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以来,以女性视角对父亲形象的书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女性作家笔下多样化的父亲形象的分类分析,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在时代语境下的思想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塑造了一个前期反叛后期隐忍的母亲形象,既是新时期女性作家对"五四"以来传统的"贤妻良母"母亲形象的消解,也是对男权社会所构建的女性形象的颠覆。透过对母亲精神的传承,对母亲困境的展示,以及对母亲桎梏的叛逃,展现了以六六为代表的当代女性重塑自我、张扬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的野性之美。  相似文献   

3.
拥有"男性语"和"女性语"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而汉语是不存在这一语言现象的,因此,日语专业的学生在接触日语中的"女性语"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或多或少有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本文对日本四部人气电视剧的剧本做了调查,旨在重新思考日语中"女性语"的教学问题,并为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案做铺垫。  相似文献   

4.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形象进行重新解读,揭示了其性格的独特性意义及其反抗的彻底性,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此形象的认识,指出美狄亚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发出女性声音的人。  相似文献   

5.
上海影像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的嬗变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美学内涵,视听化为电影中上海的都市形象、女性形象、政治影像、类型化影像、明星影像等。而其美学内涵的来源和成因,则现实体现为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之间历史"耦合"的中国电影中的沪片、沪地、沪人、沪事及沪风等基本文...  相似文献   

6.
以英国社会文化发展和妇女解放为切入点,论述了英国文学女性形象的嬗变,得出这些女性形象是沿着女奴—女权—女性—女人的路线发展的,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以及女性精神文化追求的演化意义。考察这种嬗变可以换一个角色重新审视英国传统妇女文化,对女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成为女性文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其中不乏推崇者,赞其有"女性意识"。聚焦林语堂笔下的女子镜像,其道德评判大相径庭,情感审美大异其趣,隐匿着男性视阈与男人命名。文章据此立论,厘清林语堂女性思想的外在肌理与内在脉象,对林语堂的女性思想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作为一名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旗手,沃克对女性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黑人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她们,不仅有利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对提高黑人女性甚至整个黑人种族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移民题材小说《扶桑》中,严歌苓深入刻画了旧金山第一代华裔女性移民在中国封建父权、白人种族歧视及以及西方中产阶级女性霸权话语多重压迫下的失语状态。通过塑造拒绝白人"拯救"的女主人公扶桑这一华裔女性形象,作家批判了白人女基督徒的道德标准,颠覆了白种人拯救黄种人的主流印象,表达了希望处于西方强势文化包围下的华裔移民群体维护自身民族文化属性的吁求,这对当代美国华裔妇女构建自身话语权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亦舒通过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女性形象最为深入人心。这些女性形象承载了她的理想,同时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描绘出了现代社会中香港女性的生存图景,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独立坚强的女性,以及这些女性在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张謇大力兴办女学,注重对女子进行德行教育、启智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独立自主的新型女性,这些都反映了张謇对女子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的认可和期待。反观当代中国社会部分女大学生价值观呈功利化、实用化倾向,享乐主义、学习无用论、回归家庭等观点盛行的现状,提出张謇女性教育观对当代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所起到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与严歌苓一个是海派女作家,一个是旅美女作家,她们都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受难”女性形象.主要通过对张爱玲和严歌苓小说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探析形成这两种女性“受难”主题形成的原因,并明晰其差异.  相似文献   

13.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重要发言人,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真切而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生活风貌。本文通过该作品中描绘的来自三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形象,揭露"爵士乐时代"女性的心理结构和价值观,探讨其对现代职业女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女性视角,视新嫁娘为核心的土家族哭嫁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诗经》中的恋爱、婚姻家庭诗篇的情感真挚、淳朴而富有感染力,完全是女子个人、家庭关系、社会伦理之间的情感记录。土家族哭嫁歌和《诗经》无不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话语——主体的爱欲诉说;身份认同——生命的自觉体悟;生存超越——和谐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15.
知县夫人钱氏在《檀香刑》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形象。她在作品中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并以一双小脚作为其失语状态的外在的具体象征,集中反映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性们所处的无名状态、政治上的弱势和女性立场的缺席。女性即使拥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过人的学问才智,也依然处在社会和历史的边缘地带,并由此逐渐屈从于这种状况,自我奴化,从而衍生了奴性心理,成为真正的“缺席者”和“失语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借鉴"女性批评"(gynocriticism)理论,它强调对女性作家女性经验的研究。追寻凯瑟琳·安·波特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思想的发展,从而挖掘波特从一个平凡南方女孩而成长为一名成功艺术家的艰难一生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苏雪林作为五四知识女性代表,亦学亦文九十载,享誉于港台文化圈。本文中对其“抵死向学”之生平重要环节加以考察,在揭示近代女学勃兴与现代女性浮出历史地表之深刻联系的同时,提请对隐喻其间的复杂内涵给予足够的警醒与认识:五四知识女性的破茧而出,虽充满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况味,根植于西风东渐之下民族图存图强咸以维新的经世方略,但仍不失真正意义上的女子解放运动之意蕴,相较于近代西方女权运动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18年《新青年》刊载《娜拉》全译文以后,一批“娜拉剧”应运而生。女主人公和家庭决裂,义无反顾“私奔”,受到了同时代人的赞赏。可是,老舍笔下的“虎妞”弃父从夫却没有进入褒扬名单,投射在她身上的眼光,鄙薄多于悲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反而背上了祸害自己丈夫的恶名,因为她颠覆了“原型意识”和审美定势。然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一个能容纳女人不同体貌类型和多元生存状态的社会环境。因此,文章基此为审视点和论述点,审视虎妞的不公正评判,认识虎妞形象塑造的文学穿越和后现代视角,以利于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重建。  相似文献   

19.
卢新燕  童友军 《饰》2014,(2):48-52
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生活在东海之滨蟳埔村的蟳埔女,有着"行走的花园"之美誉的"簪花围"头饰,"骨针安发"的"活化石"传说,身着"大裾衫"和"宽腿裤",耳饰辈分象征的"丁勾"耳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蟳埔,独特民俗风情让世人为之瞩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习俗,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的蟳埔女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人的发现”、“妇女解放”的思想下对乡村女性的命运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品涉及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但这些男性作家大多是站在启蒙的立场对乡村女性进行俯视,把女性作为与男性一样的个体,没有看到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