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分析比较SBS和PE以不同比例改性沥青的优劣的基础上,讨论了SBS接枝改性后对改性沥青相容稳定性等的影响,确定了SBS复合改性沥青母料的配方。  相似文献   

2.
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生产工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宗辉 《石油沥青》2008,22(1):39-44
通过两种橡胶沥青生产工艺及性能特征的比照,引出一种具有更高路用性能的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并从两方面对其优异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对其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中的几个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马洪波  张晓雷  曾伟  王辉 《石油沥青》2021,(2):46-49,54
对比不同种类的橡胶沥青性能和生产工艺差距,引出了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的产生、优势及应用,对比了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两种生产工艺的特点,重点对影响工业生产的温度、时间、安全等方面因素进行讨论分析.介绍了工业生产的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橡胶/SBS复合改性沥青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道路材料,兼具节能环...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配比的SBS加EVA复合改性沥青进行了性能优化试验,结果表明EVA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井得出了SBS加EVA两种配比的较佳含量:3%SBS+3%EVA、4%SBS+2%EVA;在此试验基础上研究了稳定剂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剂的加入可进一步的提高改性沥青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湖沥青在改性沥青中的应用,以湖沥青和软化剂制备调和沥青,研究了调和沥青掺量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软化剂添加量(质量分数)为40%时,所制备的调和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25℃)和延度(15℃)满足70A基质沥青性能指标;调和沥青的加入,能够促进SBS在沥青中的溶胀和发育,提高了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但对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存在不利影响。当调和沥青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15%时,所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能够满足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杜妮  程健 《石油沥青》2014,(1):15-20
天然沥青具有高含量的沥青质和胶质,将其掺入石油沥青中能够改善基质沥青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使改性沥青混合料获得良好的路用性能。对天然沥青复合SBS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天然沥青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呈上升趋势,黏度逐渐增大,而针入度随着天然沥青掺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天然沥青掺量为5%时,经过适当的调合,可以生产出常规性能指标基本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聚合物改性沥青I-D规格产品。  相似文献   

7.
SBS改性沥青工业化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军文 《石油沥青》2003,17(4):47-50
介绍了SBS改性沥青工业化生产过程。从原料、化学稳定剂、工艺操作条件等方面对改性沥青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8.
以SK AH-70为基质沥青,外掺废胶粉和SBS,采用高速剪切法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沥胶比、糠醛抽出油掺量和稳定剂掺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条件为:沥胶比为3,糠醛抽出油加入量4%,稳定剂加入量3‰。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软化点为61.0℃,5℃延度为30.0 cm,弹性恢复为85%。废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明显优于胶粉改性沥青,而稍低于SBS改性沥青,但是其成本低廉、易于施工,并且性能达到SBS改性沥青的相关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SBS结构及性能、沥青组分及其结构特点、SBS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的研究沿革,总结了防水行业中SBS用于改性沥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扮体SBS改性沥青和粒状SBS改性沥青性能对比,说明粉体SBS的出现,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SBS改性沥青新型稳定剂的工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0.1Mt/a沥青装置上对新型稳定剂A,B和C进行了工业试验,与装置原来使用的稳定剂RAS-2进行对比,从理论和生产实际的角度,考察了在工业生产中稳定剂和工艺条件对改性沥青质量的影响,找到了较佳的工艺条件。从考察结果看,A及B两种稳定剂生产的沥青其热储存稳定性好,同时稳定剂的用量较少,有进一步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PolyMirae公司开发出目标针对在高透明和高流动应用领域中客户需求不断增长的两种新型PP树脂。这家由LyondellBasell公司和Daelim公司组成的合资企业称,其Clyrell RC5003和Moplen RP5007有可能替代传统的聚合物。由于其高透明度,这些牌号有可能替代像器具和家用器皿等应用中的聚碳酸酯、聚酯(PET)以及苯乙烯一丙烯腈树脂。  相似文献   

13.
正据"CW,2020-03-24"报道,巴斯夫公司采用多框架拓扑(MFT)技术,开发出用于提高炼厂丁烯收率的新型催化裂化(FCC)催化剂(商品名为Fourtune)。该技术经优化后,在保持催化剂活性的同时,可以提高丁烯选择性。试验表明,该催化剂能够通过丁烯选择性、高转化率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一定的焦炭选择性和高馏分油收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炼油厂的盈利能力。MFT技术利用多个协同工作的框架拓扑,调整催化剂选择性,从而提高其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韩冬  王翠红 《石油沥青》2012,26(1):44-48
考察了乳化剂、稳定剂、均质器转速及乳化温度等对乳化改性沥青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SBS改性沥青制备乳化改性沥青的方法,在优选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符合交通部JTGF40-2004要求的乳化改性沥青试样。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化茂名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发了采用物理分散加化学改性相结合的聚合物SBS改性沥青技术,生产的SBS改性沥青产品质量稳定,具有良好的高温储存稳定性,完全符合交通部JTJ036-98质量技术指标的要求,与国外同类同规格产品质量相当,部分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同规格产品质量。工业生产中筛选的沙特中质原油、沙特重质原油和阿曼原油或这三种原油的混合油生产的2号AH-70沥青作为基质沥青可生产出合格的SBS改性沥青,通过调整工艺技术条件和工艺配方成功开发生产出I-B,I-C,I-D级的聚合物SBS改性沥青产品。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西北地区道路路面高低温及耐老化性能,考察不同基质沥青种类、SBS和SBR种类、芳烃油和稳定剂用量对SBR/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B公司沥青、LG411SSBS、显元SBR,LG411SSBS添加量为2.0%,显元SBR添加量为2.0%,稳定剂添加量为0.025%时,制备得到的SBR类改性沥青各项指标优异,软化点高、低温延度大、粘附性及韧性指标优异,并通过调节芳烃油用量可直接改变Ⅱ系列改性沥青牌号。  相似文献   

17.
采用弹性胶泥与SBS对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分析了弹性胶泥掺量对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耐老化性能和热储存稳定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红外光谱和光学显微观测进行热储存稳定性能的精细分析。结果表明,弹性胶泥增加能显著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和耐老化性能,但用量超过12%时不利于热储存稳定性能的提高。优化结果表明,9%弹性胶泥+3%SBS改性沥青比单一4.5%SBS改性沥青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王家旻  向丽  袁军  程健 《石油沥青》2011,25(1):36-40
以韩国进口SK-70号为基质沥青,废胶粉和SBS为改性剂,糠醛抽出油和基质沥青为溶胀剂,制备废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中。溶胀工艺对改性沥青性质的影响尤为关键。通过正交试验,讨论溶胀工艺中溶胀温度、溶胀时间、溶胶比和软组份(糠醛抽出油)掺量对改性沥青性质的影响。基于沥青常规指标试验,利用针入度比值法(用于客观评价同批次不同配比的试样性质差异及沥青性质变化趋势),分析改性沥青性质变化趋势以及溶胀工艺中各因素对改性沥青性质的影响程度。并得出最佳溶胀工艺条件:溶胀温度150℃;溶胀时间1h,溶胶比4,软组份添加量4%。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改性沥青性能符合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标准(SBS)的I—C级。  相似文献   

19.
利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与蒙脱土(MMT)及其共混物分别对沥青进行了直接复合改性和共混物复合改性,测试了改性剂用量不同的SBS改性沥青、MMT改性沥青以及SBS与MMT质量比(m(SBS)/m(MMT))不同的共混物复合改性沥青的物理机械性能,同时还对不同m(SBS)/m(MMT)的SBS/MMT共混物复合改性沥青及SBS/MMT直接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储存稳定性和相形态作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BS/MMT共混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整体最优。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30#、50#低标号沥青作为基质沥青,采用SBS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SBS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SBS掺量为0-6%时,随着SBS掺量的增加,30#与50#改性沥青的针入度逐渐降低,软化点逐渐升高,即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提高,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以及高温延度得到明显改善;但SBS对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