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2.
晚清上海部分私园受西学东渐风潮的影响,转而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娱乐活动场所。这些在原有中国传统园林格局基础上被赋予西式造园要素及开放性功能的私园,作为外侨移植的西式公园向华人自建公园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其亦中亦西的造园手法深得“海派文化”的浸染。晚清经营性私园沉浮俯仰的背后隐含着时代与文化的撞击,为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及公园变迁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晚清上海部分私家花园受西学东渐风潮的影响,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娱乐活动场所.这些在原有中国传统园林格局基础上被赋予西式造园要素及开放性功能的私园,作为外侨移植的西式公园向华人自建公园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其亦中亦西的造园手法深得"海派文化"的浸染.晚清经营性私园沉浮的背后隐含着时代与文化的撞击,为研究近代上海公园变迁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清晖园历经了从私家园林到公共园林的转变,为探讨其私园“公园化”的过程,文章采用定量分析法,不同于传统定性分析,使用统计数据、数学模型对园林空间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空间句法软件对不同历史阶段清晖园的空间整合度、空间连接度、可视度以及可行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讨城市化背景下私家园林的转型之路,实现岭南私园的完好保护、准确继承和高度发扬。 相似文献
5.
6.
囿于我国气候及地形地貌因素,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及管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发展出以灌溉和调蓄为主的水利工程,形成了以人工控制流量和水位的水文流域单元——灌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灌区已成为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模式。首先简述我国灌区的形成及发展、确定陂塘灌区、堰坝灌区和泉(井)灌区这3 种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风景审美及风景营建的影响。然后以北京三山五园为例,剖析其农业生产、聚落布局、园林营建皆与水利系统密切相关,是具有陂塘灌区和泉(井)灌区特征的国土空间开发的案例。最后,横向对比英国与伊斯兰造园体系,论述不同地区迥异的地理和水文条件塑造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土空间开发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的风景营建。文章为理解我国传统的风景营建方式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其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紫都·上海晶园这一别墅项目的介绍,探讨了高端别墅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希望赋予别墅以新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开放性与私密性引发的行为逻辑思考,探讨人类适宜居住生活的空间及不同空间下产生的行为影响,以及不同空间构成下对人的行为心理认知产生的影响和转变,并结合案例分析空间与外界的关系及室内对人类情感精神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上海近代公共园林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迫切性,为使上海近代公共园林遗存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利用,有必要通过历史谱系的构建来系统梳理其源流发展,明晰其核心价值因素,为价值认知与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伦敦皇家苑囿是世界上最早开放的园林,也是英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探讨皇家苑囿的开放历程,深入理解园林的公共属性及“苑囿”(park)这一景观形式。借由历时性的分析,指出苑囿在传入英格兰初期,本是开放的场所,但在14世纪开始演变为王室的私人狩猎场。随后,这些苑囿一直被王室半开放给指定的特权群体,或财富阶层,以换取利益,直至19世纪下半叶才迫于民众压力实现完全开放。因此,皇家苑囿经历了一个从开放到封闭,到半开放,再到完全开放的过程;而其开放与否则与苑囿功能有着紧密联系,并以满足王室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古代巴渝地区开展过诸多园林营建活动,其发展过程不仅因应地域自然环境,还映射着各历史演进阶段的人文情境,是地域重要的遗产资源。然而,除现有遗存外,散见于方志文献中的巴渝园林信息缺乏系统性整理。综合文献稽考、田野考察与空间图示方法,对巴渝地区园林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划为萌芽起步(先秦秦汉)、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多元积累(隋唐)、兴盛而衰(宋元)、融会新盛(明清)5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园林的类型、分布,探讨了其风格流变及原因,以期形成整体认知,为深入理解巴渝古代园林赓续本相与深化推动地域园林遗产整体保护提供基础参照。 相似文献
15.
16.
17.
匾额和楹联是中国古典园林塑造意境的主要手段。历代北京私家园林非常重视匾联的设置,佳作极多,对其园景做出非常准确的描绘和渲染;很多题额出自古代诗词典故,显示出很深的文化背景;还有一些匾联强调祈福纳祥的寓意;一些王公贵族的府园往往拥有皇帝、太后所赐的匾额、楹联,带有较重的荣宠性质。在长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北京历史上一些著名私家园林的匾联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内涵以及与造园意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设计的民主化应运而生,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方式,借由公民的充分参与来处理空间与社会的议题。以四叶草堂在上海市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度、平台构建、自组织培育角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并论述参与进程各阶段的主体内容、参与方式与获得成效。进而总结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厘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老旧小区的绿色自治,并促进整个创智片区的睦邻建设。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两宋园林中方池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遗存的宋代文献典籍和宋代绘画,指出方池和直线形的池岸是两宋皇家园林理水的常见形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水手法受到宋代流行的风水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并和曲水流觞一样具有悠久的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方池理水在两宋私家造园活动中也非常流行,反映宋人的理学思考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方池欣赏文化.两宋园林中方池的欣赏趣味向外传播,影响了朝鲜半岛的造园艺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