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开始下降,结束了连续14年增长的局面。国家随之实施煤炭产业去产能政策,关闭了大量落后产能矿井,整合了大量中小型矿山,为煤炭产业新常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政策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还鲜有关注。为此,以江苏省徐州市沛北矿区为例,基于2008年11月、2010年12月和2015年12月的3景SPOT5/资源三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利用建立的评价模型,评价了该矿区2008年、2010年、201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然后将之与该矿区煤炭产量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煤炭去产能对矿区生态环境有改善作用,煤炭产量变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矿区生态环境结构是揭示和研究矿区生态环境要素数量配比、质量配比、纵横空间位置配置、相互间联系内容与方式的重要手段,研究可概括为两个体系、三项内涵、一个因素、两个关系、一项规律。由于我国资源与环境制度以及煤炭资源开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等与国外有所不同,在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后,提出了煤矿区生态环境结构变异规律及全程协调控制的理论:将矿区生态环境要素与煤炭资源开发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基于地面与地下一体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炭资源开发一致,与矿区生态环境结构变异规律相协调,受矿区生态环境结构容量约束,探-采-闭-复全程以及预测-预防-控制-治理-恢复全面的,煤炭资源开发的组织、管理及技术的方式和方法的最佳组合与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公司仙亭煤矿为例,分析煤炭开采过程中和闭矿后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煤炭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治理及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将来一段时间也将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煤炭的生产、运输与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与破坏。本文首先就煤炭开发利用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评价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地下水资源,针对现代煤炭开采对覆岩结构及地下水赋存环境的影响,以神东矿区超大工作面综采为例,应用现代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与分析方法,建立了以高精度四维地震多属性数据为核心的多属性数据体,描述了采前、采中、采后至稳定状态下的采动煤层覆岩变化过程,提出了采动煤层的覆岩具有开放的多层渗流结构和层状自修复趋势,为西部地区现代煤炭开采技术条件下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阐释出发,分析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在确认煤炭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矿区环境中的薄弱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永陇矿区麟游区规划为实例,利用遥感技术解译项目区域生态现状数据,采用加权和归一化处理方法,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规划矿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规划矿区EI指数为55.45,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矿区开发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1987、1998、2007、2013、2018五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贡献率,构建RSEI模型,研究平朔矿区3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7-2007年,受煤炭开采的影响,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RSEI指数由0.564下降至0.512;2007-2018年,矿区大力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生态环境逐渐改善,RSEI指数逐渐上升至0.576,生态质量优与较优等级的面积分别提高了4.14%和3.65%。矿区北部地区生态质量较好,安家岭及安太堡露天矿周边及南部地区生态质量较差,经生态恢复治理后,煤矿周边及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议后续仍应着重开展南部地区生态治理工作,注重整体土地利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10.
煤炭开采在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矿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地表塌陷、煤矸石、噪声污染等。结合我国煤矿的生产实际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因素,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矿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神东矿区特定的开采技术与地质条件,分析了矿区多年来的生态科研项目的结论,深入系统地探寻其生态破坏的机理,生态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遵循生态修复学规律,研究矿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修复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引导,遏止神东矿区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同时,促使尽快建立健康结构和完善功能的新生态系统,初步解决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问题,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1987年、1998年、2007年、2013年、2018年五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贡献率,构建RSEI模型,研究平朔矿区3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7—2007年,受...  相似文献   

13.
运用地下水流场、水化学等理论、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质数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峰峰矿区1981~2007年间地下水变化状况进行详实研究,揭示了煤炭开采对峰峰矿区岩溶地下水影响的特征及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规模性的矿井疏排水与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岩溶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和水资源量衰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矿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璞  王震 《中国矿业》1999,8(4):82-84
摘要矿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矿区资源开发中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从定性角度分析了矿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在矿区资源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榆神矿区浅表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在划分主采煤层上覆含、隔水层组合类型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煤层开采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研究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统计区内地下水位观测网(56个水文观测孔)近3年的有效观测数据,掌握首采煤层开采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第四系萨拉乌苏组潜水流场与2005年统测地下水流场形态基本一致,地下水位降深值在西南部达10 m;近3年的地下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仅YS22钻孔处受村民井取水引起水位下降。研究成果对榆神矿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榆神矿区浅表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在划分主采煤层上覆含、隔水层组合类型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煤层开采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研究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统计区内地下水位观测网(56个水文观测孔)近3年的有效观测数据,掌握首采煤层开采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第四系萨拉乌苏组潜水流场与2005年统测地下水流场形态基本一致,地下水位降深值在西南部达10 m;近3年的地下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仅YS22钻孔处受村民井取水引起水位下降。研究成果对榆神矿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神府、东胜矿区浅层地下水的特征,对开采的影响及水源保护问题提出了探讨性意见。对今后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雅庄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断层分布广、密度大,具有近东北-西南向平行阵列式分布特征,且呈现出自西向东多个条带状构造块段;陷落柱规模小,但密度较大,呈现零散点状分布特征。矿区居于区域岩溶水强径流区,岩溶水水位高于所有开采煤层底板,矿区内太原组和奥陶系岩溶含水层富水性一般较强。因此,开采煤层存在岩溶水突水危险。通过对矿区断裂构造富水性及导水性的分析研究,表明矿区断裂构造是控制和影响地下水贮存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是矿井充水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煤矿煤层开采后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以庞庞塔煤矿为例,基于该煤矿在生态治理经验和取得效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预防、避让、削减、恢复和综合治理等措施,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