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绿色校园作为绿色产业人才的培养中心,以及绿色建筑和规划实践的示范基地,在绿色和可持续理念的发展和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比分析LEED、BREEAM、CASBEE和中国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指出绿色校园评价应以校园整体作为评价对象,以评分项作为绿色校园前端设计和策划的指引。通过对比国内外绿色校园导则,表明绿色校园建设采用预影响、先易后难、分步操作,以及总体目标和阶段性方案并行等是推广实践的良好策略。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绿色校园未来发展的五点建议,以期指引后续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绿色校园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评析,得出绿色校园软环境体系的构建是绿色校园2.0时代的内在驱动,并提出绿色校园运行管理机制、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绿色校园协同创新机制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以绿色生态校园为理念,实现了绿色建筑全覆盖、中水回收利用全覆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推广等规划目标,为绿色校园建设的典范。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绿色校园建设实践为例,从绿色校园规划、绿色校园技术实践和绿色建筑案例分析介绍了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绿色校园的推广提供经验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全寿命周期是绿色校园的基础特征,我国虽已有应用于绿色校园的设计和运行评价的标准,但为评估绿色预期目标实现度和提供绿色实施反馈,有必要建立绿色校园后评估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绿色校园后评估的特征、目标与原则,建立了绿色校园后评估指标体系,能为后续绿色校园后评估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校园建筑的绿色生态化发展是贯彻实施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展示中心设计为例,对校园绿色建筑进行了一次设计探索。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校园绿色建筑的相关背景。提出发展校园绿色建筑的意义。其次结合对上海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针对性的阐述了方案的绿色设计策略,并模拟分析绿色策略的实施效果。最后结合方案简要总结了校园建筑的绿色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校园已渐入稳定发展期,既有高校校园在绿色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以绿色可持续理念引导相关校园的改造建设,需要在绿色校园建设目标与校园实际问题中综合判断校园改造的提升要点与优先程度.通过梳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与校园现实问题,整合与校园空间改造建设有关的问题性指标与目标性指标,建立既有校园绿色化改造指标框架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绿色建筑校园—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绿色建筑设计实例,详述其绿色建筑技术路线及绿色技术设计情况,同时提出几点绿色校园的建设建议,以期为校园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 51356—2019),为中小学、职业学校及高校的绿色校园规划、建设、管理、环境、育人等方面提供了依据。该评价标准强调绿色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明确了校园内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老旧建筑的改造要求、校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程度和投运年限,对规划文件、设计图样等设计文件提出了要求,为高校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提供了方向和原则。在高校建设项目管理中,应树立绿色理念、建设绿色校园,进一步研究如何在遵循绿色校园评价的要求下统筹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为绿色建筑的落地创造基础条件,推动校园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校园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南京一中江北校区(高中部)绿色校园建设实践经验,以传统校园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以绿色建造理念为抓手,校园建设策划阶段明确绿色校园建设指标体系作为绿色校园建设统领性文件;设计阶段以空间布局、绿色能源、生态环境、海绵设计、健康设计、智慧系统、人文设计七大系统为重点开展工作;绿色施工阶段创新应用针对校园建筑的系列装配式施工技术,绿色运营重点体现智慧运营和教育推广,为绿色校园建设从策划、设计、施工、运营校园建设全寿命期构建了可借鉴、可参考的技术集成应用体系,使得绿色校园建设有章可循,对推动各地中学绿色校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校园评价是推动绿色校园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本项目对国内外绿色校园标准和评价机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即将开展的绿色校园评价机制进行了思考,对我国绿色校园评价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构建,并初步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集人才、科研、技术于一身的大学校园具有绿色示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特征,因此更应充分重视绿色校园的建设。校园规划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开端,从场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校园功能与总体结构模式、发展控制模式与预留用地、交通系统、气候适应与校园物理环境等多层面对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建构系统性的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方法,并结合实际校园规划项目,为解决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中的规划设计问题和提升绿色校园设计成果的环境性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湖初中设计为例,重点讨论基于绿色建筑的四节理念。通过对目前国内校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及四节理念的内容学习,并在实例中运用这些手法,来探讨如何优化绿色校园。通过绿色建筑措施和绿色校园规划来设计中小学校园是未来绿色校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学校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社区组团,较大的办学规模与能源消耗对城市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绿色校园的建设评价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首先厘清绿色校园的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绿色校园评价的标准与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景观格局-碳中和-可持续理念(LPCNS)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以综合性和动态发展的视角提出大学绿色校园评价的体系构建、指标选取与测度路径,从而实现大学绿色校园以评促建的提升目标。研究可为大学绿色校园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开展绿色校园评价有利于引导和推动绿色校园的建设。比较我国《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与美国LEED2009 for Schools、英国BREEAM Education 2008在框架结构、指标范围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借鉴英美评价体系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校园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校园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价值。而在我国,中小学绿色校园建筑尚未发展完善,缺乏理论技术适宜性体系。文章基于浙江省绿色校园建筑发展现状,分析现有的中小学校绿色建筑技术选用情况,结合工程经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工程经验、技术选用比例与不参评比例高低、各星级选用技术比例差异三方面梳理和提炼了浙江省中小学校的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为中小学绿色校园的发展与绿建技术选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的推动以及我国绿色建筑及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期的到来,高校校园逐步迎来向绿色校园转型的机遇。文章以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改造为例,重点讨论基于校园可持续理念传播的绿色改造。通过对美术学院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绿色改造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带来空间优化与资源回收利用的效果,同时强调师生参与,达到增强可持续理念传播的目的。通过绿色建筑改造措施和可持续理念的传播来实现绿色校园是未来绿色校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3)
新时期,以"绿色后勤"建设成为各高等学校最重要的工作目标。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绿色校园的运营者和建设者,具有实现教育功能、参与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建设的三重作用。为推进绿色后勤建设,就必须积极开展全面绿色教育,全面推进节能环保建设,着力于后勤管理服务、校园基础建设、校园绿化建设、校园环境管理四个绿色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学校园建筑量大面广,有必要研究专门针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指导和规范环保、节能、舒适的绿色校园建设。为证实新近研究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利用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和新近研究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对一灾后重建中学校园进行了评价,从控制项设置、指标体系分级、条文适应性、评价结果等方面对2种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对于我国中小学校园的绿色建筑评价,新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比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更具针对性、条文设置更加明晰完整、条文内容更加契合我国国情,具备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对建立我国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正逐渐成为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主流思想,我国关于绿色校园的实践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校园理念,以连云港实验学校项目和溧阳·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实验学校项目为案例,分析探索中小学绿色校园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校园水系统现状及不足,校园绿色建筑水系统的概念、水系统的组成,水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关系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校园绿色建筑水系统规划的思路,要点以及非传统水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技术要点,以期校园绿色建筑建设的参与者能够加大重视程度,全面、深入了解校园绿色建筑水系统建设的内涵.使校园水系统建设在节水规划、提高用水效率、雨污水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要求,逐步实现高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