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麦面筋蛋白琥珀酰化修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琥珀酸酐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改性修饰,系统研究了底物浓度、改性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程度、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等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优化出小麦面筋蛋白琥珀酰化的最佳条件:琥珀酰化底物浓度10%,琥珀酸酐用量15%,反应温度45℃。应用红外光谱对最优条件下改性的面筋蛋白结构进行了表征。将琥珀酰化改性后的小麦面筋蛋白添加至小麦粉中,面团粘着性提高32%。  相似文献   

2.
琥珀酰化度大小对改性小麦面筋蛋白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琥珀酸酐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酰化改性,讨论了琥珀酰化度大小对面筋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影响,并对最佳改性条件下改性小麦面筋蛋白进行了在面条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琥珀酰化度为66.1%时改性效果最好,改性面筋蛋白的溶解度、乳化及乳化稳定性、起泡及起泡稳定性分别为5.09mg/ml,56.8%,56.4%,44.8%,25%;利用最佳改性条件下的琥珀酰化面筋蛋白生产面条,面条的综合性能均比未改性的面筋蛋白品质高。  相似文献   

3.
以蛋白质为配料的产品中,蛋白质功能性质往往比营养价值更重要,直接影响到米糠蛋白的应用前景。实验研究了经碱性蛋白酶改性后的米糠蛋白功能特性,并与其改性前进行了比较。测定了改性前后米糠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并确定浓度、温度等因素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米糠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及乳化性与改性前相比均有较大改善,分别提高了140.46%、117.38%、100.50%。米糠蛋白溶解性在pH4.0~6.0较低,在碱性条件下较高,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米糠蛋白乳化性、起泡性在碱性条件下较高,随温度的升高其起泡能力和乳化能力均增强。  相似文献   

4.
刘加艳 《中国油脂》2021,46(7):75-79
采用静高压联合碱性蛋白酶对米糠蛋白进行改性。考察静压力、保压时间对米糠蛋白溶解性的影响,优化静高压改性条件。以米糠蛋白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综合评分法优化了酶法改性工艺。结果表明,米糠蛋白最适改性条件为静压力200 MPa、保压时间15 min、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 500 U/g、pH 8、酶解温度50 ℃和酶解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米糠蛋白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别增加了57%、88%、182%、185%、43%。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乳化性,采用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酰化改性。系统研究了SPI质量分数、琥珀酸酐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建立以上3因素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出大豆分离蛋白琥珀酰化的适宜条件:SPI质量分数6.5%、反应温度49℃、琥珀酸酐添加量11.5%。该条件下制备的琥珀酰化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98倍和4.86倍。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米渣分离蛋白进行琥珀酰化改性以提高其功能特性,拓展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琥珀酰化米渣分离蛋白的改性条件,得到乳化性较好的产物。结果表明: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温度、pH对酰化反应均有显著影响。琥珀酰化改性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36.24℃,反应pH 8.57及琥珀酸酐添加量5.39%,在此条件下,琥珀酰化米渣分离蛋白的乳化性为5 551 m2/g,为未酰化米渣分离蛋白乳化性的2.64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琥珀酰化米渣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工艺条件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米糠蛋白的功能性质,同时避免米糠蛋白的结构破坏和苦味肽的大量产生,对米糠蛋白进行限制性酶解改性,对碱性蛋白酶限制作用下的米糠蛋白酶解物的功能性质进行研究。以米糠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为考察指标,分析不同水解度下米糠蛋白的功能性质。结果表明:米糠蛋白进行限制性酶解后功能性质有了很大提高,限制酶解下米糠蛋白的溶解性在DH 14,p H 10下达到98.48%,比原料蛋白在此p H下的溶解性提高了24.86%;起泡性在DH 8,p H 12下达到最大值175 m L,比原料蛋白在此p H下的起泡性提高了121.52%;起泡稳定性在DH 4,p H 2下达到最大值82.76%,比原料蛋白在此p H下的起泡稳定性提高了7.14%;乳化活性在DH 4,p H 12下达到最大值0.739,比原料蛋白在此p H下的乳化活性提高了9.32%;乳化稳定性DH 8,p H 8下达到最大值57.5%,比原料蛋白在此p H下的乳化稳定性提高了20.15%;米糠蛋白经过限制性酶解后功能性质较原料蛋白均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琥珀酰化改性因素对花生蛋白改性效果及结构性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分析花生蛋白质量浓度、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温度对改性花生蛋白酰化度与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优琥珀酰化改性条件。通过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氮溶解指数评价琥珀酰化改性花生蛋白的结构性质。结果表明:花生蛋白质量浓度、琥珀酸酐添加量是显著影响因素;最佳改性条件为花生蛋白质量浓度58.5 g/L、琥珀酸酐添加量为花生蛋白质量的19.55%、反应温度49℃,在最佳条件下改性花生蛋白酰化度与产率分别为(82.82±0.59)%和(76.89±0.74)%;引入琥珀酰基改变了花生蛋白的分子结构,使蛋白质分子由折叠趋向伸展,蛋白质聚集体尺寸减小;改性花生蛋白的溶解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超声-琥珀酰化复合改性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采用超声和琥珀酰化两种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底物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琥珀酸酐添加量和酰化反应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出超声-琥珀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适宜条件:超声功率569.36W、超声时间9.79min、酰化温度49.72℃。该条件下制得的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较,分别提高了3.05倍和4.65倍。  相似文献   

10.
以米糠蛋白为原料,采用转谷氨酰胺酶(TG)将其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蛋白质质量分数、改性时间及加酶量对改性的米糠蛋白凝胶硬度的影响,并比较改性前、后米糠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以及持油性等功能性质。结果表明,在蛋白质质量分数12.8%,改性时间3.2 h,加酶量19.7 U/g的条件下得到蛋白质最佳凝胶硬度,即93.58 g。经改性处理后蛋白质持水力增加162%,溶解度增加31.1%,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52.7%,25.4%,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别提高33.3%,7.2%,持油性提高114%。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发现改性的米糠蛋白呈类似海绵结构,其结构有较明显的改善,说明酶法改性米糠蛋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琥珀酸酐为酰化试剂,牦牛乳酪蛋白为原料,对其进行了酰化修饰.系统研究了多种因素对酰化程度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修饰工艺,研究了酪蛋白乳化性变化.结果显示,牦牛乳酪蛋白胶束琥珀酰化修饰最佳条件为琥珀酸酐与酪蛋白配比0.6∶1 (g/g),温度42℃,反应时间49min,pH8.8,酰化程度为86.01%.修饰后,牦牛乳酪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和乳化活性分别提高了161.64%和98.54%.酪蛋白酰胺化修饰反应条件温和,易调节,修饰程度高,修饰酪蛋白的乳化性显著改善.该研究可为牛乳酪蛋白的酰化改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马来酸酐用量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的酰化度增大,等电点降低;随着酰化度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构象松散,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趋向于暴露于水的状态,亲水性增强;经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发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显著提升,但泡沫稳定性有所下降。研究表明,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13.
中性蛋白酶酶解酰化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  张东杰 《食品科学》2011,32(13):234
利用中性蛋白酶对琥珀酰化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酶解改性,考察pH值、酶解温度和加酶量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中心组合试验确定最优酶解改性条件:pH值为6.82、酶解温度为48℃、加酶量为6627U/mL。酶解改性后琥珀酰化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均有较大提高,与改性前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溶解度、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分别提高了32.28、3.89、4.41、2.5、1.22倍。  相似文献   

14.
琥珀酰化小麦面筋蛋白应用于蛋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采用琥珀酰化小麦面筋蛋白应用于蛋糕生产。结果表明 ,小麦面筋蛋白经琥珀酰化改性后 ,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及乳化性等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酰化面筋蛋白应用于蛋糕生产的适宜添加量为 50 0g面粉中添加 6g ,即为面粉质量的 1 2 % ;添加适量的酰化面筋蛋白 ,加工方法得当就可以起到和专用蛋糕油几乎相同的品质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琥珀酰化和中性蛋白酶水解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复合改性,探讨了酰化剂用量、酰化温度、酶浓度及水解时间四个因素对改性面筋蛋白的功能特性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得到改善功能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酰化剂用量10%,酰化温度40℃,酶浓度0.6%,水解时间2h。最佳条件处理后的面筋蛋白溶解度为71.07%,乳化性为52.76,乳化稳定性为50.92%,起泡性为134mL,泡沫稳定性为32mL。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燕麦分离蛋白(OPI)的溶解性,采用琥珀酰化法对燕麦分离蛋白进行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温度、p H、酸酐添加量、蛋白浓度对OPI溶解性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发射光谱对其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出琥珀酰化改性燕麦分离蛋白的适宜条件:反应温度为50℃、p H为8.5、酸酐添加量为10%、蛋白浓度为4%,在此条件下溶解度为68.38%。荧光发射光谱检测得出,琥珀酰化后OPI的荧光强度增强,是由于改性后侧链结构展开,更多的亮氨酸暴露出来所引起。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配比米蛋白组分的样品为试材,比较各样品的功能性质变化,明确各蛋白组分对蛋白产品品质影响的差异,为今后进行分子设计和重组生产米蛋白产品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各蛋白样品的溶解性,乳化特性,起泡特性,持水性/持油性等功能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米糠浓缩蛋白的溶解性比大米浓缩蛋白高200%左右;米糠蛋白各功能性质显著优于大米蛋白,但大米蛋白的起泡稳定性比米糠蛋白提高近20%。米蛋白中的清蛋白提高产品的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降低起泡稳定性;醇溶蛋白提高产品的乳化特性;谷蛋白提高产品的起泡稳定性。蛋白产品的功能性质与蛋白组分的组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辅助木瓜蛋白酶改性技术提高米糠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首先米糠蛋白在超声功率密度5 W/m L、超声时间30 min、蛋白质量浓度4 g/100 m L条件下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酶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酶反应条件为酶添加量2. 5 g/100 m L、酶反应时间3 h、pH 7、酶反应温度50℃;改性后米糠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活性增强,乳化稳定性降低;改性后米糠蛋白二硫键、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减小,表面疏水性、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升高,表明超声辅助木瓜蛋白酶改性破坏了蛋白质空间结构,进而改善了米糠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  相似文献   

19.
米糠是一种优质的可再生资源、米糠蛋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详细论述了米糠的营养性质、稳定化处理和深度开发,以及米糠蛋白的研究现状、乳化性和乳化稳定、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溶解性等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亚硫酸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花生浓缩蛋白各项功能性质(溶解性、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吸水性、持油性和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亚硫酸钠的处理,花生浓缩蛋白各项功能性质显著改善;亚硫酸钠改性的最优条件为亚硫酸钠浓度0.75mmol/L,处理时间120min。亚硫酸钠处理能够有效改善花生浓缩蛋白的功能性质,是可行的花生浓缩蛋白改性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