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晓倩 《中国油脂》2022,47(2):16-22
采用不同温度、时间红外预热处理紫苏籽,探讨其对压榨紫苏籽油品质(包括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褐变程度、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红外预热处理制备的紫苏籽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均符合LS/T 3254—2017《紫苏籽油》要求,脂肪酸组成与未经红外预热处理的无显著差异,且180 ℃红外预热处理30 min能够显著提高紫苏籽油多酚和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氧化稳定性(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紫苏籽油褐变程度、多酚含量、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氧化稳定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180 ℃、30 min适宜作为紫苏籽红外预热处理条件,研究结果为紫苏籽油的制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山楂籽油的化学成分、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山楂籽油中角鲨烯、维生素E、总黄酮、总多酚含量,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山楂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GC-MS,初步确认了23种化学成分,其中亚油酸、油酸及其脂类、角鲨烯为主要成分。通过对山楂籽油的脂肪酸分析,鉴别出14种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89%);测定角鲨烯含量为(236. 64±13. 20) mg/kg,HPLC法分别测定4种亚型维生素E的含量,含量最高的为γ-生育酚,达到(51. 92±2. 53) mg/100 g,测定了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24. 59±11. 25)、(103. 33±5. 86) mg REs/100 g DW,这些物质均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了山楂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山楂籽油对DPPH和ABTS有很好的清除能力,清除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饲喂高脂饲料诱导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紫苏籽油与红花籽油等质量混合后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并与市售紫苏油软胶囊作比较。结果表明,紫苏籽油和红花籽油等质量混合后可以极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p0.01)以及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能极显著升高总胆固醇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例(HDL-C/TC)(p0.01),极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指数(AI)(p0.01);其与紫苏油软胶囊组比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不同配比降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不同配比的降血脂作用。将正常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红花籽油、紫苏籽油、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1. 18∶1、2. 59∶1、5. 42∶1组;将正常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0. 47∶1、2. 59∶1、4. 01∶1、5. 42∶1、8. 25∶1组;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组给予对应配比的油,灌胃量10 mL/kg。灌胃30 d后,小鼠取血,大鼠取血及肝脏,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小鼠TG、TC含量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2. 59∶1组、5. 42∶1组均显著降低,2. 59∶1组LDL-C含量显著降低,2. 59∶1组、5. 42∶1组HDL-C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血清TG、TC含量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0. 47∶1组、2. 59∶1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0. 47∶1组、2. 59∶1组LDL-C含量显著降低,2. 59∶1组HDL-C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肝脏TC含量红花籽油与紫苏籽油配比0. 4...  相似文献   

5.
张虹  张燕萍 《现代食品科技》2000,16(2):49-52,60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的方法,以十五碳烷酸为内标,对紫苏子油中的五种游离脂肪酸: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进行分析,研究紫苏子油中五种游离脂肪酸在储藏期间的变化.此分析方法无需进行甲基化,直接分析游离脂肪酸的变化.研究中对每种脂肪酸都作了方法学研究,脂肪酸的线性范围在147~922 ppm之内,12值≤0.9997.精密度≤2.43%(n=5).最后用此法测定了不同储藏期间的样品,结果显示随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的总量增加,但各脂肪酸的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6.
庞晓慧 《中国油脂》2021,46(1):32-37
以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以及110℃的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比研究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探讨了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植物油主要微量组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油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甾醇、多酚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率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因此,认为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  相似文献   

7.
橡胶籽油的制取及精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橡胶籽油是一种新的油源.为提高其食用价值,对橡胶籽油的制取及精炼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磷酸中和,水洗,脱色,水蒸汽蒸馏得到的精炼油达到国家食用油标准和卫生标准.实验结果表明,精炼后的橡胶籽油可以作为一种食用植物油的新油源.  相似文献   

8.
以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硼肥收获的凤丹牡丹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制取牡丹籽油,比较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硼肥对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对牡丹籽油碘值影响显著,对皂化值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酸值基本无影响;当喷施硼肥质量浓度为3 g/L时,牡丹籽油碘值达到最大值,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清除DPPH自由基、CUPRAC法和ABTS+法测定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的联合应用,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硼肥处理得到的牡丹籽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当喷施硼肥质量浓度为3 g/L时牡丹籽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脱酸工序中油茶籽油酸值降低;脱色工序中油茶籽油色泽变浅、酸值上升、过氧化值降低;脱臭工序中油茶籽油中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2.1%、16.6%、40.0%;冬化工序中因饱和脂肪酸结晶析出而使得油茶籽油碘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三油酸甘油酯含量升高;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甘油三酯组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以白色甜味,红色甜味和红色酸味3种石榴栽培品种(分别为临潼‘三白甜’(SBT)、‘净皮甜’(JPT)和‘酸石榴’(SSL))的果实为原料,通过石油醚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获得籽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性,并研究这些籽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其皂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3种石榴籽油(PSO)的主要组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均为石榴酸,其含量大小顺序为‘三白甜’籽油‘净皮甜’籽油‘酸石榴’籽油。3种石榴籽油对DPPH·和ABTS+·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其皂化产物(脂肪酸盐)则具有良好清除·OH和抑制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漂白的作用,而且3种油及其皂化产物的抗氧化性强弱排序相同,均为SBTJPTSSL,这提示石榴籽油中的石榴酸最可能是其关键的抗氧化成分。这些发现可为石榴籽油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挖掘黑果枸杞籽油的潜在开发利用价值,采用石油醚浸提法提取黑果枸杞籽油,对黑果枸杞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测定其对DPPH·、ABTS^(+)·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籽油碘值(I)为(84.0±0.2) g/100 g,皂化值(KOH)为(130.1±0.3) mg/g,过氧化值为(0.42±0.03) g/100 g,酸值(KOH)为(8.4±0.2) mg/g,需进一步精炼;黑果枸杞籽油主要包括亚油酸(68.31%)、油酸(17.76%)、棕榈酸(5.37%)、γ-亚麻酸(3.73%)、硬脂酸(2.58%)等9种脂肪酸;黑果枸杞籽油对DPPH·清除率的IC_(50)为0.587 mg/mL,3.2 mg/mL黑果枸杞籽油的ABTS^(+)·清除率为57.50%,且其具备一定的Fe^(3+)还原能力。因此,黑果枸杞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体外抗氧化活性良好,具有开发的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选择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作为夹带剂,超临界CO2萃取紫苏籽油.以得油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条件,获得紫苏籽油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夹带剂为乙酸乙酯,添加量为CO2摩尔流量的3%,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在此条件下,紫苏籽油得油率为36.7%.对萃取所得紫苏籽油品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除了酸值偏高以外,其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尤以α-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1.45%.  相似文献   

13.
红麻籽油的理化性质及碱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6个新品种红麻籽为原料,测定其含油量并分析了红麻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分,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碱炼工艺。结果表明,红麻籽含油量(干基)在20.8%~23.4%之间。红麻籽油的脂肪酸组分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油酸含量在22.16%~28.72%之间,亚油酸含量在47.20%~54.23%之间,还含有少量的亚麻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红麻籽油的各项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均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红麻籽油碱炼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水化加水量为油质量的3%,碱液质量分数8%,超碱量为油质量的0.3%,碱炼温度60℃。在优化条件下,红麻籽油收率达91%。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紫苏籽压榨制油前热处理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数据,对紫苏籽进行不同程度的红外或微波热处理,根据热处理后紫苏籽的水分含量分为低、中、高3组,随后进行压榨制油,测定了经不同热处理得到的紫苏籽油的相关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评估了不同紫苏籽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热处理方式对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未经处理的紫苏籽油相比,经微波热处理的紫苏籽油酸值降低,红外热处理的紫苏籽油过氧化值降低,经过微波和红外热处理的紫苏籽的出油率,油脂的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加(p<0.05);随着红外和微波热处理程度的加深,紫苏籽油中生育酚含量逐渐降低,多酚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红外热处理)和先升高后降低(微波热处理)。综上,选取合适的热处理方式及条件可以获得较高品质的紫苏籽油。  相似文献   

15.
程敏 《中国油脂》2021,46(8):16-19
为了对元宝枫籽油的精炼提供指导,分析了精炼过程中元宝枫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和有益油脂伴随物(植物甾醇、生育酚)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精炼工序的进行,元宝枫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氧化诱导期显著降低(p<0.05),脂肪酸组成变化不显著(p>0.05),植物甾醇和生育酚两种有益油脂伴随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由毛油的950.3 mg/kg和1 107.4 mg/kg降至脱臭油的569.9 mg/kg和743.4 mg/kg,损失率分别为40.0%、32.9%。研究结果说明精炼能够显著影响元宝枫籽油的品质,应有效控制脱臭条件,尽量减少有益油脂伴随物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通过筛选、复配不同生物酶进一步优化紫苏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以紫苏籽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紫苏籽出油率影响较大的生物酶,设计L9(33)正交试验对不同生物酶复配比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果胶酶为影响紫苏籽出油率的主要酶,其最佳复配比例(基于紫苏籽质量)为纤维素酶5.5%、中性蛋白酶4.5%、果胶酶7.5%;在酶复配最佳条件下,紫苏籽出油率可达29.96%。研究结果可为紫苏籽油提取及紫苏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童  卢贞希  刘改霞 《中国油脂》2021,46(3):118-121
以葡萄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葡萄籽油,对其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考察其应用于可食性口红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葡萄籽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6.26%,且以亚油酸(61.69%)为主;葡萄籽油的总抗氧化能力为0.735 mmo/L,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6.49%,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7.60%;葡萄籽油与甜杏仁油比例为1∶1时,制备的可食性口红清爽、滋润,品质佳,稠度与延展性与市售口红无显著差异,说明葡萄籽油可用于口红产品中。  相似文献   

18.
黄瓜籽油的精炼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索氏法提取黄瓜籽油,经过脱胶、脱酸、脱色和脱臭后,得到精炼油.考察精炼对油中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精炼后,黄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和磷脂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浸出大豆油的标准;精炼后,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略有降低;而常量金属元素在精炼过程损耗较大,其中K含量减小幅度显著,达到1 505.0μg/g.  相似文献   

19.
黑加仑籽油的提取和精炼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闫开明  刘煜 《中国油脂》2004,29(2):32-34
黑加仑籽油是从黑加仑籽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优质的保健植物油,含有较多的人体必需脂肪酸γ-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而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中.采用4#溶剂浸出技术,从黑加仑酱或饮料加工的副产品--黑加仑籽中在常温下提取出黑加仑籽油,低温脱溶,可较好地保留黑加仑籽油中γ-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使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20.
以葡萄籽为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溶剂浸提法、冷榨法和热榨法提取葡萄籽油,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葡萄籽油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油多酚含量最高,总酚含量为418.56 mg/kg,类黄酮含量为155.60 mg/kg,黄烷-3-醇含量为75.50 mg/kg;超临界油多酚含量最低,总酚、类黄酮和黄烷-3-醇含量分别为23.15、0.87、5.81 mg/kg。对葡萄籽油中7种单体酚定量分析可知,亚临界油酚类物质含量相对其他工艺普遍偏高,其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含量分别为625.09、650.35、565.40μg/100 g;热榨油的原儿茶酸含量最高,为541.56μg/100 g。DPPH、ABTS、ORAC和Fe~(3+)还原实验表明,亚临界油抗氧化活性最强;除原儿茶酸外,葡萄籽油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