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9-130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隐喻的"双域"模式是一种更大、更普遍的"多空间"概念映射模式的一部分。从隐喻概念着手,探讨了隐喻的基本发展过程及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概念,举例分析了古诗词中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许泽芳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7)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人们普遍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研究时,应把其认知功能纳入考虑范畴.本文试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翻译,着眼点放在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阐述该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军事文学,亦称战争文学、军旅文学,是以部队和战争为题材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军事词汇。在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CMT)分析军事小说《猎杀'红十月'号》中军事词汇的隐喻性及翻译情况,使读者对军语的隐喻性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基于评价理论,对"根叔"毕业演讲《记忆》中概念隐喻资源进行情感态度解码,并探究其评价功能。研究发现,在语篇《记忆》中主要存在拟人隐喻、实体隐喻、旅程隐喻和建筑隐喻这四种概念隐喻,这些隐喻表达了演讲者的积极情感态度,并通过突显与听众相一致的认知模型,达到与听众建立同盟的效果,发挥其评价功能。旨在通过此研究,为中文毕业演讲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概念隐喻解码的新方式,并推动概念隐喻理论和评价理论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小丹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10):29-32
传统的诗歌研究多从修辞学出发,关注诗歌的比喻和借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视角对诗歌进行了形式和意义的研究。本文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意象派诗歌意义产生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经济语篇中.在大量搜集英汉经济语篇语料的基础上,从本体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结构性概念隐喻三个角度对“钱”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杨雪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3):63-65
《红楼梦》十二曲之《虚花悟》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其不同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译者的诗歌翻译特色和风格,从而对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读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按照概念整合映射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分析了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的动态意义建构和解读过程。认为从概念整合角度解读诗歌意象,有利于读者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沈文雅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3):8-12
数字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喻性含义。从认知角度对数字"1"在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所作的语料分析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1"的隐喻投射既存在有共性,也有差异,是英汉思维共性和差异的反映。另外,某些相同的投射,因英汉语言符号本身的差异,造成其目标域的具体形象在两种语言中不同。 相似文献
10.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1,36(3)
以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广告隐喻进行个案解析,探索该语类中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过程。研究表明在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广告中,主要通过颜色,文字和图像协同参与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而概念整合理论通过整合模型能够更有力的阐释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由于政治语篇有其特殊的功能,因此将政治语篇中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这三个层面分析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和国情咨文中的习语,为英语习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梁淑英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2,(5):29-33
选取刘禹锡的《竹枝词其一》《竹枝词(之六)》《竹枝词(之七)》及其英译本,集中探讨其关于“人心”的隐喻内涵,以及其英译本如何体现原诗中“景语”与“人心”的哲学思辨。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观照,挖掘《竹枝词》的英译处理,为学界进一步探讨刘禹锡诗作的隐喻英译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崔颖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76-80
作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概念隐喻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概念隐喻被广泛应用于经济语篇中,经济学家运用读者熟悉的、易于理解的认知域来阐释陌生、抽象的认知域。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完成概念化过程。以《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中的经济语篇为例,探讨其概念隐喻的分类和运用,以期对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文体意识的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李福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12-113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宋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6-67,73
幽默言语,往往言此而意彼,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让人在回味和顿悟中领会幽默的奥秘,然后发出会心的笑声。幽默言语的解读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实现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理解过程。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出发,从空间输入、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空间转接、空间合成、空间核实六大心理机制来阐释幽默言语的心理实现过程,由此认识到幽默言语的实现依赖于对空间冲突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6.
继隐喻研究逐步朝向认知方向倾斜后,概念隐喻视角下的政治话语研究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话题,而外交演讲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实践活动,体现了源语的大量文化色彩。文中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作为语料,通过对此次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统计,整理归纳出隐喻表达式84个,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英译本,总结对应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在外交演讲翻译过程中,源语与目的语中的隐喻意象趋同时,需保留源语意象;源语与目的语隐喻意象出现偏差或缺失时,需结合认知模式、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在目的语中进行有效地删除、调整和弥补,使目的语受众正确领悟其译本,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7.
吕舒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
借助认知诗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讨论文本中关于人生的概念隐喻。小说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一生经历都蕴含着LIFE IS A HARD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从这一角度进行剖析理解该作品,探索舍伍德·安德森对人生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语音隐喻和语义隐喻两方面的分析,探究人们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的心理认知过程,以及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在“微”时代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意义。因概念隐喻而极富表现力的网络语言增强了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和娱乐性,在“微”时代人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浅析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许渊冲英译唐诗《登高》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千玲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76-77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