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得出西湖凹陷南部古近纪花港组的聚煤规律,通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研究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区花港组分为上、下2段,研究区含煤地层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3种沉积相。主要聚煤环境为曲流河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越岸沉积沼泽和滨湖泥炭沼泽。花港组煤层厚度从研究区中部向四周逐渐减薄。  相似文献   

2.
华蓥山北段处于四川前陆盆地东部隆后沉积区,笔者根据钻孔岩芯、野外露头、测井等资料,对该区金刚矿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岩系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以及聚煤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区须家河组从下到上划分为7段,须一、三、五、七段为含煤段,二、四、六段为砂岩段,共识别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等5种岩石类型,区内主要发育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物源主要来自江南古陆。构造作用、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等因素影响该区聚煤作用,经历了3次逆冲推覆作用、2次推覆后静止期及最终构造稳定的均衡回弹期,煤层主要形成于推覆后的静止期(须三段和须五段)和均衡回弹期(须七段),四川盆地东部聚煤作用有自西向东、自下而上逐步增强的趋势,华蓥山北段则成为晚三叠世末重要富煤区,可采煤层主要赋存在须五段和须七段,须五段聚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聚煤作用相对较差,须七段聚煤环境主要为曲流河泛滥盆地,聚煤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3.
张光超 《陕西煤炭》2012,31(1):1-3,10
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彝良向斜煤矿区宣威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宣威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聚煤作用受古地理、古构造、古植物等因素影响,矿区东部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大;西部含煤层数少,煤层厚度小。富煤层位位于宣威组上段,是煤田勘探的主要目标层。  相似文献   

4.
根据单井岩性、沉积构造、测井以及连井剖面,对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洪泛平原、滨浅湖以及半深湖。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聚煤环境类型多样,目前已发现8个聚煤区:缓坡带的桃园三角洲聚煤区、黄金带辫状河聚煤区、热河台辫状河聚煤区、桃园废弃河道聚煤区、于楼废弃河道聚煤区、热河台废弃河道聚煤区,中间洼陷带的荣兴屯聚煤区、小龙湾聚煤区,聚煤区沿低洼地带呈长轴展布。煤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泛滥平原、曲流河废弃河道、三角洲平原以及滨湖沼泽环境中,其中,辫状河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以及滨湖沼泽环境形成的煤层分布范围较广,为煤型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5.
桌子山煤田含煤地层沉积特征与聚煤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井岩性、沉积构造、连井剖面分析等手段,对桌子山煤田聚煤期沉积环境类型、沉积演化过程及聚煤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桌子山煤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由潮坪、三角洲、曲流河3种沉积相组成,可进一步识别出潮上坪、三角洲平原、河漫等8种沉积亚相及多种沉积微相;受海水进退影响,聚煤期本区经历了海相到陆相的沉积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期间聚煤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沉积相带的时空配置,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太原组下段的潮上泥炭沼泽及山西组2段的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从沉积环境角度,建立和探讨了本区主要的聚煤模式:潮坪聚煤模式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杨树盆地煤层赋存状态复杂,煤田勘探一直没有突破。为了确定有利找煤区域,应用沉积学基本原理,结合钻孔资料,沉积构造及组合,并编绘砾岩、砂岩、泥岩厚度等值线,对大杨树盆地中部九峰山组上段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研究发现,煤层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内并围绕半深湖-深湖沉积区呈带状分布,并且区域内发育有两种类型的聚煤模式:大杨树-达尔滨含煤区属于进积型聚煤模式,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为退积型聚煤模式。虽然两含煤区具有不同的聚煤模式,但发育有类似的聚煤环境,综合煤层的聚集模式与分布规律认为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是理想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6,(5):128-130
利用煤田钻孔资料,对四川盆地东部斌郎矿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区可采煤层主要赋存在须家河组第7段,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矿区东南侧江南古陆和东北侧大巴山。研究区有两处聚煤中心,分别位于该区西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8.
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西山窑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聚煤时期的沉积环境及构造运动对聚煤和煤层保存的控制作用,认为西山窑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是煤层发育的主要场所,西山窑组下部含煤性较好,厚煤层主要发育于凹陷区,凸起区煤层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都格井田含煤地层研究,探讨了井田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井田龙潭组为三角洲与泻湖—潮坪沉积复合体系,其中三角洲发育时期是本区主要的聚煤期,其沉积环境稳定,含煤性较好.煤层层数较多.厚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勘查区内二叠系上统宣威组上段含可采煤层7层,平均厚度1.53m,含夹矸0~3层,结构简单;全区可采3层,较稳定5层。首先根据勘查区地质勘查资料,分析含煤地层岩性特征、含煤性,结果表明,宣威组上段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煤层、泥岩及炭质泥岩,具有向上变细的二元结构,初步判定为陆相曲流河沉积。其次,根据煤芯样化验结果,分析煤层宏观煤岩类型及显微煤岩特征、煤炭化学特征、工艺性能,结果表明,原煤灰分较高、硫分偏低,且煤灰成分以酸性氧化物SiO2为主;宏观煤岩以半亮型为主,无机物含量较高,且多呈团块状、颗粒状且洗选后浮煤灰分均为特低灰,说明煤的分选性较好;原煤固定碳、发热量、软化温度灰、流动温度灰均属中等,表明煤炭质量均一,成煤环境稳定,上述特征均证实勘查区属陆相曲流河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究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煤系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找出聚煤作用主控因素,基于应用现代沉积学、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康苏走滑拉分盆地和昆仑山前断陷盆地的充填与沉积特征,绘制了单井岩性剖面和莎里塔什、康苏组、杨叶组的沉积相展布图以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侏罗系煤层厚度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西南缘聚煤主控因素为幕式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及气候,幕式构造运动决定了2个聚煤时期,沉积环境决定了煤层空间展布以及气候决定了富煤带的迁移;同时将塔西南地区侏罗纪盆地演化过程概括为:初始沉降期、首次聚煤期、聚煤迁移期、气候变化期、强烈沉降超覆期和强烈沉降推覆期6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谢卫  杨辰雨  彭顺风 《煤炭技术》2014,33(12):109-110
以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从沉积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地理展布和聚煤环境方面,对比分析其聚煤规律差异性。龙潭组时期盆地处于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具有大地构造稳定、海平面升降平稳、潮坪-泻湖中泥炭沼泽广泛发育的特点。须家河组时期盆地为内陆湖泊盆地,周缘造山带活动剧烈,湖盆水体变化频繁,三角洲平原洼地中的泥炭沼泽发育受影响。龙潭组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含煤地层。川东、川南地区在2个聚煤时代都处于有利聚煤环境,是四川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对聚煤前后沉积微相及其演化特征的精细预测,运用井震联合方式,以地质统计学和平面差值算法为工具,利用基于地层切片的属性解释技术,以层序内砂地比信息作为沉积微相的表征参数,建立敏感属性与岩性、沉积微相的对应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沙曲地区山西组3+4#煤层聚煤前后沉积微相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精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可以划分为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若干短期基准面旋回,而中期基准面旋回是井震统一尺度研究的基础;平均反射强度和最大波峰属性可以作为聚煤前最优属性组合,弧长和最大波谷属性可以作为聚煤后最优属性组合;山西组3+4#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聚煤后为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三江——穆棱河中晚侏罗世沉积体系与聚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该区中晚侏罗世盆地发展阶段与沉积体系演化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晚侏罗世为主要聚煤期,城子河组(珠山 )为最佳聚煤部位;内陆冲积平原和滨海冲积平原是本区主要聚煤古埂类型,一角洲平原 和河流泛平聚煤最有利场所;富煤带和聚煤中心的展市受 构造、岩相条带、沉积环境所制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田矿区含煤地层研究,探讨了矿区龙潭组的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得出矿区龙潭组为三角洲与泻湖~潮坪沉积复合体系,成煤时期的不同沉积环境,聚煤沉降幅度小,沉积速度和物质补偿均衡,有利于泥炭堆积,因此矿区含煤层数、煤层厚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对沉积体系的研究是煤炭勘探的前提与基础,基于煤炭资源与沉积体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对郭庄井田聚煤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明确了该井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为华北型海陆交互相沉积类型及山西组聚煤沉积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且通过对郭庄井田2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及顶底板岩性的分析研究,得知影响该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煤层沉积前基底不平、岩性的不同以及后生河流冲蚀作用;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确定2号煤层整体上呈南厚北薄并在中南部变薄甚至尖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含煤岩系聚煤前后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运用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通过基于最小等时单元地层切片的地震属性优选法及单井层序地层的岩性与微相划分标定法,建立了敏感属性与岩性、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对沁水盆地中裕地区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后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作为该区的最小等时研究单元,以短期旋回作为控制进行切片可以研究四-五级序界面内的沉积现象;均方根振幅属性可以作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预测的敏感属性;山西组2号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沉积环境,聚煤后为上三角洲沉积环境,并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天然堤、泛滥盆地和泥炭沼泽等沉积微相及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8.
煤和油页岩作为我国重要的富有机质能源矿产,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重要的地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系统的总结出我国的主要聚煤环境和油页岩沉积环境,其中煤的聚集环境主要为三角洲、冲积扇、河流、湖泊、海洋滨岸带等沉积体系,曲流河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以及滨湖沼泽是最为有利的聚煤环境。油页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湖相、潟湖相及滨岸—沼泽相,其中湖相成因占多数,半深湖—深湖环境油页岩厚度大,品质较好。这些研究成果为煤和油页岩的赋存规律和准确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海鱼卡矿区三井田煤层结构复杂,鱼卡矿区三井田含煤地层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以及曲流河三类沉积相。大煤沟组一段沉积期主要以冲积扇相发育为主,大煤沟组二段沉积期主要发育辫状河相,石门沟组一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曲流河相,通过对典型钻孔ZK38-2沉积相划分及走向上钻孔之间的沉积相对比研究,对井田内煤层对比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中裕地区的精细煤厚资料,基于相控沉积理论,借助地震沉积学在地层岩性识别及沉积相带划分等方面的优势,提出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预测煤厚的思路。通过对研究区山西组2~#煤层聚煤前后沉积相带分布及其演化与煤厚相关性分析,实现对2~#煤层厚度的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2~#煤层聚煤前为下三角洲沉积环境,聚煤后为上三角洲沉积环境。后期构造及聚煤后沉积环境对煤厚变化影响较小,而聚煤前沉积环境及其相带分布对煤厚变化起控制作用。煤厚预测结果与钻孔揭露吻合较好,最大绝对误差厚度为0.24 m,最大相对误差为9.19%,精度相对较高,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