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石库门里弄源起于开埠后的上海,分布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几代老上海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留下了无数美好温馨的回忆。今天的上海,历经百年沧桑的石库门早已不仅仅是民居,更是上海的文化符号,是上海的都市乡愁。国家邮政局早在年代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共计4套枚。这套邮票选取了全国个省市的民居建筑,而上海市选用的恰恰是石库门建筑。作为近代上海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石库门与千千万万上海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它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开埠百余年来的历史,每一条里弄都有一段有关大上海沉浮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正乡愁一直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它存在于余光中、席慕容的诗里,出现在三毛的文章中。余光中的乡愁化作成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亲情,是思念;席慕容却把乡愁比拟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也作为艺术的元素之一,流淌在音乐中,在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琴声里交融;或蕴藏在油画艺术中,譬如本期《视觉》栏目中王志东油画中那"湿漉漉的乡愁"。  相似文献   

3.
儿时对上海"老虎灶"的印象颇为深刻。大街小巷里,人们提着热水瓶、水壶到"老虎灶"买烧开的水,叫"泡开水"。随着改革开放,老城区不断被改造,"老虎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进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今天我们只能在城市历史博物馆中寻找到"老虎灶"的记忆。但是在一些还未被改造的旧区小巷里,百姓对"老虎灶"的渴望和需求依然十  相似文献   

4.
正乡愁是一个说不尽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为乡愁困扰。台湾文学大家余光中先生有一首抒写《乡愁》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引起海峡两岸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我也有乡愁:经常回忆被老北京称作"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是我的乡愁;经常回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里的核桃树、夹竹桃、金鱼缸……是我的乡愁;经常回忆老北京城墙上的酸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上海市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的回顾 解放初,上海建设了第一个工人居住区——曹杨新村。当时对公共建筑的配置没有经验,规划参考了一些国外的做法,把公共设施分为重大型(如医院、文化馆等)和轻小型(如老虎灶、幼儿园、托儿所等)两类,采取中心集中布置和在街坊内部均衡分布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群众生活的基本需  相似文献   

6.
<正>对老上海人来说,老城厢是个承接地气、安放心灵的地方,它是城市的腹地,是这座城市的起点与基石。这些年,在一轮轮的拆迁改造中,记忆那头弄堂口的老虎灶,屋里厢的雕窗都渐渐难觅踪影,眼前的广厦万千渲染出新的城市印记。转个身,弄堂里的吴依软语犹在耳畔,然而对老城厢的消防安全究竟该怎么管理,尤其是如何处理大面积待拆迁地区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是拥有众多石库门建筑的黄浦区回避不得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老宅中,我见识了许多款欧式古典家具;在专收欧式旧家具的仓库里,我更是见到了许多中国工匠做的欧式古典老家具;在当代欧式风格住宅及各类家具展中,又见到了许多现代版欧式古典家具。其实上海人有崇欧情结,把英伦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城市长期受儒教文化的浸润,充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形和内涵,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只顾现代化建设而废祖忘典,如广州的南海神庙就把神圣的空间环境破坏了 中国的各地民居创造了传统家庭阖家团聚的礼仪空间格局和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扬州古城里有许多老民居重建古典私家小园和重建老宅,用自己的行动在找回乡愁.  相似文献   

9.
<正>从宏伟的角度讲,可能没有哪座城市能比北京更威严。这里是皇权的集中之地,巍巍的帝王之都。从微妙的角度讲,可能没有哪座城市比北京更亲切。在这里生长和生活过的人,都对北京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愫,怀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虽然这座城就在身边,可依然怀有一份遥远的乡愁。北京,是北京人的乡愁;北京,甚至成为很多异乡人的乡愁。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迷恋着、怀念着北京。千年帝都的浑厚和典雅,民族历程的荣辱沧桑,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9)
<正>乡愁,是年轻的心渴望亲近故土时,从心底弹奏出来的乐音;是一份雾里挥别、怅然若失的心境;是一棵根植在心头、不长年轮的岁月树。乡愁,是一个人生命中有关乡土的永远的情歌。感受乡愁,从诗开始。被誉为顽童、赤子的余光中,是一个情深意重的人,一生都陷在乡愁情结里。余光中的乡愁,极尽哀婉缠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  相似文献   

11.
客行悲故乡     
正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情结,不管是"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或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不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都站在异乡的大地上,远望苍茫,发出最为动人的乡愁呼唤。在外工作的我,总会与这样的思绪不期而遇,伴随着一丝柔美的落寞。乡愁,总是牵绊着故乡的一点一  相似文献   

12.
里弄,一串串线性的剧场,是外地人眼中的“shàng h?ai”、外国人口中的“sh?ang hài”,是上海人心中的“s?an g h[]”。
  弄堂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了,邻里间不再相互熟识,不再互相往来,不再没有隐私,不再发生各种矛盾和争吵,不再撞见孩子们的嬉闹,不再听到各式叫卖的吆喝声,不再关心谁家的饭更香,不再只有上海话,甚至不再蕴藏着暗波涌动的恋情。但,我们还是爱往弄堂里穿,去弄堂里喝咖啡、喝下午茶、食早中晚饭、泡吧、看电影、装裱画、拍照片、写生、读书。。。。。。甚至什么都不做,就这么荡着。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个默契的共识,就是在弄堂里才能找到上海,那些“弹咯路”(“弹街路”),那些老墙老木头老标识老门窗才能让我们贴近上海。  相似文献   

13.
案例欣赏 波特曼·建业里——在本案例中,设计师从历史、文化、周边的环境入手,来最终确定空问的色彩主题.他没有一味地运用深沉的色调去塑造老上海,而是以简约黑白作为空间主色调,展现了老上海的另一种优雅、稳重与时尚.  相似文献   

14.
提起“乡愁”,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首饱含爱国主义情愫、表达对家乡和亲人深刻思念的诗篇,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每一个地方总会留下富含历史文化的东西,而建筑恰恰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把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部分地保留在人们的视线里。上海南京西路1025弄,1932年竣工的静安别墅,至今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还有三千多人。它就是上海里弄文化的一个代表,同时也是老上海居民生活的缩影。2009年,出于对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静安别墅进行了墙面整修,改造后不久,立即吸引了众多喜欢老上海文化的年轻人的目光。然而,店铺资质不合格、没有营业执照、居民反对的矛盾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这里。2013年9月,静安别墅在成为一个包容居住和商业形态的"大杂烩"之后,终于遭到大整顿。静安区工商、消防、公安、城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工作组,对静安别墅内80余家没有经营资质的商户进行清退,著名的"丝袜奶茶"、"弄堂小馄饨"等商户被当场取缔。  相似文献   

16.
对于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我们不再一拆了之。我们终于认识到,在一座城市里,许多老旧街区或废弃建筑,往往是这个地方历史文脉的空间载体,多少人生于斯长于斯,对之有着深情眷恋。城市更新和建筑改造一方面杜绝了大拆大建的浪费,另一方面为保护历史,留住乡愁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而更新改造中的理念,又决定了一次改造实践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变废为宝,既保留历史风貌,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并且让其良性发展,自给自足。该文主要以重庆江北纺织仓库(北仓)改造为例,阐述了作者的城市更新理念,即记忆、共建、重生与相融。  相似文献   

17.
张卫兵1976年出生在新疆,上海知青子女。消防工程队管理员。张卫兵,1976出生,新疆人,上海知青子女。2002年,跟随父母从新疆到上海,在工地从事消防工程工作。按照现在的政策,北京、上海的知青子女,有落户城市的指标,家中老幺的张卫兵,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哥哥姐姐,成为了老上海人中的新上海人。瘦高个儿,肤色偏黑,张卫兵身上没有上海男人的细腻、矫揉造作,而是  相似文献   

18.
草草 《中国厨卫》2009,(7):78-85
对于许多迷恋老上海情调的人来说,旧上海那些精致小巧而不失稳重大方的住宅、古香古色的咖啡屋,最是让人神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含蓄的东方美学与激情的西方文化碰撞交融,酿造出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彼岸汤桦     
<正>独在异乡为异客彼岸乡愁重庆云阳,日暮。层层台阶从市民活动中心巨大的斜坡屋面倾泻而下,把人们的视线带向长江的彼岸。彼岸风景画图,迢递水声山色;此岸一无所有,所余不过乡愁。在几乎每一个汤桦设计的建筑作品中,都有着与云阳市民活动中心相类似的乡愁气质——尽管建筑的每一处角落都纯然现代,但并不指向一个激动人心的奇幻未来,相反,却似乎因陷入了某种指代不明的纠缠回忆而使人莫名惘然。乡愁是一场契里柯式的白日梦。从读书时代起,汤桦就特别钟爱这位意大利人的画  相似文献   

20.
“新天地”成了上海人、外地人甚至许多老外谈论的热点。在一些国外的航空杂志上,也不时会看到关于“新天地”的介绍文章。“怀旧”成了当今的一种时尚。在这种时尚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历史、对文化的追求。 随着越来越多现代化高楼大厦在上海拔地而起,大片大片的老弄堂旧街坊在推土机下消失,上海的过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许多人已经不自觉地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并非离历史越远越好,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历史文化的失落感。于是我们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