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提梁壶的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生产有提梁的陶盉。1958年,河北邢台县东董村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陶器精品"彩绘陶盉"。"盉",为古代盛水或酒的器具,这一"彩绘陶盉"即为我国早期的提梁壶。宜兴紫砂提梁壶的制作也出现较早,宜兴紫砂的始创期,著名制壶大家时大彬制作的"调砂提梁壶",紫泥调砂,珠粒隐现;壶身较大,作扁球状;短颈,直腹微鼓;圈底微凹,圆饼状盖;钮呈六棱形,中  相似文献   

2.
有证据表明,提梁制式的陶器可以追溯到商代,而紫砂提梁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在宜兴的地方传说中就曾经出现过宋代文人苏东坡跟东坡提梁的故事。苏东坡晚年闲居在宜兴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每日里吃吃茶,吟吟诗,倒也十分惬意。只是唯有一点美中不足,那便是嫌紫砂壶太小了。于是,他就照着灯笼的模样做了一把大茶壶。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以洋桶壶为代表的紫砂提梁壶一度伴随着茶楼茶馆遍及神州大地,提梁壶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当时人们的出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楼茶馆逐渐凋零,紫砂提梁壶却从以使用目的为先导的创作,转变为以观赏和实用并行的创作模式,摆脱了外形桎梏的紫砂提梁壶式由此迸发出绝大的创新动力,新的主题、新的造型不断孕育而出,作品"大日提梁"就是以天上的太阳为题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陈月娥 《江苏陶瓷》2021,54(1):40-41
从大文豪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吟诵到篆刻家陈曼生的文人壶系列"曼生十八式",从坡公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到亲自参与设计改良紫砂壶器型,如今"东坡提梁壶"依然是我们非常经典的壶型,在经过世世代代紫砂艺人的不断传承和改良之后,提梁壶已经成为了紫砂造型艺术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类别.细细观赏此壶"茶香",整体造型从传统器型之中脱胎而来,采用了更加现代的设计手法,表面明针工艺细腻,茶花、茶树的装饰简约而不简单,壶钮和提梁遥相呼应,茶壶和茶香融为一体,把宜兴紫砂丰富的造型艺术和壶茶同誉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紫砂壶艺术种类丰富,装饰精致,内涵多样,是传统陶器与茶道文化的代表作品。在紫砂壶之中,提梁壶是十分经典的一种,以高挑便捷著称。本文所要赏析的这件“吴经提梁”便是一件典型的提梁壶,其外形简单沉静,博雅大度,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包含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提梁壶,顾名思义是以提梁作为把手的茶壶,有硬提即与壶身一体的提梁壶,软提(用竹、藤金属作为提梁,以钮来配合的)通过提梁的回转,构成壶体上部的虚空间,使整体造型稳健庄重,格调高雅,有气势,尽管制作工艺复杂,烧成难度大,但从古至今深受很多制壶名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正>朱泥壶是有别于紫砂壶的潮州特有的冲泡"潮州工夫茶"的一种红泥茶壶,属于陶瓷生活用品。因为我国是陶瓷生产的发源地,陶瓷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新石器时期起,中国的先民就在长年累月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并懂得了如何制作陶器的技术。而瓷器的发明  相似文献   

8.
正提梁壶可以说是紫砂壶艺术领域中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类别,早先可以追溯到宋耀州窑,那时候的紫砂器尚未涉足艺术文化领域,提梁壶的出现完全源自于当时生产劳作的实用需要,出于便携的目的被创造出来的。而当文化融入紫砂,紫砂包容文化之后,提梁这一十分显著的特色便流传开来,成为了紫砂壶造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下的紫砂壶艺,提梁已经超脱了其本身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9.
宜兴丁蜀镇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制陶工厂",而紫砂壶作为其中最独特也是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代表着中国陶器制作的工艺水准,也代表着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性的相互融合。"饮和提梁"文化气息浓厚,其造型典雅大气又颇具创新性。本文将通过对其造型艺术的分析来揭示它的魅力之所在与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宜兴紫砂壶艺出现新的繁荣,紫砂壶艺苑中群芳争艳,欣欣向荣,紫砂壶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景象,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艺人在创新。紫砂壶艺德形成,是历代前陶艺人和世传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紫砂陶器远在宋代已开始烧造,执把注水壶,提梁注水壶等均是源于生活,来自民间经创造而又用于生活的日用品,其造型简朴,制法粗犷,质坚耐用,里外不施釉。  相似文献   

11.
宜兴紫砂壶艺出现新的繁荣,紫砂壶艺苑中群芳争艳,欣欣向荣,紫砂壶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景象,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艺人在创新。紫砂壶艺德形成,是历代前陶艺人和世传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紫砂陶器远在宋代已开始烧造,执把注水壶,提梁注水壶等均是源于生活,来自民间经创造而又用于生活的日用品,其造型简朴,制法粗犷,质坚耐用,里外不施釉。  相似文献   

12.
正潮州手拉壶,通过不同的设计和创造,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下面,将浅谈一下潮州手拉壶之"祥云提梁壶"的造型设计以及文化内涵。提梁壶原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器型之一。其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状,中间由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高高的桥塑钮加以变化、缓冲,配上长直嘴,显得通壶精气有神,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壶的出土地点是宜兴窑场属于战国时期的丁蜀地区,壶的形状是小口球腹,下承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部连以半月形提梁,略信战国铜盉式烧制。明隆庆提染壶器开明浑圆,显得稳重而古雅。万历时  相似文献   

13.
光货紫砂壶向来"天然去雕饰",而笔者独创的紫砂与红木搭配,使两种材质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折射出更为超脱的自然情趣。《陶与木》讲述汉时风骨,圆润的壶身,一尘不染,笔直而倾斜的壶流口,一圈圆环格外醒目,提梁壶把造型劲朗有力,由在壶肩竖起的双臂与镶嵌的拱形红木把手相握而成,虚实对比明显,双臂上的环状纹饰,灵感来源于木制家具,雅俗共赏,红木把手,温润高贵,凸显古风汉韵。  相似文献   

14.
王家新 《江苏陶瓷》2021,54(3):69-70
屹立在蜀山南麓的东坡书院至今书声琅琅,在东坡小学就读的孩子们把薪火相传的希望延续下来,前来慕名参观的游客也在此感受到了"东坡提梁壶"的艺术魅力,也体会到了紫砂对于这座小城的影响.明代香炉在中国历史上来看,也为后来的艺术审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其流畅的线条、简约大气的设计,让我情不自禁地把它融入紫砂艺术之中.紫砂作品"明炉提梁壶"正是把金属器的特征和提梁的设计充分地展示出来,通过细节的处理突出明炉的层次感,给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感受,同时用提梁的形态提升了整体的空间,这两个元素都可以看作是明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紫砂抽象的演绎,把我们带进了明代的生活美学和历史传奇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1"清风提梁壶"的设计思路提梁壶就是将壶把(提梁)置于壶身上方的紫砂壶。这种以提梁为把的紫砂壶式历史悠久,精品名品层出不穷。围炉煮茶,用提梁壶自然最为方便。所以,在传承提梁壶式经典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满足  相似文献   

16.
提梁壶与石瓢壶是紫砂壶中的两种经典款式,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审美风格,在结构上有极强的可塑空间。"大提梁石瓢壶"在经典的提梁石瓢壶的基础上将各结构部分进行了"放大"处理,突出表现了提梁与石瓢的结构特征,在和谐中展现古雅风尚。  相似文献   

17.
在紫砂器型之中,有一种提梁壶比较的特殊,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煮水用的器具,所以提梁的造型从过去的实用性,逐渐地转变为如今冲泡茶叶的功能,其中的提梁之道不仅仅是因为美观,还有许多的文化内涵蕴含在里面。紫砂作品"品雅提梁壶"就是在传统光素壶的基础之上,运用了提梁的手法来凸显出此壶的与众不同,其中的美学特色主要集中在提梁壶的虚实相生和阴柔相济的造型特征和内涵之中,它以强烈的空间感和舒展的形态带给我们开阔的视觉体验,看似简洁的造型设计之中暗含着许多的技术考验,在没有多余的紫砂装饰手法来掩饰不足的情况之下,需要紫砂艺人良好的视觉审美和整体的把控能力,才能够和谐融洽地把提梁壶的美学特征全部地彰显出来,可以说是紫砂艺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才能把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不露声色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顾丽萍 《江苏陶瓷》2020,53(1):69-70
紫砂艺人在"东坡提梁壶"的基础之上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提梁壶,虽然造型各异、特点鲜明,但其中都蕴含着东坡先生的奇思妙想和对于生活的热爱。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就是一件提梁造型的艺术作品,其灵感来源就是传统的"东坡提梁壶"。在此基础上,我又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柿子"的形象和寓意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从整体上看此壶,造型大气、细节到位、工艺精湛、寓意吉祥,提梁和壶身营造出虚实相间、上下互补的艺术形态,融合了筋纹器和提梁造型这两项在紫砂技艺中难度颇高的制作手法,让人观之耳目一新,心生欢喜之情。  相似文献   

19.
翻阅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提梁壶"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宋代之前,炉火上烧茶是习俗,提梁壶最适合这样的品茶习性.而提梁壶造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容量较大,所以受到普通大众的喜欢,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按照难度来分,提梁壶和方壶一样具有挑战性,紫砂圈有"一提、二方、三圆"之说,难度之高显而易见.砂无声,艺无尽,手艺没深浅.人生...  相似文献   

20.
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陶瓷二字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器的出现比瓷器早很多,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就已经出现并且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约在公元前1 6世纪的商代中期,才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