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彰显有关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整体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和鞭策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投入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尚全 《人民长江》2009,40(11):87-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而长江三峡库区,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族群、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前景堪忧。着重分析了长江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其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就其保护和传承措施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强国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传统农业水利开发形式多样,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体现了江河湖泊与江西省地方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地方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西省传统农业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在国家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引领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农业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力度,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记忆,推动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发展流域生态水利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2013癸巳蛇年春节假期刚过,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于2月21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 此次论坛以"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主题,围绕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体系中的春节、新媒体时代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导向、城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传统节日假日设定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弘扬等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立文 《中华文化画报》2012,(5):19-25,18
4月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论坛"在北京东交民巷饭店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以海之姿态,广纳文化遗存之百川,将物件、技艺及其意义汇流于此,是一处空间,亦是一种概念.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博物馆,是传承,是创新,更是教育,通过博物馆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展览,文化多样性得以活态呈现和发声,并使炎黄子孙族群的个体与集体性被重新定位.在空间与概念的交织下,文化创新、历史传统与教育学习,使过去处于静态历史呈现的博物馆,重新思考族群建构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并反思作为文化场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从"不绝如缕"走向"亘古绵延".故此,北京民俗博物馆以这种理念为指导,陆续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药香"之药香为主题的"药香展"作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展览,充分体现了非遗保护与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早饭后退房,去BMW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象山县(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捐赠仪式现场。又是舞龙。中国人舞龙舞狮,全世界无人不知大概也无人能比,似乎只要是关于传统的聚会中总少不了舞龙舞狮的表演。以此,屡见不鲜也就熟视无睹如我,凡见舞龙舞狮总是不屑一顾,抱着隐忍的态度等它结束。  相似文献   

9.
魏理  蔡明祥  彭友琴  刘巍 《人民长江》2016,47(15):114-117
以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库区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式主要是以文化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等相关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库区生态环境、经济等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以三峡工程移民文化遗产保护与库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例展开了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了三峡库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及新三峡文化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利用、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总结了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六大保障要素,即法制保障、管理规范、资金到位、人才培养、合理开发、社区和谐等。研究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在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于促进库区文化凝聚力的构建,保证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对于三峡水库安全运营及库区移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在孕育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世代相传。其中,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剧等都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扬州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扬州古城  相似文献   

11.
正城镇化建设,让我们奔忙向前,蓦然回首,故乡却已面目全非。缺乏保护、盲目建设、拆古建新、过度商业开发,使传统村落的消失令人触目惊心。伴随着村落消失的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令人痛惜。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那天,葛凤麟站在的颁奖台上,作为“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的传承人接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奖项这一殊荣,心中满是欢乐.此前,葛凤麟曾荣获第七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四批北京市名老中医、“首都健康卫士”等十几项荣誉,而他心目中最看重的还是“薪传奖”——为表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3.
深入民间,从事田野调查的目的不只是为客观记录现象,或印证理论,最终目的应该是去发现民间智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火如荼的今天,政府和学者总是急于统一的制定政策和保护措施,我想,惟有那些产生于本土的、由文化主体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在解决地方文化传承与再生的矛盾问题时才最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三月的北京,春风和煦,阳光明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又一次相聚北京,出席亚太中心管理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亚太中心管委会主席王文章出席并主持会议,与出席会议的亚太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亚太中心咨询委员会代表以及文化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日本亚太中心和韩国亚太中心等机构负责人等专家学者回顾一年来亚太中心工作的喜人进步,共同展望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冯秋生  沈灿  付征 《人民长江》2013,44(2):89-91
文物古迹保护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建设方文物保护职责分工、保护范围确定、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及文物古迹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顺利推进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文物保护规划的主要流程。其观点对于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宜昌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特色文化遗存。目前,宜昌已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项、省级52项、市级154项、县(市、区)级4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10人、市级543人、县(市、区)级205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省级2个、市级28个。如果将宜昌视作为电脑桌面上的一个文件,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打开宜昌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潘杰 《江苏水利》2007,(10):45-48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人工开凿的最古老、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至今仍熠熠生辉,散发着她独有的魅力,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侗族木构建筑既有传统风格,又有自身独特性,其主要采用手工的方式,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越来越大,如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等传统技艺,正濒临消亡的危险。为此,加强对此种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不仅关系着自身,还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研究,简要分析传承特点、传承机制进  相似文献   

19.
水利文化遗产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结合北京市对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提出水利工作者应增强水利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介入保护与管理,以及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融入水文化内涵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澄泥砚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品之一,至今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与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黄河澄泥砚最早出现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地区,其具有极为浓郁的河南地区特色,在2007年正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黄河澄泥砚具有极为丰富的造型结构艺术性,凝聚了漫长历史发展过程的艺术精华,值得人们去学习研究和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