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530井区J_1b_(4+5)层油藏属于断层遮挡-岩性复合圈闭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严重,已进入高含水递减阶段,剩余油分布复杂、零散,油水井之间形成固有水道,水淹水窜严重,平剖面矛盾突出。为提高油藏采收率,2002至2006年对油藏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数值模拟、合理开采界限,深入认识了中高含水期油藏地下油水变化规律,定量描述剩余油,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模开展了动态预测研究,定量优化年度注水方案,精细井组或区域调配水,利用数模优选,提高措施成功率,精细油藏定量化管理,配套IPCS调驱技术及油井配套措施研究,2002至2006年平均绝对年油量油量递减仅为1.6%,采收率提高4个百分点,增加水驱可采储量55.5×10~4 t,实现了油藏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2.
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零散、复杂的问题,大庆油田开展了高含水后期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试验,形成了以储层沉积微相为基础的相控地质建模和大规模并行数值模拟为主要内容、具有大庆特色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实践表明,大庆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充分定量应用了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细化、量化了剩余油分布,优化了综合调整挖潜,措施可以落实到单井、单层,对控制油田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必将成为现代化油藏管理的有效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大庆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历程、思路、要点、成果和认识,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油田开发进入到中后期后,油田的含水量不断增大,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大。精细油藏描述是以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因此高含水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对油田生产实践和提升开发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层原型地质模型研究、定量地质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开展数字化油藏研究、发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大力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利用吸水产液剖面及C/O比饱和度测试等动态资料,通过油藏动态法绘制锦州9-3油田小层水淹平面图;然后,通过公式推导得到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率、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式,并结合水淹平面图定量研究了各小层平面及纵向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根据研究结果实施了3口调整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克服了油藏动态法只能定性分析剩余油的局限性,为海上同类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底水油藏开发中后期水平井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底水油藏开采中后期底水锥进严重、含水上升速度快、油水关系复杂等问题,在深化地质认识和生产动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试验区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同时开展了底水油藏水平井渗流机理及水平井水平段长度、水平井筒距离油水界面高度等参数的优化设计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优选井位、优化水平井设计参数,确定了合理的生产压差和开发技术政策,并对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规律和生产动态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稳油控水和剩余油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6.
砾岩油藏的非均质性特征决定了砾岩油藏总体开发效果较差,尤其是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常常出现"两快"、"两低"现象,即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注水利用率低,剖面动用程度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剩余储量难以调动,油藏开发后期挖潜调整难度较大。根据砾岩油藏中高含水期特点,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量化了剩余油分布,并对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指标预测和优选,提出油藏合理开发方式及开采技术界限。根据数值模拟跟踪研究成果实施二次开发调整,新井初期产能及剩余油与数模剩余油研究及预测结果符合率达90%,表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砾岩油藏中高含水期控制含水上升、提高采收率、制定高效科学合理开发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建虎 《试采技术》2004,25(4):31-34
濮城油田经过20多年的高速开发,沙一下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目前面临产量递减严重,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的现象。利用动态、静态资料进行油藏精细描述,认识油水运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水淹状态。根据油藏的特点,采取整体调整、油井堵水,水井分注及打更新侧钻井等技术手段,进行剩余油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以临南油田夏32块油藏为例,叙述了边水活跃油藏中高含水期油田调整模式。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较为直观的好方法。通过对开发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形式,提出控水稳油的挖潜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9.
孤东油田七区西东南部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对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的主力油层进行挖潜,通过层内脉冲稳产技术的攻关与实践,实现了高含水期老井的稳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外边际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特点,以油藏精细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生产动态,利用单砂体对比分析、低电阻薄油层测井解释、动态分析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从井网重组、层系调整、优化举升方式和工作制度等方面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了水淹区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油速度,使自然递减及综合递减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海外类似老油田挖潜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的主要储气层段为奥系马五段的古岩溶层。该区有两个岩溶旋回期,相应形成折两个岩溶层:第I岩溶层(即马五^11 ̄3储渗体)分布在靖边古潜台的高部位,是陕甘宁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力气层;第Ⅱ岩溶层(即马五^41顶部储渗体)主要分布在城川岩溶平台和靖边古潜台内的侵蚀谷(窗)附近,为局部发育的储气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计算机自动追踪储层顶底界,进而求取储层厚度的方法。经实际钻井资料与地震资料验证,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分形最适合于描述非均质性储层这类极不规则的自然现象。利用分形方法建立储层参数的非均质模型(孔隙度和渗透率),通过对克拉玛依三采试验区克下组储层的实际应用,定量准确反映油藏的非均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叶军  朱彤 《石油实验地质》1998,20(4):332-339
本文利用储层地球化学方法,对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新场气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J2s)气藏储层进行了研究。将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形成的化学机理和机械物理作用与储层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史、成岩史、烃类运移富集史联系起来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同时结合油气产能、气藏动态特征、岩石学静态研究等资料,将气藏内非均质的储集空间划分为4类储集体,并指出了最有利勘探、开发的储集体类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陕北韩渠油田长 2 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特征、填隙物成分及地层流体的分析和研究 ,探讨了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引起长 2 储层伤害的主要地质因素 ,认为有机垢堵塞、酸敏以及水锁效应是导致长2 储层伤害的主要地质因素 ,水敏、速敏及流体性质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储层伤害。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建议向地层中注入防蜡剂、粘土稳定剂、铁离子稳定剂、控制注入水的水质标准及增加采油压差等方法来预防或减轻可能出现的储层伤害。  相似文献   

16.
陕北韩渠油田长2储层伤害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陕北韩渠油田长2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特征、填隙物成分及地层流体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引起长2储层伤害的主要地质因素,认为有机垢堵塞、酸敏以及水锁效应是导致长2储层伤害的主要地质因素,水敏、速敏及流体性质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储层伤害。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建议向地层中注入防蜡剂、粘土稳定剂、铁离子稳定剂、控制注入水的水质标准及增加采油压差等方法来预防或减轻可能出现的储层伤害。   相似文献   

17.
油田开发初期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油田开发初期井控制程度低导致的储层模型可靠性差的问题,采用多尺度综合建模技术,该方法原理是以地质认识和地震属性为基础,建立相模型,在反演波阻抗数据约束下,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物性模型,进行储层描述研究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储层建模的精度和预测性,还可以避免常规建模方法中存在的物性分布与岩相分布不匹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酸化改造油层的成功率和单井原油日产量,运用储层微观岩石学分析技术和油田化学、钻采工艺学原理,研制了提高碳酸盐岩和碎屑砂岩两种主要储油岩石类型油层渗透率的酸配方,提出了有效提高油层渗透性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流体和储层一样是油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藏描述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合研究枣园油田流体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性质分布的基础上,以计算机为手段,采用克里金技术,建立了枣园油田孔一、孔二段流体性质分布三维地质模型,总结了建立模型的一整套技术方法.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油藏描述中,并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油田注水开发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模糊变换原理,确定了评判油田开发状况的步骤和计算方法,根据对实际油藏铁的分析,明确了影响油田开发状况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评价结果,为油藏今后的开发调整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