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9):75-8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中多元的人群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人群的聚集密度和年龄多样性,以上海市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为案例,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年龄多样性与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识别显著影响使用人群多样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内部与外部特征,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滨水区岸线开敞度、慢行体验、周边环境设施、居住人口密度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影响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使用者人群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优化滨水公共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促进全龄友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代表性滨水空间载体。为进一步指导相关区域开发,2020年《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应运而生。以苏州河公共活动区段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体系,对苏州河现状公共空间活力进行评估,并对其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街道风貌间的关系予以研究。基于研究数据及结果,为未来的规划实施评估提供对比参照依据,也对今后规划建设提出策略建议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地方,山与水使重庆地形富有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山水格局,因此山城滨水公共空间是重庆不可或缺的活力带.文章以山城滨水公共空间的现状为切入点,基于城市活力视角对万州区北滨路体育馆到万达广场路段与其活力地带进行分析,探索实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使滨水公共空间能够合理发展,进而激发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3):75-8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外在体现。首先,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发现黄浦江滨水空间活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继而确定主导的环境影响因素。其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文化设施密度、车行道路网密度、慢行道可达性、周边商业设施密度、周边常住人口密度以及周边景点密度等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规划的精髓在于提升其空间活力.具有线性文化遗产性质的大运河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廊道,提升其沿岸滨水空间品质与活力是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文章以活力为切入点,基于功能、空间及文化多角度考量苏州沧浪新城段大运河滨水空间发展现实,从功能布局、交通梳理、文化挖掘三个维度多层次提升沿岸滨水空间活力,希望为具有相似属性的滨水空间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代表城市形象活力和空间品质的典型区域,滨水公共空间可能存在活力与空间品质不匹配的问题,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该文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为例,从游憩服务品质和空间环境品质两方面,构建滨水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分析活力与空间品质的协调程度。初步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区内空间品质与活力存在局部失衡,揭示了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品质营造对人群活力的供容和承载能力不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为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雪 《城市建筑》2023,(15):41-43+64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滨水公共空间是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苏州城市空间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针对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滨水公共空间的现状建设情况展开分析,从住区分布、岸线开敞度、设施布局、开发强度四个方面探讨了滨水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内部吸引力、增加岸线开敞度与视线通廊、差异化服务设施布局、把握公众利益的诉求等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提升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面对城市滨水空间出现的空间活力衰退等问题,如何唤醒城市滨水空间活力、重塑入水和谐互动,是城镇化转型中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议题.手机信令大数据因其样本规模庞大、时空粒度精细、动态轨迹直观的特性,为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提供新视角.以苏州金鸡湖为例,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获取到的人群时空动态分布信息,分析滨水空间人群活力的...  相似文献   

10.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时期河流与城市的关系来看,河流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是消除滨水空间利用弊端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及城市品质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总结,针对”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保障水安全为前提,以缝合城市空间为重点,以激发水岸活力为目标”三大路径,从而让滨水地区充分发挥生态安全效能,强化滨河两岸功能的联系,重塑滨水公共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聚焦传统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武汉这一典型滨水城市为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滨水公共活动空间类型:滨水街道、堤岸和水面,逐一分析空间特征,考证滨水活动,探索滨水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互动关系,为当前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英  刘健  邵磊  唐燕 《世界建筑》2022,(2):24-33
滨水空间因承载城市生态环境、蕴育城市发展活力,联结城市公共生活,在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性与价值,提出综合治理在保障生态安全、培育城市活力、服务公共生活的目标及空间要素.结合北京清河海淀段滨水空间的现状与综合整治需求,以在地目标、整体协同和实施行动为导向,提出综合整治要素和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沈阳浑河核心段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活力时空特征为切入点,借助多源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活力强度与活力波动指数两项指标探索滨水空间活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典型时期之间的指标变化情况,归纳出两组具有活力属性差异的四个单元类型。该文通过关联性分析,进一步提炼出针对全域单元的13项活力强度显著影响因子与11项活力波动指数显著影响因子,并深入探究四个类型单元各自独特的活力特征与活力显著影响因子,进而从共性与异性两方面阐释滨水空间活力影响机制,同时围绕活力发展需求,提出适宜的更新切入点。旨在为人本需求导向的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人性化滨水空间更新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南古镇具有重要的景观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研究古镇空间活力有利于揭示人群的聚集规律,从而合理配置古镇功能业态,调控人流时空分布,优化居民与游客在古镇中的体验。文章以同里古镇为例,基于百度热力图工具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经Arc GIS软件可视化处理后,对古镇工作日与周末典型时段的空间活力特征展开研究,发现古镇活力空间呈现出“东西双核成带、南北纵向延伸、周末西核三中心组团”的分布特征;同时,以滨水空间分布与旅游业态分布作为主要指标,探究影响古镇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发展下古镇景观动态保护、科学管理的优化策略,为江南古镇的景观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范雅婷  章明 《中国园林》2023,39(2):77-83
城市滨水区更新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确实发挥着集聚公众活跃社会、升级产业提振经济等活力复兴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新工具和新数据的普及,基于城市空间类型形态的空间要素测度及基于时空行为和功能设施的空间活力测度均取得大幅进展。因此,从时间、空间分异角度跟踪循证深圳茅洲河碧道更新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其建设周期始末状态进行比对分析,尝试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社会活力的复兴和经济活力的提振,从而探究滨水公共空间要素更新对活力变化的影响作用。在时空分异视角下对滨水更新跟踪测度的研究方法,更加直接地揭示包括多样功能的置入、场所品质的提升等滨水公共空间要素的更新,从不同程度上带来了空间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王斐  赵渺希 《中国园林》2023,39(3):66-71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载体。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度空间活力,基于回归方程解析滨水活力的影响因素,可为滨水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山岐江河的研究发现:手机信令数据表征的滨水活力整体呈现“背水”趋势,距离岸线1 500m范围内是主要活力来源区域。区别于既有成果,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厘清影响滨水活力的共性因素和异质性因素:滨水地区绿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公共服务设施多样性及居住人数属于促进空间活力的共性因素;不同地段商办用地比例、路网密度等因素对滨水活力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建议基于滨水空间活力特征及共性因素和异质性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2020,(5):62-73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岸是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的总体目标,因此,对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开展综合评价极为必要。本文选取黄浦江两岸地区11处文化活力型公共空间项目,与纽约滨水区域两处公共空间项目一同开展综合评价,采用多源数据支持的评价技术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效用和建设品质为评价内容,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价值导向,全方位把握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成效,并与国际一流水岸的公共空间进行横向对比。通过量化评价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造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纪金喜  高祝敏 《居业》2023,(1):98-100
随着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久居城市的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区域多元化。水作为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居民对滨水空间的需求与渴望也越来越强烈。纵观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营造现状,很多城市对滨水空间的营造也从一开始的忽视到现在的越来越重视。基于此,本文从城市滨水空间概念以及营造价值出发,阐述了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的具体原则,随后分析了当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针对滨水空间和城市生活脱节的问题,提出富有重庆地域性的城市设计应重视激发滨水空间活力。该文选取重庆市区内6个各具特点的滨水空间,运用SD法定量测度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效果和心理感受,评价结果显示10个活力相关因子中功能丰富度、水体清洁度、可达性和景观美感度是强活力相关因子。在规划设计滨水空间时应注重复合功能设计、鼓励生态水岸设计、提高交通可达性以及构建优美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20.
滨水空间是区域重要的生态空间,也是城乡发展中的“黄金地带”,亦是城市人居空间的聚集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新形势下,探索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导滨水空间存量用地更新、提升滨水空间公共效益、展示山水与地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剖析闽江福州段沿线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与规划挑战,从生态、空间、文化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综合提升的规划管控与建设指引,以期创造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