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月份以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两次持续大规模灰霾污染事件,污染范围覆盖近270万平方公里,涉及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四十余个重点城市,影响人口约6亿.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5年《空气质量准则》中就明确指出:"当一地PM2.5年均浓度达35微克/立方米时,人的死亡风险比10微克/立方米时增加15%". 针对区域灰霾污染事件,农工党中央积极协调卫生、环保、气象等相关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联合调研.从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沈阳5个代表性城市开展的研究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大气PM2.5每增加100微克/立方米,城市居民每日总死亡、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5%、5%和7%.  相似文献   

2.
<正>清华大学4月22日在北京发布首个室内PM2.5(细颗粒物)污染公益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人均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为室外的4倍。调研结果显示,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2.6微克,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室内  相似文献   

3.
武婷  沈静 《规划师》2019,35(10)
空气质量作为城市中最普遍的公共资源,研究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不但有助于认识购房者的住房偏好,而且可以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新思路。文章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二手房市场为例,通过爬取链家网住宅样本数据,运用Hedonic特征价格模型的方法,围绕建筑结构、交通区位、邻里环境和空气质量四方面,选择17个特征变量,建立特征价格解释模型,结果显示:①PM10浓度对住宅价格有负面影响,PM10浓度每下降1微克/立方米,住宅价格上升0.92%;②PM2.5浓度与住宅价格呈现正相关关系。分析空气质量影响住宅价格的可能原因,发现其与城市空间布局息息相关,因此最后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角度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于2015年4—12月(除7,8月外,每月一周)实测了该幼儿园室内外PM2.5浓度,结果显示:室外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60.6μg/m~3,室内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32.5μg/m~3;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系数达0.74,检测期间平均约有52%的室外PM2.5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室内55%的PM2.5变化由室外颗粒物源导致;实测期间,时均I/O值为0.69,变化范围为0.1~5.46;I/O值受室外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随室外PM2.5质量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室外PM2.5浓度较高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减小,室外PM2.5浓度较低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增大;室外空气湿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正相关,室外风速与室内外PM2.5浓度负相关,而室外温度对室内外PM2.5浓度影响有限,但与I/O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孩子们与他们的下一辈聊起过年的习俗时,一定会提到公元2016年的2月,也就是农历丙申年的那个正月。在那个春节里,上海的外环线内,从此再也听不到爆竹声。据上海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除夕至大年初一凌晨,尽管受上海外环以外和周边地区烟花爆竹燃放以及不利扩散条件的影响,PM2.5小时浓度逐步升高,但外环以内却明显低于外环以外区域。PM2.5最高小时浓度仅为29微克/立方米,出现在大年初五凌晨2时,对应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42,优!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某办公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质量平衡方程对西安市某办公建筑室内颗粒物浓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该建筑室内外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进行了实时监测。结合线性回归方程、室内外监测浓度线性拟合曲线及室内浓度随时间的指数拟合曲线,对该普通办公房间室内颗粒排放源及室内颗粒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建筑室内PM10的平均发尘为7.93~12.48 mg/h,室内PM2.5的平均发尘为2.89~4.08 mg/h;室内PM10和PM2.5呈现指数变化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
目的了解冬春季节室内空气颗粒污染物污染水平。方法于2013年1—5月工作日期间在济南市某办公场所采用LD-5C(B)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对室内空气颗粒物PM10、PM2.5进行监测。结果济南市冬春季节室内颗粒物PM2.5、PM10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82、0.115 mg/m3;采暖期室内PM2.5、PM10的质量浓度(0.152、、0.191 mg/m3)高于非采暖期(0.050、、0.079 m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暖期室内PM2.5/PM10为0.807,非采暖期PM2.5/PM10为0.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7,P=0.001);室内外PM2.5相关系数r=0.878,P=0.001;室内外PM10相关系数r=0.701,P=0.001。结论济南市冬春季节室内颗粒物污染较重,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采暖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在对我国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城市、不同建筑类型的室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室内PM2.5质量浓度最高超过500μg/m~3。有效的控制技术是降低室内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将室内PM2.5污染控制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并对其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国内外PM2.5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梳理。结合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控制技术与标准,提出了我国建筑室内PM2.5控制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上海市一典型住户为例,长期监测居住建筑室内的PM2.5浓度,温湿度以及住户开关窗行为。调查居住建筑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室内的PM2.5质量浓度水平,分析开关窗对室内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户在冬季及春季前期开窗时间集中在8:00左右,且开窗时长低于1 h,当室外温度持续高于11℃左右时,住户一天内开窗次数增多,开窗时间集中在8:00和16:00左右,而开窗时长也相应增加为1~4 h。做饭的影响导致住户室内PM2.5日变化规律呈现双/三峰特性,室外逐时变化规律则在冬季呈现单峰(峰值出现在9:00左右),春季峰值不明显。开窗之前,室内PM2.5浓度若远远低于室外浓度时,开窗将使室内PM2.5浓度升高,并逐渐接近室外浓度。开窗之前,室内PM2.5浓度保持升高/下降的趋势或是室内外浓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开关窗户对室内PM2.5浓度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2015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80.6微克/立方米,距国家标准要求的35微克/立方米还有很大差距,究其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容量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北京市在煤炭、天然气、成品油和电力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从大气污染区域京津冀三地协同治理、加强燃油燃烧排放管理、能源利用全局优化调整三方面提出建议,降低北京地区的单位面积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实现北京地区的能源安全、高效、低成本使用以及大气污染预测预警与治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连市某典型路段为测试地点,对街道、临街及远街建筑物内空气质量进行实测,测试项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及室内外PM2.5浓度。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测试期间街道PM2.5浓度平均值为98.46μg/m3,超标率达81.25%,污染程度严重;街道PM2.5的浓度变化受气象条件综合影响,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与风速变化呈负相关性;临街建筑室内PM2.5浓度与街道PM2.5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主要受通过围护结构渗透进入室内的室外污染源影响;远街建筑的PM2.5浓度与街道PM2.5浓度相关性较弱,主要受室内污染源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影响住宅室内PM2.5的室外源,分析住宅机械通风系统影响室内PM2.5浓度的风量、过滤效率和室内气流组织等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适用于住宅的室内PM2.5控制技术,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进而提出其主要指标要求(换气次数、过滤效率、室内PM2.5控制指标等)、系统形式、送/回风口设置原则等技术要求。针对住宅PM2.5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计算输入条件,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室内PM2.5控制效果。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可知,当围护结构气密性较好时,采用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可有效控制室内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3.
为认识住宅室内PM2.5实际的通风净化状况,对北京地区15户住宅客厅和卧室的室内PM2.5浓度、空气净化器和机械新风系统的运行功率及外窗开关状态进行了连续测试记录。基于不同室外PM2.5污染等级下室内PM2.5质量浓度低于35μg/m~3的相对时长,提出了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概念,由此分析了室外PM2.5污染等级、房间通风净化方式等对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现有以开窗率和净化开启率描述的通风净化策略并不理想;对于室外PM2.5污染等级为轻度至重度的情况,通过优化通风净化策略可改善室内PM2.5环境。  相似文献   

14.
《建筑》2016,(23)
正"这两年内,工地出来的渣土车带泥上路的少了,马路上抛洒下来的泥巴也基本上看不到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说起空气质量,不少扬州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权威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江苏PM2.5浓度较"大气十条"确定的2013年考核基准数下降21.4%,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8.4%。今年1~9月,扬州市区PM2.5均值为49.2微克/立方米,同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19.5%,同比2015年下降5.4%;扬州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71.9%,同比2015年上升4.1%,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记者从扬州市城乡建设局和环保局了解到,该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得益于他们制订强制性标准,加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夏冬季室内外PM_(2.5)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把握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项目组先后于2013年6月~8月(夏季)和2013年12月~2014年2月(冬季)对北京地区一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及I/O比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时监测。实测结果表明:1)在建筑外窗关闭、室内无其他污染源且机械通风系统关闭条件下,夏、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夜间高白天低,周变化规律为周一~周五呈逐渐上升趋势;2)冬季各月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夏季各月的,对应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I/O比值也是冬季高于夏季;3)室外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室外PM2.5可通过新风及围护结构缝隙渗透至室内,室外PM2.5较高时尤为明显,结果导致室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上升。为了研究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的影响,在2015年夏季对重庆某办公建筑中采用不同空调形式的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实测。实测结果发现:集中式空调、分体式空调和非空调房间室内外PM2.5浓度比变化范围分别为0.59~0.76、0.47~0.76、0.71~0.91。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系数的排序为:集中式空调环境(0.94)非空调环境(0.92)分体式空调环境(0.77),研究结果表明,办公建筑的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的相关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年时间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120余家住宅、办公室、酒店及部分公共场所室内和室外空气中PM2.5浓度进行连续监测,以了解民用建筑室内与室外PM2.5的污染状况,研究室内与室外PM2.5浓度的对比指数关系以及室内PM2.5本底状况。  相似文献   

18.
室内PM2.5颗粒污染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室内污染源对PM2.5浓度的影响,关于PM2.5颗粒物沉积模型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室内PM2.5浓度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了室内PM2.5颗粒物的沉积规律,确定了室内PM2.5颗粒物的沉积模型,并结合实验测试结果对沉积模型进行了验证,为室内PM2.5颗粒物污染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TSI AM-510型智能防爆粉尘检测仪和TSI Aero Trak TM 8220型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市西城区三个服装市场的室内、室外PM10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并评价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分析室内外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10是服装市场室外大气及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服装市场在室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超标的情况下(0.15 mg/m~3),室内颗粒物PM10与标准相比的合格率为30%,在室外PM10质量浓度0.15 mg/m~3的情况下,室内PM10的合格率为92.2%。2服装市场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室外颗粒物是室内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浓度变化而变化,且吸烟和人员活动是服装市场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室内污染源。3对于颗粒物数量浓度比,室内室外PM1/PM10、PM2.5/PM10、PM1/PM2.5的比值都在0.99以上,表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粒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更大危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17年西安市采暖期采用煤改气、煤改电措施后大气颗粒物(包括PM10和PM2.5)的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改变采暖措施后,西安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有所下降,其中PM10的浓度范围34.9~374μg/m^3,平均浓度为153.9μg/m^3。PM2.5的浓度范围20.2~307.5μg/m^3,平均浓度为99.1μg/m3,PM2.5占PM10的平均比例为64.4%。典型日的污染仍较为严重。在测试范围内,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分布特征,在凌晨2:00出现浓度极值,16:30以后可以看出颗粒物浓度有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西安治霾仍然还有很长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