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隆鑫  李希建  刘柱 《煤炭工程》2020,52(3):172-176
针对我国煤矿顶板事故影响因素多、发生过程复杂多样等问题,提出了将改进层次分析法与突变理论相结合的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分析模型。根据所分析煤矿实际情况,运用此方法得到案例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影响指标主观因素重要度大于客观因素重要度,系统突变隶属度为0.79,安全等级一般。该煤矿在主观因素上安全投入到位,客观因素安全投入不足,导致顶板事故风险性突变,符合该煤矿实际情况,表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突变理论的方法能指导煤矿顶板事故的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2.
煤矿顶板事故,基本上居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事故之首。大型顶板事故很少发生,然而零星事故一直困扰着各种大小煤矿。在煤矿生产现场管理的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关于顶板预警的安全评价,通过顶板管理安全评价,加上重点分析、监控、反馈,有效遏制了顶板事故的发生,对现代化煤矿顶板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自身经验,分析顶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有效、超前的解决措施。通过总结、分析、监控、反馈对采煤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安全评价运行,对煤矿顶板管理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发生规律及预防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在分析目前我国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以顶板灾害事故的致灾因素为出发点,确定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及后果严重程度作为顶板灾害事故的评价指标,定义了各指标的具体量化计算方法,最终建立了煤矿顶板灾害事故安全分级评价体系,并结合现场工程实例进行了应用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安全分级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定量地描述顶板灾害的危险程度,可为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分析目前煤矿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本文以瓦斯事故、水灾事故、顶板事故、煤尘事故、机电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和放炮事故为评价因子构建了煤矿灾害事故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合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灾害因子的权重,并应用给定的综合比较法确定矿井安全等级,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煤矿安全》2017,(2):234-236
以四川某矿为工程背景,运用了风险矩阵评价分析法对煤矿风险点安全进行评估,并根据专家经验和矿井风险点数据,确定了煤矿安全中7个风险点。结合事故风险的损害值和发生可能性值,得到矿井水害的风险程度为"重大",矿井瓦斯、矿井顶板、矿井坠落的风险程度为"较大风险",矿井机电、矿井放炮、矿井火灾的风险程度为"一般风险"。  相似文献   

6.
事故树分析法在安全系统评价中应用极广,其良好的逻辑性、结构简单的特点能够有效剖析事故的潜在和直接原因,对煤矿生产中各类事故和系统的评价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针对煤岩巷锚杆失效事件,对围岩失稳机理和锚杆支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建立了煤岩巷支护失效顶板事故模型。经验证,可以快速有效确定事故隐患,同时可以通过结构重要度排序对事故产生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管控,对矿井的日常生产和施工技术方案的确定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降低煤矿顶板事故风险,提高煤矿安全水平,基于Bow-tie模型与模糊集合理论,提出一种模糊Bow-tie模型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分析某起煤矿顶板事故的风险。首先,构建煤矿顶板事故的模糊Bow-tie模型定量分析其结果事件概率;然后,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揭示顶板事故的主要风险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对策措施。结果表明:模糊Bow-tie模型实现了风险分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减少了传统风险分析方法中主观及模糊因素产生的评价误差,使分析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间的交互耦合效应的基础上,通过N-K模型量化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因素的耦合效应,建立加权直觉模糊集决策矩阵,并结合TOPSIS模型构建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因素的评价模型.对我国2008—2018年发生的185起典型煤矿顶板事故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出主观的人为因素或管理因素是煤矿顶板事故...  相似文献   

9.
以开展重庆市煤矿事故风险管理工作为目的需求,选取中梁山北矿8大类主要煤矿事故中的顶板事故为分析对象,开展煤矿事故风险评估研究。列出“煤矿顶板事故风险目录”,用“煤矿顶板事故风险采集表”计算了“煤矿顶板事故风险损害后果”和“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可能性”,绘制“煤矿顶板事故风险矩阵图”,得出了煤矿顶板事故风险等级值;根据煤矿顶板事故风险评估的汇总结果,提出采用综合分析和历史比对方法,形成动态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动态监测机制,提出风险的管理标准、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准备。该研究为重庆市区域内典型顶板事故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顶板事故,分析了常见的顶板灾害类型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两种预防煤矿顶板事故的技术措施。介绍了煤矿顶板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及时有效发现造成顶板事故的潜在隐患,为支护的修复和加强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煤矿顶板安全监测和事故突发预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针对煤矿井下瓦斯灾害、瓦斯煤尘爆炸、井下火灾、顶板灾害、矿井水灾等五大灾害,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5因素、20指标的煤矿区自然条件安全生产度评价体系。利用该评价体系对全国30个矿区的自然条件安全生产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所评价矿区安全等级多为Ⅱ~Ⅲ级。矿区实际自然灾害情况与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矿区自然条件安全生产度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可靠,可为煤矿区科学产能规划、减少煤矿事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煤矿井下瓦斯灾害、瓦斯煤尘爆炸、井下火灾、顶板灾害、矿井水灾等五大灾害,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5因素、20指标的煤矿区自然条件安全生产度评价体系。利用该评价体系对全国30个矿区的自然条件安全生产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所评价矿区安全等级多为Ⅱ~Ⅲ级。矿区实际自然灾害情况与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矿区自然条件安全生产度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可靠,可为煤矿区科学产能规划、减少煤矿事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主要的煤矿事故中,顶板事故是发生比重较大的事故之一,对煤炭安全高效生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从地质、支护、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导致煤矿顶板事故的因素,并以此建立了事故树。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可知,该系统确实容易导致事故发生。根据分析结果,针对重要度较高的因素,提出了要有良好准确的顶板监测、要加强顶板管理和严格落实各项制度的措施。因此,煤矿顶板事故的事故树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煤矿粉尘爆炸事故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煤矿粉尘爆炸事故树分析图,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并对其结构重要度进行了分析,以便掌握煤矿粉尘爆炸事故的原因、规律,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安全科学原理中的事故树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进行逻辑分析,从中找出煤矿瓦斯爆炸的最小割集,并对事故结构重要度进行分析,确定引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各个因素,以便掌握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及规律,同时提出预防煤矿瓦斯爆炸的有效措施,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纳雍某矿燃爆事故影响因素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运用集对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联系度,建立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得出该矿整体安全级别为Ⅱ级,属于较安全状态,其中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平均年龄、抽采后残余瓦斯含量、绝对瓦斯涌出量方面为薄弱环节,应分别对其进行改进,减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煤矿突水事故的详细分析,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方法对导致突水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煤矿突水事故的发生主要与非正常涌水量、超过排水能力、应急反应失效有关的结论,得到了事故树分析法(FTA)中的基本事件,从而确定了分析内容,为进一步运用事故树分析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使得分析结果更为准确。在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情况下,构建突水事故的事故树模型,根据布尔代数规则得到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经过结构重要度分析,得到导致煤矿突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将PHA方法与FTA方法相结合,更有利于结果的准确性,为煤矿突水事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安全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加强顶板管理 有效遏制顶板事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板管理是煤矿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部分区域乡镇煤矿顶板事故频发,影响了煤矿的正常运转和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以近年来黔南州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特点,分析区内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现状,提出如何加强顶板管理,有效遏制顶板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区内乡镇煤矿顶板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进展。  相似文献   

19.
翁平 《现代矿业》2009,25(11):87-89
顶板安全管理一直是矿山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安全系统工程的事故树分析,找出了顶板事故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顶板事故树图,求出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并针对顶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为矿山安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顶板管理是采煤作业期间重点和难点的现状,为了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对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形成过程和顶板事故的原因作了分析,并结合永新煤矿采煤工作面实际情况,简析漏冒型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