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云南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大理地区就生活着白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依山傍水的喜洲,是白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喜洲位于大理坝子(盆地)北部,西枕苍山,东临洱海,山海之间是西高东低的狭长平坝,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几十个自然村落像星斗一样散布其间。其中居于坝子中间,位于五台峰下的喜洲村是最璀璨的一颗。喜洲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古朴生动的街景,有形式丰富的各式民居,有淳朴的民风民俗……。白族民居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古朴典雅、大方实用、坚固经久著称于世。喜洲村有一大批…  相似文献   

2.
门楼是喜洲镇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喜洲建筑又堪称大理白族建筑的典范,如今随着传统建筑的日益消亡,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探究了喜洲门楼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对喜洲门楼的形制进行总结和提取,作出喜洲门楼类型重组和演变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喜洲门楼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了自然环境因素及历史发展中人文因素影响,且喜洲门楼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形制也存在着潜在的组合规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喜洲门楼传承与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大理喜洲、大理古镇及周边地区的白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西洋元素融入传统白族建筑的来由,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西洋元素与白族独特的民族元素在建筑中融合的特殊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白族建筑中的窗户、材料及布局等方面总结了西洋元素在传统白族建筑中的表现形式,说明了白族建筑文化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4.
车震宇 《云南建筑》2014,(3):176-183
“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是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地区的精彩写照。古城大理,名镇喜洲,历史悠远漫长,文化灿烂丰富,是人类宜居的风水宝地。地处大理古城北边的喜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白族千年史的缩影,也是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白族民居因其独特的地域性而成为大理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通过对大理市喜洲、双廊三种不同类型白族民居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乡村旅游影响下白族民居空间形态的演变特点,为白族民居的传承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大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和云南省重点侨乡之一。1987年“喜洲白族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7.
大理喜洲传统院落布局营造的巧妙使用,不仅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而且反映了白族人对于自然、生活与美的理解。着重从院落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其所诠释出的"建筑意",试图揭示喜洲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吸取新的可供选择的设计思路,将其反作用于建筑创作过程中,为现代住宅设计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8.
喜洲白族民居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六月初,踏上了南下的旅程,一去三千里,来到了彩云之南,在苍山洱海畔的大理古镇实地察访了喜洲的白族民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祖国辽阔广袤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创造自己民族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民族璀璨夺目的精神文化。深深植根于各个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体现率直品格、富含深邃哲理、散发诱人魅力、充满旺盛生机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各族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这些异彩纷呈、姿态万千、风格迥异、形式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承载了各民族不同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  相似文献   

9.
喜洲位于大理坝子的北部,山海之间是一道狭长的坝子,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长约6公里,几十个村落分布其中。同时,喜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云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南诏时期,喜洲是南诏的政治经济中心;及至元代以后,喜洲改设为县、镇,逐渐失去了其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仍然保留了其经济中心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选择和调适下,大理白族传统民居体现出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原生性的空间形态及其独特建构技艺,反映了白族人民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体现了白族人民兼收并蓄的开放进取精神。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大理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追求也在发生转变。结合当前云南特色小镇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以及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大理喜洲古镇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如何在古镇现有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兼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针对性策略和方法,探讨在古镇整体保护与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同步发展前提下的适应性转变思考以及大理白族古镇民居的保护传承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理喜洲汉式白族民居的实地调研,以有厦门楼为研究对象,从其建筑形式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分析其情感的表达。认为建筑应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应该把更多的情感注入建筑,这也许才是建筑设计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古城镇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大量论述,但利用数据分析村落改造设计的研究还较少。该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喜洲的轴线模型及视域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喜洲古镇全局整合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古镇中独立空间多,导致可达性不佳;(2)古镇内断头路较多,协同度有待提高;(3)视域分析反映了古镇内部道路聚集系数低,应优化控制值低的位置。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与对应的POI商业网点布局进行耦合分析,对喜洲古镇提出优化策略,可为其他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走进云南大理,吸引你的,除了"风花雪月"美景,是扑面的文化气息,如南诏古国、茶马古道、白族建筑等.每一张名片都足以让世居中原的人惊讶:这里就是远处"夜郎"之外、与中原语言不通而需要重译的"蛮夷"之地?这不是与汉文化并驾齐驱的另一支文化劲旅吗?不禁为汉人祖先的自大、寡闻而惭愧!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众多少数民族,历史渊源虽不近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都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各民族均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火文化,本文仅从火把节来探寻白族火文化的底蕴.一、白族火文化的历史追寻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白族不仅以其辉煌的历史享誉世界,而且以灿烂的文化饮誉中外,在历史进程中,白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南诏”奴隶制政权和“大理国”封建制政权;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其中尤以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最为著名.从白族历史发展轨迹中,我们不难追寻出其与火的密切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有关“火把节”的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15.
正喜林苑·杨卓然院项目位于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喜州村,原为喜洲商帮八中家之一杨卓然先生的宅邸,是喜洲重点保护民居建筑。喜林苑团队对原有建筑进行了良好修缮、设计,改造过程中,除局部添建卫生间等必要生活设施外,建筑格局、建筑外观与装饰细节均保留,报批程序科学完备。  相似文献   

16.
张泉 《城乡建设》2001,(6):56-57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是我国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在创造、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智慧.从古代起就是云南各族人民喜爱居住的一种住宅形式.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先后把白族民居建筑引入风景名胜区,作为人文景观的设施接待,深受游客赞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9)
大理白族门楼是白族先祖自南诏时期就传承下来的重要优秀历史文化产物。大理白族门楼是白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白族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重要体现。大理白族门楼的绘画与雕刻装饰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还反映了大理白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地方文化和价值取向。大理白族门楼的绘画、雕刻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门楼的绘画、雕刻装饰风格的变迁更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白族民族文化的变迁。因此,对大理白族门楼的艺术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有利于了解大理白族门楼的发展历程,而且能为新时期如何看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还能够为全球多元文化冲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未叶,元明时期为盛。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结合阿叱力教在洱海白族地区的流行时代、传播路线、地区及该教的内容、葬俗,可以认为白族火葬墓是一种较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与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与异质性使该区域的聚落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将文化生态学引入有助于拓展西南聚落文化研究的视域,文化生态层级理论的建构则可对聚落形态与类型进行深层分析。并以喜洲聚落为例解析其中的各种文化群落。  相似文献   

20.
白族民居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充 《小城镇建设》1996,1(1):25-26
云南大理是全国首次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之一。大理的白族民居建筑形式古朴、典雅,独树一帜,其中喜州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的一件稀有古代建筑珍品。这种古老传统的白族建筑至今仍大兴广建。 大理位于云南的西北部,地形西高东低,西耸苍山,东有洱海,南北自形成绿色的平川,恰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