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争与反思--对我国高等教育"前大众化"阶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理论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其大致是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50%以上为两个转折点。在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而50%以上则为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走向大众化,但问题很多,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大众化阶段,也就是近20年来,在发展规模与速度上的论争,总结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上的成败得失,也许对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大众化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情况后,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应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多维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度概念,它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必须分层定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要确立多样化质量观、适应性质量观和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提出要构建“社会、政府、学校外控和内控相结合”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来所形成的教育质量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主要有五种被普遍接受的教育质量观,即多样化的质量观、适应性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和特色化的质量观;在上基础上,笔者从扩招导致部分高校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等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考察应坚持一个质量分层的观点,大众化高等教育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教育质量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一批弱势高校,这个群体的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其薄弱程度也在不断加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减少,同时学生的入学愿望与入学能力也在持续弱化,弱势高校必将面临生源短缺的困境。对弱势高校而言,生源困境在导致学校财务危机的同时,还会进一步引发学校的生存危机,故生源困境也就意味着生存困境。虽然引发弱势高校生源困境的根本因素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但弱势高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模式,才能成功走出由生源短缺引发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需要为不同学业需求的学生提供高挑战、高支持的学习环境。一致性建构作为成果为本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教与学模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能促进不同学业需求的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这一模式不仅保持了学习成果、教与学过程及评估任务的一致性,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进行意义建构。通过案例研究,运用量化实验与质性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一致性建构理论模式实施以后的有效性,并考查了学业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学习满意度、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改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致性建构可以帮助那些学业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实现精英学生更容易达到的水平,这也为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众教与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之一,科学知识图谱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应用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避免了传统文献研究在浩瀚资料面前的迷失和主观判断的偏颇;本文以Ctiespace为工具,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06—2015年间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195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在过去十年间呈现出"质量保障、质量观、大众化、人才培养、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等热点;研究趋势表现为以大众化和本科教学评估为背景的"质量观、教育改革、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话题的交织演进;突发性检测揭示出以"质量文化、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为引领的研究前沿。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还存在着研究视角多元化和异域借鉴缺乏有效本土化以及高校类型研究失衡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介绍了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的主要观点,以及此后特罗教授对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并对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性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学说作为宏观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比较理论至今仍是最富有启发价值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是以美国为模式构建的,因而具有其局限性。本文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极其特殊的功能与结构,美国在需要大量大众型的学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适应大众型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结构上的框架,其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国家意志弱。二是美国存在一个市场,并具有很大的力量。三是美国没有一个对整个系统来说必须维持的统一的学术水平。因而,其它国家不能全盘移植。以欧洲和日本为例,特罗认为欧洲不存在使大众化了的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三个条件:一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即作为系统的多样性;二是补充性的财源,即公共财源以外的收入来源的问题;三是不存在能够弹性地应对社会需要的机构。简言之就是不存在大众高等教育的制度框架。欧洲如果不假思索地移植美国大众化经验,其结果会导致精英高等教育陷入危机。而日本,其历史与传统源于欧洲模式,同时与美国模式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因而也要寻找一条走向普及化的第三条路,为此,不仅包括国立大学在内的大学要进行变革,而且文部科学省这一行政厅本身也必须变革。  相似文献   

10.
日本高校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既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在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也得益于政府制度政策的充分供给,从而形成了高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互动机制。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对目前已经处于后大众化阶段并将迎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适应特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考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对策有: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没有显示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域那样明显的差距,但两者存在着不协调性;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人均GDP呈显著性相关;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资源禀赋;城市化进程对高等教育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状况正是由“总体小康水平”所决定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开始跨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经历发展不平衡的“过渡阶段”。在此过程中,应正视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使高等教育走地方化发展道路,既服务于建设小康社会,又推进其自身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地,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 的发源地及传播辐射的基地,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未来5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要以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要实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及规模、效益、结构、质量相协调的目标,必须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高等教育的规划要注意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法规 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快速发展与持续发展、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数量与质量、重点与一般、改革与发展等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正在开通,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出现一个兴旺发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大学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已经持续了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迅速扩大.按照我国制定的“十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规模到2005年将进人大众化阶段,即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5%.2005年以后,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以期在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迈入普及化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正在进行的高等院校扩招的实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将是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补习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开设的"非大学水平课程"。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乃至"普及"的阶段转变过程中,迎来了大量非精英、非传统学龄、拥有复杂经历的学生,补习课程应运而生。尽管有反对者认为高等教育机构不应当浪费资源提供高中水平的补习课程,然而实践证明,补习课程意义重大。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补习课程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补习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开设的"非大学水平课程"。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乃至"普及"的阶段转变过程中,迎来了大量非精英、非传统学龄、拥有复杂经历的学生,补习课程应运而生。尽管有反对者认为高等教育机构不应当浪费资源提供高中水平的补习课程,然而实践证明,补习课程意义重大。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补习课程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视野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得不要进行变革。本文将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审视,认为高等教育在从精英向大众化、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阶段过渡中,面对“市场力量”和“开放与竞争”的压力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大众化视野中的高等学校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劲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许多高校迷失了办学方向,不能正确地定位。本文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分析,提出大众化阶段的高等学校可分为精英型大学、大众型大学和精英-大众并存型大学,并且各种类型大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因此,我国的高等学校在大众化进程中应该确定自己学校的类型,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9.
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重点之比较和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的重点,归纳得出此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重点皆放在非正规普通大学的层次类型上,并认为这一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很有借鉴意义,我国当前大众化发展的重心应该适当下移,应该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走民营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高等教育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创新性等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包括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三个方面。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全力以赴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化改革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