气),清洗有机无机堵塞物。所用固体推进剂型号为P-1,其产氯化氢量高达0.3 g/g。TCT药剂含降粘剂,有适用于10~50℃到10~80℃井温、生热发气量递增的5个型号即H-1~H-5。辽河稠油与H-1作用后,25~55℃粘度降低96%以上。P-1 H-1体系点火后的压力发展曲线反映氯化氢产生、溶解及氮气产生过程。辽河曙光油田8口深部有机物堵塞井、2口钻井液污染井、1口注水井改采油井实施HEGE/TCT综合处理,除1口井固体推进剂用量不足、施工无效外,其余10口井的产液量和产油量均大幅度上升,有效期至少超过45天。图1表4参3。  相似文献   

5.
底水油藏是我局勘探开发区域内的一个主要油藏类型。主力产油层位有Y8、Y9、Y10和长2等,油层物性较好、压力系数偏低,所以钻井、完井过程中的伤害比较严重,影响了油进产能和开发效果,以往底水油藏投产或增产措施主要有:深穿透负压射孔、挤活性水解堵、小型水力压裂酸化等。这些工艺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底水油藏的投产和增产问题,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油田开发的要求,开展了高能气体压裂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措施中一氧化碳气体生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低渗透油藏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措施过程中一氧化碳气体生成机制进行的综合研究表明,高能气体压裂配方及高能气体压裂中产生的高温气体与伴生气或原油发生二次化学反应是产生一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氧化碳井筒流动及井口扩散模型,给出了中毒防治措施。此项研究为低渗透油藏增产措施中一氧化碳气体的生成机理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同类油藏高能气体压裂增产安全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液体火药储层压裂集成技术、低渗油层层内深度爆炸集成技术、复合射孔及多脉冲压裂集成技术,这几项页岩气高能气体压裂增产集成技术,分析了我国页岩气储层特点与美国的差异并提出我国页岩气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努力提高我国页岩气产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考虑迂曲度的幂律流体流变特性方程,推导出了稠油储层污染前后直井的产能预测模型,以及污染井压裂前后的产能预测模型和相应的采液指数比,提出了稠油油藏压裂裂缝导流能力的新模型,分析了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结果对比表明:幂率指数越小,非牛顿性越强,流动越困难,其产能比越小,导流能力也越小;迂曲度对于油井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迂曲度越大,产能越小;流体的性质对压裂前后的产能有很大的影响,非牛顿性越强,产能越小,压裂后增产的倍数越小。  相似文献   

9.
对稠油油藏压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工方法和技术上,产能预测仍然使用达西流模型。笔者基于稠油的非牛顿特性,考虑流体的启动压力梯度,推导出了稠油储层污染前后的垂直井产能预测模型,以及污染井压裂前后的产能模型。分析了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参数对产能模型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非牛顿性越强,影响就越明显。计算表明,无论是稠油油藏还是普通油藏,压裂增产是很明显的,但经验公式增产更明显,这说明了对稠油油藏非牛顿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稠油油藏污染井压裂增产模型为稠油油藏的污染井压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丛文 《试采技术》2006,27(3):58
高能气体压裂是一项用于油气层改造的新兴压裂技术,亦称爆燃压裂、可控脉冲压裂或多缝压裂。它利用特定的火药或推进剂在油气井的生产层段进行可控燃烧,迅速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燃气,对井壁及地层形成脉冲加载来压裂油气层,可以形成自井眼呈放射状展开的多条径向裂缝,有效地穿透在钻井、完井过程中形成的污染带,清除油气层堵塞物,并尽可能沟通地层中的天然裂缝,从而改善地层的渗透性,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能气体压裂(以下简称HEGF)是国内油田增产增注的一项新颖的逐步成熟的工艺技术措施。本文根据材料力学和渗流力学基础理论阐述了HEGF造缝及增产原理,较详细地介绍了俄罗斯HEGF工艺和裂缝几何尺寸计算方法,并对国内外工艺技术进行了比较,指出液体火药ГОС的应用可极大地提高HEGF措施效果,简单介绍了HEGF现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玉1块深层稠油油藏压裂增产技术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玉1块稠油油藏的特征,分析了压裂增产措施的技术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玉1井压裂后增产效果明显,产量由压前3.5t/d提高到10t/d,说明采取压裂增产措施能改善玉1块油田开发效果,也为玉1块深层低渗稠油的开采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能气体压裂是一项新兴的增产技术,它涉及力学、化学及石油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本文仅从应用研究方面,阐述该技术的室内外试验及现场试验。室内外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围压及加载速率下,高能气体压裂可产生2~5条径向裂缝,形成的多缝体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轴试验结果认为高能气体压裂在井中造成的压力高于水力压裂所产生的压力,并有可能超过了岩石的弹性极限,使得卸载时产生永久变形,在地层中产生一定缝宽的残留缝,虽无支撑裂缝也不闭合;现场对工艺的可行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高能气体压裂的增产增注机理,叙述了固体火药和液体火药的配方及改进过程。对引进的固体火药及改进后的配方、液体火药及改进后的配方的现场应用情况分别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到目前为止,中原油田已累计施工油井28口,成功率100%,有效率82.1%。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增产原油10205t,创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6.
17.
据悉 ,浅油层油井实施高能气体压裂施工时 ,传统的作法是油井不坐井口 ,往往导致井内油管向上跳起 ,影响施工质量 ,倘若高能气体压裂后的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井喷油气 ,不仅污染井场周围的环境 ,尤其是不利于防火 ,也给随后的坐井口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和风险 ,不符合HSE管理体系的要求 ,阻碍开拓试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 ,也不利于高能气体压裂与相关的增产措施实施。长庆井下试油压裂研究所与甘肃省化工研究院共同开发研制出双级高能气体压裂工艺技术 ,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高能气体压裂弹药量与弹体组合上的最佳施工参数 ,突破了高能气体压裂施工…  相似文献   

18.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是一项压裂技术,通过控制其上升速度使作用力超过岩层的破裂应力,在井筒周围的岩层形成多条自呈放射状的径向裂缝,清除油气层污染及堵塞物,有效降低表皮系数,达到油气井增产的目的,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水力压裂、高能气体压裂与爆炸压裂技术的不同;详细介绍了高能气体压裂增产增注机理,高能气体在压裂过程中的机械作用、脉冲冲击波作用、热效应和化学作用以及高能气体压裂技术的施工工艺。并对辽河油田进行的70口高能气体压裂暗增注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高能气体压裂适用于中、高渗透污染油藏,比较适用于中低渗透裂缝较发育的灰岩、砂岩油藏,而对于花岗岩等致密、坚硬型油藏或泥质过多的油藏不太适用。  相似文献   

20.
深井高能气体压裂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能气体压裂是一项新兴的增产技术,它涉及力学、火炸药及石油工程等很多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本文仅从应用研究方面,阐述该技术的室内外试验,中深井现场试验及越深井试验。室内外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围压及加载速率下,高能气体压裂可产生3~5条径向裂缝,形成的多缝体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轴试验结果认为高能气体压裂在井中造成的压力高于水力压裂所产生的压力,并有可能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使得卸载时产生永久变形,在地层中产生一定缝宽的残留缝,虽无支撑裂缝也不闭合;现场试验对工艺的可行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验证,表明工艺成功,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