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瓷都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的诗句"昌南自昔号瓷都",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诗赞景德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都让我们感受到瓷都景德镇立于中华,美名扬于海外。景德镇这块风水宝地,为从事陶瓷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  相似文献   

2.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美丽……”当周杰伦用他那低哑的嗓音,演绎着那首已被广为传唱的《青花瓷》。如青花般的靓丽与飘逸,景德镇带着瓷都千年的历史烟雨,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3.
1939年7月,一个孱弱的男婴呱呱坠地,出生在赣南吉安县坝头乡漯溪村——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壤,57年后他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就是刘远长.名字是祖父所取,字传源,意思是传承宗嗣,源远流长.刘家从曾祖父时代即务农,虽是农民,但曾祖父好读书、有天赋,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还考取了师范.虽然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但刘远长幼年的学习道路并不平坦,才出生几个月就失去了父亲,家里剩下老弱孤寡,祖父要幼年的刘远长种田、割稻子、拣豆等,他只能边干活一边读书,从小吃尽了苦头,但也锻炼出吃苦耐劳的意志.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景德镇历史上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之世界瓷都。我常说,景德镇是景德镇的,景德镇是中国的,景德镇是世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景德镇就不仅仅是景德镇人民创造的,同样,它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圣城,也有着世界其他国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学"是近年由作者创立的,有着独特的内涵、构成体系以及研究范畴。"景德镇学"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并逐步成为一门"显学"。"景德镇学"的深入、全面研究,将对挖掘和提炼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振兴千年瓷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陶瓷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制瓷工艺和习俗文化。同时,由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历史的机缘给了景德镇腾飞的机会,明清时期,御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景德镇世界瓷都的地位,制瓷工艺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由此积淀而成的深厚陶瓷文化成为中国陶瓷文化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概述了景德镇的民窑、官窑(御窑)的发展历史,对其制瓷工艺和习俗文化进行了较为详述的论述,并以此解读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王卫平所创作的两组大型屏风——《民窑风情》和《御窑图像》。  相似文献   

7.
和很多景德镇人一样,冯林华出生地距御窑区百米,打小就在陶瓷氛围中厮混瓷业所涉及的各种工具、材料、现场及工种,构成他成长的基本背景,如此气场,是景德镇大师群体性涌现的因缘,而少时冯林华在这样的气场出没,实在是一种让寻常人咬指艳羡的先决性福报.  相似文献   

8.
我看苏法融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她虽不是瓷器的发源地,但她却以“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雄姿,为世人所敬仰,千年窑火不灭;她虽“水土宜陶”,但胸怀博大,从不设防,以她“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开放、博大胸襟,使其成为“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的圣地.1000多年来,景德镇诞生了无数的陶瓷艺术精品,史籍称其“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流芳百世,远播世界,为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景德镇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使之成为世人心神向往的圣地.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也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点,争也罢,不争也罢;评也罢,不评也罢,如长江黄河的雄姿,如长城泰山的伟岸,静默无言,不需任何世俗的夸奖或评头论足,与长江无可争辩地自是长江、黄河自是黄河长城自是长城、泰山自是泰山样,瓷都自是瓷都. 这一点,文献记载的"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久远的历史会告知你;"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声雷"的粉碎瓷石的水碓会告知你;那"陶舍依岸重重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昌江两岸旧影同样会告知你.自然,还有世界各大博物馆,各文物、艺术品拍卖机构,同样会告知你:景德镇——瓷都.  相似文献   

10.
刘远长是当代景德镇最具代表的瓷雕名家,这一点恐怕谁都不会否认.在瓷都景德镇,青花、粉彩、古彩、颜色釉与瓷雕号称五大名瓷,享誉海内外.每一种名瓷,在当下都有其代表人物,如青花之秦锡麟,粉彩之王锡良,古彩之戴荣华,颜色釉之邓希平,瓷雕当属如刘远长、张育贤、周国桢等,都是每一种派类中闻名遐迩的著名陶瓷艺术家.当然,每一种艺术种类,都走过了其久远的历史,在这五类名瓷中,若论历史之久远,恐还是瓷雕.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欢聚。非洲和阿拉伯的陶艺家们不远万里,怀着激动和虔诚,以朝圣者的心情来到了他们仰慕已久的世界瓷都景德镇,与中国陶艺家一道,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与阿拉伯国家陶瓷艺术与景德镇学交流活动,开启了中华陶瓷艺术寻根之旅。"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制瓷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下艺术界的浮躁,是众人皆知的现实,鲜有一生坚守,耐得寂寞,对艺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你东西南北风"的坚定与执着,往往唯名而作,唯利而为。故此,鲜有真正成为时代精品、历史经典的作品问世。所谓的收藏,也往往是出于投资的动机,鲜有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国之重器秘藏于世,流传于世。因此,这个时代也真正缺少徐悲鸿、齐白石那样的艺术大家。其实,钱老先生的"大师之问"不仅仅是指科技界,时代在呼唤,徐悲鸿、齐白石那样的艺术大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在期待时代精品、历  相似文献   

13.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瓷器的故乡在中国,英语"china"大写就是"中国",小写就是瓷器,中国因瓷而得名.中国的陶瓷艺术荟萃在景德镇,郭沫若先生1965年来景德镇时,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据文史记载,景德镇治陶始于汉世,南北朝时的陈朝就生产了宫廷用的陶瓷,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当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尤其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引导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而被世界称为"瓷都";明代御窑厂的设立,因专为皇家烧造瓷器,进一步巩固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万古长流的昌江,千年不断的窑火,为景德镇留下了丰富的陶瓷历史遗迹、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都风情、灿烂的陶瓷文化,以致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让世人所称羡和敬仰.  相似文献   

14.
刘超鸿是一个朴实、超然的艺术家,其一生几乎都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这所艺术氛围浓郁的大学里度过。无论是求学还是任教,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坚持与陶瓷艺术打交道。从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乡村少年,到蜚声海内外的老教授,  相似文献   

15.
北宋黄庭坚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成为传颂千古的佳句,也使得快阁所在地的江西泰和县平添了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人杰地灵的泰和县,山明水秀,历史上名人辈出,曾是十八位开国将军的诞生地,而我也正生于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以下简称《辑刊》)是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编纂的一套图书,共计三十辑,现由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和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推出,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相似文献   

17.
秦锡麟先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享誉世界的著名的陶瓷艺术家、陶瓷文化学者和陶瓷教育家,他为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文化的传播和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卓越贡献,受人爱戴.在他诞生七十寿辰和从艺五十周年之际,仅作此文以纪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瓷器发明创造于民间,但其辉煌却成就于明清御窑.御窑的兴盛,原因很多,但历朝历代的督陶官选派当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应了这么一句话:事业成败,在于得人与否.中国瓷之盛世,众所周知,在康、雍、乾三朝.究其原因,莫不与这三朝的督陶官有很大关系,年希尧、臧应选,郎廷极、唐英等,都是史之昭昭的督陶官,而尤以雍正,乾隆两朝的督陶官的唐英为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整理了我国1911年以前的陶瓷文献资料,它的出版对于我国古代陶瓷文献的挖掘和传承意义重大.该书从编纂到出版,前后历时五年,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文献来源匮乏、普查人员严重缺乏、编纂经费不足等问题尤甚,但最终在编纂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广大师生的无私奉献下,最终解决了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使《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最终付梓出版.  相似文献   

20.
景德镇是有着千年制瓷历史和传统的"瓷都",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陶艺的中心。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千年的制瓷历史,至今仍延续不断,制瓷手工业分工细致,运转有序;制瓷工艺技术传统成为景德镇文化和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